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沈阳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沈阳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史学肇始以来,文史研究范式就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
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
一是根据个人兴之所至的研究领域的相应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这是体现文史工作的现实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史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
二是努力提升本土文史研究成果的层次质量水平,力争在国际国内的一流平台(如顶尖的学术期刊,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文中有一个观点应当引起文史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大意如下: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虚幻化的不良趋势,为了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建立“信史+全史”研究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在地方史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引进其它社会科学门类(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
比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以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史研究为核心主题的。
事实证明:越是本土的、特色的研究领域,就越能获得国际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史专家。
但是有个现象需要关注: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浮夸现象。
有些文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特定专题,而是满足于收集资料并加以简单的堆砌,有时甚至还有造假现象。
有些研究人士在写文章时满足于对名人逸事的“讲故事”写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方法都不规范不严谨。
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
就文史界而言,一方面对一些人物成事迹给予无限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应当被重视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泰州人王艮继承并发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而牵头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将“泰州”这个地名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坐标上,这一点值得淮安所有文史工作者去参考借鉴。
淮安的文史工作在今后五年要尽快打造一批“高大上”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国际国内
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在21世纪上半叶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通俗地方史解说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淮安人讲淮安史,那将是何等的自豪。
(摘编自徐晓虎《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史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国内一流平台,包括顶尖的学术期刊和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等。
B.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的不良趋势,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C.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D.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通俗地方史解说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一例,证明本土的、特色的研究能获得国际流研究成果,会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B.第四段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的问题,体现作者客观冷静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C.将泰州人王艮与淮安文史工作者相比,是为了激励后者为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作贡献。
D.文章论证,兼顾地方与世界,既有对准安文史研究工作的分析,又有对世界范围历史研究工作的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地方文史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B.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对建立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给高度重视。
C.地方史研究工作不只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D.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
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D.《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含蓄美和深刻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
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
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
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
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
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
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
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
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
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
那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
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
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
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
这么多白头发。
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
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
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
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
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
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
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 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 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9. 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所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穷尽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诸:兼词“之于”
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变化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原因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夫人之相与一俯仰一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当其欣于所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如“建安”“贞观”“永乐”“乾隆”等。
B. 癸丑,古人用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法出现较晚,萌芽于西汉初,通行于东汉后。
C. 褉,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拔除不祥。
D. 觞,古代盛酒器。
“流觞曲水”的应该是羽觞,浅腹、平底的椭圆形酒器,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故也称为“耳杯”。
13.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4. 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5. 王羲之(321年—379年)是东晋大书法家,与陶渊明(365年—427年)大体是同时代人,同样也可以算是“魏晋风度”的代表,虽然具体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这篇《兰亭集序》与陶渊明的一些作品还是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精神”,试结合材料一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黃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作者被贬爵中所作。
②两谢:谢塘、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16.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词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表明贬谪环境之优美,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前两句起调低沉。
B.黄词“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词人忘怀得失的胸襟。
C.黄词在结构上一抑三扬,遣词造句新警生动,比喻、用典自然贴切,笔力豪迈,动人心魄。
D.苏词写眼前景,想心中事,言在此而意在彼,寄寓着词人独特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心胸舒阔。
17.这两首词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寻梦?撑一支长蒿,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2)《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因为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①不是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学生给多年未见的老师写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之处,请找出并改正。
自从出国之后,学生一直垂念师恩,您送给我的补璧之作,我一直惠存。
此次本欲枉驾府上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加之每日宵衣旰食,唯有以此尺牍聊表寸心,遥祝恩师百龄眉寿、万事如意!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光辉旗帜,引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一条救亡图存之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动力在于每个人,改革成果属于每个人。
“一带一路”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在交流中联结世界,也联结起每一个人的生活。
鲁迅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
我有我的路。
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路的内涵在发展变化,大国之路、个人之路也随之改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构想新时代我们的未来之路,并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