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原则例谈
摘要: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更是举足轻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提高整本书的阅读效果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设计原则
1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设计原则
1.1兴趣导向原则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阅读兴趣,阅读动力明显不足,所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趣味”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设计要坚持兴趣导向原则,通过培养整本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1.2拓展阅读原则
阅读的广度不容忽视。
为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许多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山东省烟台市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中小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语文教改实验,山东潍坊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教学”,都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无疑应当成为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3深度阅读原则
英国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但在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会停留在经验层面,而缺乏理性的反思总结,效能相对低下。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整本书
阅读活动设计必须指向学生的深度阅读,也就是要使学生多元、深入地理解文本,使经典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特定的“同构”性关联,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他们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在与经典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与
精神坐标。
1.4支架研讨原则
教师预设研讨发言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明确的阅读,开展思路清晰的研讨,是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研讨活动的基础。
支架式研讨可以有效避免肤浅的阅
读理解,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研讨发言,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自主思考能力的终身阅读者。
1.5成果可视原则
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认为,“可见的学习”一方
面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
用的因素”,另一方面指“使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
联系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应当是可视的,这样不
仅有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阅读效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
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整本书阅读与普通的阅读有一定的差别,整本书阅读有较大的难度并且需要
更长的时间,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去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
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和学习。
在初中阶段,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选取书中的精彩片段、摘取
合适的资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阅读,进而将阅读效率最
大化。
很多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个性,会对一些问题十分执着,直到彻底了解之后
才会罢休。
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选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阅读
兴趣,从而主动地开展整本书的阅读。
这种吊学生胃口的方式,对于初中阶段的
学生十分有效,不仅可以使课堂有更大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单篇文章的教学,
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甚至彻底失去了阅读
的热情。
所以,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整本书阅
读的热情。
首先,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片段和
情景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再现书中的精彩故事情节,
以此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划分小组,由小组
自由设定计划阅读后,带领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
2.2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
想要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就需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
行阅读。
学生只有对所阅读的书籍感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
教师在给学
生推荐书籍时,可以让学生查看书籍目录和书籍类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并
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在进
行书籍阅读的时候,不看书籍的目录和分类,仅仅看着封面和书籍的名字来决定
要不要阅读,当读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兴
趣不断下降,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由教师对学生
进行专业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书籍的目录和分类来判断书籍是否为自己喜
欢的类型。
通过对书籍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够确定书籍是否对自身阅读能力的
提升有帮助。
2.3选择适当的教学文体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体、依据整本书的内容和内涵来确定教学
内容。
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根据选定的书籍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对
于散文类的内容,文体相对灵活并且有着十分深邃的意境,要通过多个方面来进
行解析,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语言、情感有深入的了解。
对于诗歌类的教学内
容而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虑,让学生对诗歌的
美进行深刻的了解。
对于小说类的文体而言,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对小说的要
素进行详细讲解,尽可能地结合文体的特点解决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4传授有特色的阅读方法
2.4.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但是课上的时间是有
限的,因此大部分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课下去完成。
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读书,而是学生知识、视野、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就需要结合有效的读书方法,
来实现高效读书的目标。
在进行阅读时,学生首先要对所读的书籍进行快速浏览,从而最快地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
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通过对
目录、作者、前言等内容进行阅读,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最后决定要不要进行
深度的阅读。
在选定要阅读的作品以后,在阅读过程中结合精读与跳读的方式,
对于作品中与自身阅读目的不相关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能够理解的内容
等进行跳过;对自己喜欢并且切合自身阅读目标的内容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写
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进行名句的摘抄。
2.4.2思维导图法
现在大多数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抄录笔记,缺少有效的互动,逐渐
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
式中引入思维导图,利用图文来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简化,通过作品中的线索和主
题对作品进行高效概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
2.4.3读与写相结合
“读”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通过写作
能够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二者结合,可以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3结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不仅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精神还会得到提升与滋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语文水平来进行。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晓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J].教育界,2022,(21):98-100.
[2]何春生.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J].好作
文,2022,(14):42-43.
[3]李自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微[J].中学课程资
源,2022,18(07):5-6+57.
[4]张婉婷,唐瑛.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
学,2022,(1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