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解析版) 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2014-201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解
析版)苏科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A.B.C.D.
考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专题:声现象.
分析:根据各标志牌的含义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A、禁止掉头行驶,不合题意.
B、交通标志牌,图中的“20t”表示车辆限载20吨.不合题意.
C、标志表示禁止鸣笛,符合题意.
D、限速标志牌,其含义是通过此路段车速不得超过80km/h,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物理常识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解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对标志牌含义的了解.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考点:温度..
专题:估算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温度的感性认识,我们要能够估测A、B、C、D四个选项中的温度;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答:解: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7℃左右;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约为0℃左右;
C、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约为0℃左右(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D、让人感觉温度舒适的室温为23℃左右;
故选D.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A.萤火虫B.水母C.月亮D.宇宙中的恒星
考点:光源..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在生活中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是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解答:解: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萤火虫、水母、宇宙中的恒星自身可以发光,属于光源.
故选B.
点评:生活中的光源有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我们只要区分开来,在学习是从生活中多去观察总结.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物态的几种变化,液态气态;气态液态;固态气态;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是相反的过程.
解答:解: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C、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跑到空中,属于升华现
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类型的分析判断,知道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5.(2分)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
A.酒精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以
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以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液体的凝固点和南极最低气温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生活实际以及物理规律,进行对比.
解答:解:判断用什么材料,关键是要看在实际应用测量时,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会不会凝固,通过对比给出熔点(凝固点)的三种材料,可以看出,若用煤油或水银,则会在﹣89.2℃以前就会凝固,而酒精就完全符合实际要求.
故选A.
点评: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熔点的理解,在生活应用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中考中,这类题目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要格外重视.
6.(2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解答:解:A、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
B、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音色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与物体的振动情况无关,故C错误;
D、音叉发出的声音能够听到,是可闻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通过转化的思想将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是一种放大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7.(2分)扬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C.减少大气污染D.降低噪声污染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解答:解: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把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来减弱噪声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是中招的重点.
A.利用声吶探测鱼群
B.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10.(2分)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10℃;用它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90℃.若用它来测得温水的温度为70℃.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
解答:
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1.25℃;
(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70℃时,液体的实际温度:1.25℃×(70﹣10)+0℃=75℃.
故选C.
点评: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1.(3分)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是的“低”指的是音调;“高”指的是响度.成语“悦耳动听”,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音色.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男低音是指声带振动频率慢,发出的音调低;放声高歌是指声带振动幅度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振动;音色.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12.(3分)(2011•清远)如图是某物质熔化过程的图象,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由图象可知,它的熔点是0 ℃,其中CD段该物质处于液(选填“固”或“液”或“气”)态.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熔化时吸收热量.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答:解:由图象知:该物质的温度从A到D处于上升阶段,因此是在吸热.图象中BC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处于熔化过程中,其熔点是0℃.CD段物质又处于温度上升阶段,说明物质已完全熔化,处于液体状态.
故答案为:吸收、0、液.
13.(2分)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020 m.
14.(2分)在《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句写尽了人间缠绵悱恻的思念.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露”是一种液化现象,而“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15.(2分)(2012•株洲)“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6.(2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18 ℃.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不管液柱在0刻度以上还是在以下,都要从0刻度开始读.
解答: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1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原理;18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水的沸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读数时,还要确认0刻度是在液柱上方还是下方.如果液柱在0刻度上方,就从0刻度开始往上读;如果液柱在0刻度下方,就从0刻度开始往下读.
17.(2分)(2013•烟台)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
(2)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
解答:解:(1)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2)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外表面;内表面.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明确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应该出现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18.(2分)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通过红外线的照射,可以使物体温度升高.发霉的衣服拿到阳光下晒晒,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这是利用紫外线杀菌的性质.
考点:红外线;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
分析: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但照射在物体上都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19.(4分)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光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快/慢).实验表明光在同种均匀的物质中沿着直线传播的.彩色电视机里的图象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在不同情况下混合而成的.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38分)
20.(3分)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1)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机械闹钟.
(2)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B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泡沫塑料、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
(2)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解答:解:(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A、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不适合;
B、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人听不到声音的位置与电子音乐器的距离为L泡沫<L衣服<L锡箔纸,泡沫塑料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
锡箔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故答案为:(1)机械闹钟;(2)B;(3)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点评: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7分)某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乙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这种方法叫水浴法.
(2)图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时间为10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海波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B (填序号).A.水蒸汽 B.小水珠
(4)海波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
(5)BC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3)根据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
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图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5min到第11min为熔化过程,当时间为10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3)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故选B;
(4)(5)由图象知,该物体在第11min到第11min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C段为物体的熔化过程,有固定的熔点,该物体是晶体.
故答案为:(1)慢;水浴法;(2)固液共存;(3)B;(4)晶体;(5)BC;吸收
点评: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特点在做题中经常用到.
22.(5分)某同学做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如图所示(标准大气压下).
(1)图中t1= 100℃表示温度为沸点.
(2)线段AB 表示水在沸腾.从加热计时开始经 4 分钟水沸腾.
(3)到B点不再加热,水还能沸腾吗?说明理由到B点不再加热,水不能沸腾,因为它不能继续吸热,不满足沸腾的条件.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②会看水的沸腾图象,沸腾图象是关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首先确定开始加热时
对应的时间,然后后确定开始沸腾时对应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从加热计时开始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
③水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到达沸点,二是要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解:(1)由于水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又因为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所以图中t1的温度就是沸点,为100℃.
(2)由图可知,AB段温度保持不变,但继续吸热,因此AB表示水在沸腾;
开始加热时对应的时间为0,开始沸腾时对应的时间为4min,从而计算出从加热计时开始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min.
(3)因为水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到达沸点,二是要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到B点不再加热,尽管到了沸点,但若不加热,水无法吸收热量,所以水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100℃;沸点;(2)AB; 4;(3)到B点不再加热,水不能沸腾,因为它不能继续吸热,不满足沸腾的条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还考查了识图能力,同时考查了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要掌握并且理解.并且考查了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介质v/(m•s﹣1)介质v/(m•s﹣1)
水(5℃)1450 冰3230
水(15℃)1470 软橡胶(常温)40 至 50
水(20℃)1480 软木500
海水(25℃)1531 铁(棒)5200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vt ,计算出海水深度为1531m .
(3)真空中声速是0m/s .
考点:声速;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1s,
海水深度为h=s=vt=1531m/s×1s=1531m.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故答案为:(1)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2)s=vt;1531m;(3)0m/s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的知识,考察学生读表、总结能力.
24.(5分)(2014•丹东模拟)小明做真空罩闹铃实验,如图所示:
(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5)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科学推理法.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减小;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由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大.
(3)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故声音逐渐减小.如果完全没有空气了,将会听不到声音.
(4)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真实的实验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于是形成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由于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因此实验采用了科学推理法.
故答案为:(1)小;(2)大;(3)小;(4)真空不能传声(或声音传播需要介质);(5)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即推理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真空铃实验,采用了理想法的研究思路.
25.(4分)为探究同一物理问题,吴浩同学击鼓前,在鼓面上撤了许多小纸片;李敏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王涛同学则用手使劲敲桌子.
(1)几位同学正在探究的问题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王涛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虽听到很大的响声,但几乎看不到什么现象.要能看到明显的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上许多小纸片;
(4)针对“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三位同学经过讨论,给出了两种猜想:猜想一:声音的响度可能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猜想二:声音的响度可能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为验证猜想二,三人合作进行如下实验:
王涛注意听声音,李敏站在较远处用力敲鼓,吴浩同学站在近处轻声唱歌,王涛能听到歌声和鼓声,他们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理由是: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1)要确定探究的课题,需要将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2)在明确了实验探究的问题后,根据上面的共同之处也可以确定实验结论.
(3)本小题采用的原理是一种物理变化非常不明显,但是确实发生了微小变化,这种把微小量放大有利于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学里称为“微小量放大法”.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
(1)由题目知,吴浩同学击鼓前,在鼓面上撤了许多小纸片;李敏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王涛同学则用手使劲敲桌子,共同之处是用力不同,发声体响度不同,振幅不同.所以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发声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实验结论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但不容易直接观察,我们可以在桌子上洒一些小纸片或小纸团.
(4)他们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他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故答案为:
(1)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在桌面上撒上许多小纸片.
(4)不正确;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第三小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转换法,培养学生用这种放大思想去解决有关微小变化的物理现象;第四小题考查的是控制变量法,
26.(8分)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1)如何获得饮用水.如图所示,用大塑料袋套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袋口扎紧,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蒸发和液化,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食用的水了;(2)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防止触发雪崩,在攀登雪山时应禁止大声喧哗.
夏令营结束回来后活动小组又进行了一次“探究教室内的温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的活动.(3)在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影响教室温度的因素,请你根据示例和自己的体会,至少写出三种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4)在所写因素中,请选出一种,试猜想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
[例]因素:教室内的人数.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教室内的人数越多,温度越高.
因素:环境温度,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环境温度越高,教室的温度就越高.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例教室内的人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