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中总共近五百篇作品,从素材的搜集到创作修改,历时数十年,数易其稿。
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蒲松龄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曲故事。
据说为了搜集素材,蒲松龄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终日。
遇行客渔樵,必遮邀茗烟,谈谑间作,虽床笫鄙亵之语,市井荒伧之言,亦倾听无倦容。
晚归篝灯,组织听闻,或合数人之话言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
其文非一朝所猝办,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
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著作。
(徐珂《清稗类钞著作类》聊斋志异条)作家自己也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自序》)。
这些话,不仅透露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嗜尚和勤奋的创作态度,同时还表白了他写作《聊斋》的本怀初衷:既要像刘义庆的《幽明录》那样,记载虚荒诞幻的鬼怪故事;又要像韩非子的《孤愤》那样,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简言之,《聊斋》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志异来抒写孤愤。
为的是既便于避免触犯清朝的文网,也便于突破现实生活的忌讳,可以自由抒发嬉笑
怒骂的情感。
《聊斋志异》题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异字。
书中绝大部分篇章写的是神仙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有的是常人进入幻境(如天界、冥间、仙境、梦境、奇邦异国等);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如狐、鬼、花妖、精怪等);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
即使写现实生活,也往往添加点虚幻之笔,涂抹些奇异之色。
就故事题材说,这显然是六朝志怪的延续;但就性质功用看,它对六朝志怪却是一个巨大的超越。
因为六朝人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曾有的真事来记载,为的是明神道之不诬,证果报之不爽,言长生之可求,探冥间之奥秘等等,为的是或供读者游心娱目,或让人们坚信宗教。
总之,除了游戏就是迷信。
而一生沦落的蒲松龄,却在诗中这样表述: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同毕怡庵绰然堂谈狐》)说明他谈狐说鬼并不是游戏之言,而是寄托着对于社会人生的愤慨的放肆言论。
他期望读者的,并不是对他笔下的怪异之事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寄寓其中的意蕴。
就是说,六朝志怪的怪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别无寄托,我们不必另外再从字里行间去寻什么微言大意;而《聊斋志异》的异则是思想内容的载体,它带有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它要求读者透过虚幻的狐鬼世界,去审视现实的社会人生。
故事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思想意蕴。
全书主要的思想内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重要作品有: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如《席方平》;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如《促织》;
借梦境揭露官吏的,如,《梦狼》。
《席方平》写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
席方平的父亲席廉老实厚道,生前受尽了富豪羊某的欺凌。
羊某死后,又贿嘱冥使将席廉打死。
席廉到阴间,羊某又买通阴间狱吏,变本加厉地折磨席廉。
于是席方平便到阴间代父伸冤。
席方平层层上诉,从城隍到郡司,又从郡司直到冥王,可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城隍以所告无据不予理论;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而冥王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又命置火床,甚至命以锯解其体。
席方平层层上告,结果是处处受刑。
开始他还不相信地狱的黑暗,直到受尽了折磨之后才渐渐明白。
但他却毫不气馁,毫不屈服。
遭受鞭打时竟然高喊: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冥王每用完一次酷刑,都要威胁一次席方平:再干讼否?席方平都是坚定地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面对席方平始终不屈,冥王便施用软的一手,让席投生富贵人家,但席不受利诱,绝食自杀,又归阴间。
因念阴间之暗昧,犹胜于阳间,最后找二郎神告状,冤案才得以昭雪。
《席方平》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而且更通过最后二郎神的判词形象地道出了幽
明世界的实况: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小说实际是以阴阳互映的幻想形式,把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丑恶现实,借阴间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如果说《席方平》是借阴间影射阳世,那么,《促织》则是借历史针砭现实。
《促织》是以明代宣德皇帝喜爱斗蟋蟀为背景,反映统治者的享乐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乃至生命之上的。
小说的主人公成名,本是一个穷苦的读书人,受尽了刁诈官吏的欺压,因为交不上一只促织而被打得遍体鳞伤,脓血淋漓。
在夫妻俩愁得要死的时候,幸得一个女巫的指点,在村东一座破庙后面的乱石草丛里捕捉到了一只非常俊健的促织,放在家中盆里精心喂养,只等期限一到,就用它交上官差。
正当夫妇俩高兴之际,却不想他们九岁的儿子因为好奇,乘父母不在,偷偷揭盆观看,突然促织三蹦两跳,跑掉了。
孩子三扑两捉,逮是逮着了,但到手以后,这促织已经大腿儿掉了,肚子破了。
儿子害怕父亲惩罚,情急之下就投井自杀了。
成名夫妇俩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后来成名儿子的灵魂化作了一个促织,虽然个头不大,貌不惊人,但却轻捷善斗,战无不胜,甚至连公鸡都甘拜下风。
成名儿子魂化的促织依次上交,皇帝见后龙颜大喜,从抚军到县令,从县令到里胥,层层赏赐,层层嘉奖。
皇帝用名马衣缎赏赐巡抚,巡抚用考绩最优的评语奖励县令,成名多年读书不成,
穷愁潦倒,转眼就一家富贵荣华,自己也被破格提拔为秀才。
就连这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
《梦狼》主要是通过一位老翁的梦,深刻揭露现实中的贪官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虎狼。
这位老翁姓白,儿子白甲在衙门里做官。
一次老翁梦见自己和一位姓丁的朋友去衙门看儿子,刚进一房间,就见一巨狼当道,白翁大惧,又入一门,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
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在丁朋友用身子掩护下,白翁进门,遇见了儿子白甲。
稍坐片刻之后,儿子白甲就唤使者置办宴席。
一会儿,只见一条巨狼口刁一人进来,白翁害怕,赶忙起身问这是干什么,儿子白甲说:聊充庖厨用死人做菜。
白翁以为不可,急忙拦住,慌乱中想出来,可是群狼阻道。
进退两难间,突然又见好多狼纷纷嚎叫着躲避,有的窜到床下,有的伏在桌子下。
这时只见两个金甲猛士怒目而入,一个拿出黑绳索来索白甲,白甲顿时扑地,化作一只大老虎,牙齿巉巉。
一个人拿出利剑,就要枭其首,另一人说:且勿,且勿,此明年四月间事,不如姑敲齿去,于是用大锤把这只虎的牙齿锤落了一地,虎疼得大吼。
白翁梦被惊醒,心里奇怪,于是打发次子第二天去看白甲,发现哥哥果然门齿尽脱,探问究竟,原来正是父亲做梦的时间白甲骑马摔的。
于是弟弟也感到惊骇,劝哥哥多行善事,但白甲全然不听。
在衙门依旧媚上欺下,并很快又被荐举到吏部。
但最终还是恶有恶报,正是金甲猛
士说的这年四月,白家在解任归来途中遇到强盗,主仆全部被杀。
叙述完这个故事,作者写道: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明白地告诉人们,他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的官吏。
反映被压迫者反抗的内容,著名的还有《向杲》。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流弊越来越明显。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读书人埋头于时文八股,代圣贤立言,有的考生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行骗,捞个举人、进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无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
因此,明末清初,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文学家,都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尽管蒲松龄的批判不及后来吴敬梓那样全面、彻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形式来批判科举制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和尖锐。
《聊斋》中的这类作品,篇篇都凝聚着作者一生久困场屋,长期被黜的辛酸和苦楚。
其中对考场的腐败,考官的昏聩,考试的荒唐,考生的心态等等,都不乏无情的揭露和冷峻的讽刺。
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髀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厚者可以免割。
公然索贿,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闻人生入考弊司目睹秀才们被割肉的情景,愤而大呼:惨惨如此,成何世界!可是考弊司堂上悬挂的楹联,写的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言与行、名与实之间,构成了多么辛辣的讽刺!
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司文郎》写前朝的一个文章大家,含冤而死后阴魂不散,幻化成一个盲僧,能以鼻代目,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
好的受之以心,次之的受之以脾,坏的受之以膈。
有两个士子前去请教,一个是学识渊博的王平子,一是文墨不通的余杭生。
王平子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
我适受之以脾。
王问:可中否?僧曰:亦中得。
余杭生不太相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嗅后说: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
余杭生很惊讶,开始焚烧自己的作品。
僧嗅其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
余杭生羞惭地退了回来。
可最后发榜,却是余杭生高中,王平子落选。
于是盲僧叹息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讽刺了考官的有眼无珠,一窍不通。
事后,余杭生不服,前来质问盲僧。
盲僧便与他打赌,要他把主考官的文章全部搜集来,自己能
从中辨认出哪一位是录取他的主考官。
发誓如有舛错,剜我盲瞳去!余杭生连烧了五篇考官的文章,盲僧都说不是,至第六篇,互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众皆灿然。
盲僧擦擦眼向余杭生说: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在如此黑白颠倒、贤愚不辨的考官面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只能像蒲松龄那样,穷愁潦倒,抱恨终生,感慨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罪也。
《叶生》写的就是这样一位青年,他文章辞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抑郁而死,又死不瞑目,魂魄竟随一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县令远赴关东。
帮县令之子中了举人,自己也中了进士,衣锦还乡。
叶生生前沦落、死后如愿,正像他表白的那样:是迨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心声。
其中除了几分自信,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悲哀。
正是由于考官们的贤愚不辨,考生对他们的愤懑和仇恨最终难以抑制,于是便想惩罚考官。
《三生》中就写到唐代一个姓兴的名士考试落榜愤懑死后,到阴间阎罗那里去诉冤,告试官们如何黜佳士而进凡庸。
与他呼应的同时还有千万个因落榜而愤懑死去的举子。
他们都强烈要求严惩考官,阎罗本想从轻发落,但举子们坚决要求掘眼挖心,直等阎罗答应之后,他们才人心大快。
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
《贾奉稚》中的主人公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考试总也考不取。
一位得道成仙的郎秀才告诉他,考不取是由于文章作得太好,帘内诸官根本辨不出。
郎秀才特意指点贾奉稚:天下事,仰而岐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你要真想猎取功名,就得俯而就之。
劝贾效法众人鄙弃的拙劣文章应试,贾不肯,于是考试又落榜了。
这时他想起了仙人的话,搜集一些最糟糕、最恶劣的文章: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拿给仙人看,仙人看后说肯定能考中。
贾奉稚说这样的狗屁文章就是打死他也记不住,仙人说,那不怕。
于是给了贾一道符,让他贴在背上。
有了这道符,贾奉稚在考场上心不由己,只能把大非本怀的滥文章写在纸上。
后来榜发,竟中经魁!贾奉稚再看这些试稿,一读一汗。
读竟,重衣尽湿,羞愧得很。
自言自语说: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仙人郎秀才来,见贾闷闷不乐,就问道:求中即中矣,何其闷也?贾曰: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
行将遁迹山丘,与世长绝矣。
于是,不告妻子,飘然遂去。
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有人如果要问,既然科考并不靠真本领,特别是对于穷士子来说,简直就是毫无希望的残酷游戏,那么读书人为何又趋之若鹜呢?其原因主要就因为他们一生仅此一条出头
之路。
尽管希望极为渺茫,尽管就像当今抓彩票一样,结果是万无一中,但总有不妨抱着侥幸心理的人去疯狂追逐,以致神魂颠倒,精神麻木。
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他们确实有着太大的吸引力。
像王子安家道寒微,屡试不售。
入闱后,期望甚切。
临近放榜时,醉如梦乡。
恍惚中,见有报马临门,他立刻踉跄而起,大叫:赏钱十千!家人因他酒醉,就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
王子安睡下后又做美梦,梦见又有人来报:汝中进士矣!于是大喜,又起来呼叫:赏钱十千!家人依旧骗他已经赏过,要他好好睡觉。
过一会儿他又梦见自己已经殿试翰林,立即想到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便骤起扑打,结果跌落而醒。
妻子气坏了,大声训斥道:家中只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
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妻子含泪的劝戒,不亚于当头棒喝,这才使王子安从虚妄的世界、疯狂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写完这个故事,作者觉得意犹未尽,又生动描写了读书人考试前后的体验和心态,他说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死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倘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行坐难安,似被絷之猱;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似饵毒之蝇;无何,日渐远,气渐平,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蒲松龄一生醉心科举而又怀才不遇,作为科场的过来人,科举对人灵魂的戕害,他有着痛切的体验。
因此揭露起来就格外有力。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这类作品在《聊斋》中篇数最多,又非常精彩。
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崭新的爱情观。
1、深刻的社会内容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其结局无论悲剧还是喜剧,人们都能循着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蕴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丰富的社会内容。
《婴宁》是一个喜剧故事,作者让一个由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情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上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了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晚霞》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小说写善于游水的阿端,一次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由相慕到相爱,可是吴江王却从中阻挠,硬是把晚霞留在宫中给他教舞。
两个年轻恋人不能相见,都想殉情自杀。
晚霞投江,又被人救起;阿端投江,江水像墙壁一样,怎么也投不进去。
于是两人双双回到人间,生活非常美满。
但好景不长,人间王又要强夺晚
霞,强迫他教舞,晚霞气愤之余,自毁其容。
这个悲剧作品,显然不仅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而且还抨击了破坏爱情的封建势力。
2、崭新的爱情观
一是鼓吹真心至情,如《阿宝》、《香玉》。
《阿宝》突出表现的是孙子楚的痴情。
孙子楚家庭贫困,为人又特别老实愚讷,不善言辞。
特别是一只手还生有六指。
但他却看上了富商大贾出身的美貌绝伦的阿宝。
又不自量力地拖媒人去求婚。
阿宝不过是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
于是孙子楚就信以为真,不顾剧痛,用斧子砍去了枝指。
指头痊愈后,媒人告阿宝,阿宝又开玩笑:请再去其痴。
一次清明节出游,阿宝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品头评足,纷纷若狂。
而孙子楚独默然。
直到众人散去,他犹痴立故所,呼之不应,魂随阿宝而去,与阿宝同居三天之后,才被女巫招回。
后来孙子楚又魂化鹦鹉,飞抵女室,和阿宝相伴,使阿宝深为感动,直至与嫌贫爱富的父母据理力争,与阿宝结为伉俪。
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孙子楚的痴情做文章。
它俨然告诉人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男女之间,只要有真心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终成眷属,实现婚姻理想。
《香玉》讲述的是黄生与牡丹精香玉相爱的故事。
黄生是一个至情之人,一心一意热恋着牡丹精香玉。
可不幸香玉
精魂所属的白牡丹被人移走,枯萎而死。
黄生极为悲痛。
作《哭花诗》五十首,天天到白牡丹原在的地方临穴哭悼。
在黄生的深情灌溉下,白牡丹复活,香玉再生。
后来黄生为与香玉朝夕相从,竟殉情而死,化为一株牡丹,日夜守在情人身边。
篇后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热情歌颂了这种可通鬼神的至情至爱。
二是宣扬知己之爱,如《连城》、《瑞云》。
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工刺绣,知书。
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诗求偶。
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乔生极为感动,称:连城我知己也!从此两人心心相印。
但父亲史孝廉嫌乔生太穷,竟违背女儿意愿,将连城许配给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
不久,连城患病,沉痼不起,需要男子胸肉一钱,捣合药屑,才能把病治好。
父亲派人告诉王化成,王化成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讥笑说: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也!父亲没办法,只好传言:有能割肉者妻之乔生闻而前往,自出白刃,割肉作药引。
但史孝廉因惧怕王家,终不敢把女儿改配给乔生。
只是设宴酬谢,以千金相赠。
乔生愤怒至极: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拂袖而去。
连城派一媪安慰乔生,乔生重申士为知己者死,自己并不是悦连城容貌,若连城是我知己,再见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后来二人偶遇,
女秋波转顾,启齿嫣然。
乔生高兴:连城真知我者!后来连城旧病复发而死,乔生往吊,一痛而绝。
到阴间与连城相见,后又在已死的顾生帮助下,二人得以返魂复生,终成夫妻。
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把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移植到了爱情上,主张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男女双方要互相知心,这比传统小说戏曲中的郎才女貌,不知要高过多少倍!
《瑞云》写杭州名妓瑞云,色艺无双,一般富商贵家子弟,以重金也只能求得与她见一面,留一茶,酬一画,接一奕而已。
余杭贺生,仅中产家庭,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不想瑞云与贺生一见钟情,款接殊殷,过于他人,希望与贺生能图一宵之乐。
而贺生则说:穷蹙之士,唯有痴情可献知己不敢望肌肤之亲。
后来,有一秀才到妓院见到瑞云,用手指点了一下瑞云的额头,额上便留下了一点墨黑的指印,瑞云想把它洗掉,可是墨痕越洗越大,一年以后,从额头到鼻子到脸颊,全黑了,其丑无比。
鸨母不想再让她见人,撵她到厨房干粗活,瑞云不堪驱使,日益憔悴。
贺生得知后,变卖田产,把瑞云赎出,带回家乡成婚。
瑞云感激之余,只愿作妾,请贺生另娶妻室,贺生却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誓不再娶。
周围人都嗤笑贺生痴呆,而贺生与瑞云的感情愈加欢洽。
一年后,贺生与那位将瑞云额头点黑的秀才相遇,才知道这位秀才当初是为了怜惜瑞云的美貌,以为她虽具绝代之姿却沦落不偶,
因而才施用法术,晦气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鉴。
就是说所以让她变黑,是为了使她求得一个真心爱她而不是只重色貌的男子。
这时,秀才又用法术将瑞云面部的墨痕洗去,果然艳丽一如当年。
我们说,当初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这已是难能可贵;而贺生看重知己,不以色貌取人,这就更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
蒲松龄借秀才和声的口热情称道: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
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名的有《崂山道士》、《画皮》等。
《崂山道士》写一个姓王的世家子弟,整天想学仙得道,却又怕吃亏。
一天,他听说崂山上有仙人,于是就去学仙。
仙人先让他同徒弟一起砍柴,过了一个多月,王生手和脚都起了茧子,有些吃不消,就想回家。
这时正赶上仙人朋友来访,王生见仙人宴请客人,很感兴趣。
仙人剪下圆纸就可当月亮,粘在墙壁上立刻就满室生辉,抛掷筷子到月中,美丽的嫦娥马上就下来唱歌跳舞;仙人拿一壶酒犒劳徒弟,七八个人拼命喝,一壶酒老是满着。
这一切,王生羡慕极了,他又勉强学了一个月,还是受不了,终于要彻底回家了。
临行时只希望师傅传给他一样法术:这就是钻穴逾墙时不受任何阻碍。
仙人笑着教给了他。
王生回家便向妻子夸耀说遇到了
仙人,学到了法术:
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
蓦然而pou,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也已。
这个故事显然告诉人们:学任何东西都必须不怕艰苦,持有恒心,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学习中满足于一孔之见而吹牛皮,必然碰壁。
《画皮》写的是一个姓王的读书人,路上碰见一个踽踽(ju)独行的美女,挑逗一番后又带到书斋同居。
王生妻子怕美女来历不明惹祸,劝他把美女打发走,他不听。
一天,王生碰见一位道士说他遇见的美女是妖怪,王生不信。
可他想回到书斋,却发现大门紧闭,从墙头爬上去,发现美女果然是一个恶鬼。
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执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王生相信道士说的是真的了。
于是找到道士,乞求救命。
道士本来不想伤害这个恶鬼,于是给了王生一把赶苍蝇的拂子,让他晚上挂在门前,吓走恶鬼。
王生这样做了,可恶鬼却把拂子折断,把王生的心掏出来吃了。
王生妻子痛苦万状,找到道是,道士把恶鬼捉住杀掉,又叫王生妻子去哀求集市上一个有法术而装疯的乞丐,终于把王生救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
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