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顾彬对杜牧诗歌研究管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汉学家顾彬对杜牧诗歌研究管窥
作者:李永村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
李永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天津 300221)
摘要: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以他独特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晚唐诗人杜牧的政治观、历史观、自然观并借研究情与景的关系提出杜牧诗中存在的三重境界。

他还提出杜牧是个折中
主义者,受儒、道、佛三元思想的影响,是晚唐知性的迷茫的典型代表,这些都是在研究杜牧
作品内涵及其精神世界时应该重点关注的。

通过研读,我们认识了西方汉学界鉴赏、研究中国
古典诗歌的不同之处。

无论是研究的切入点还是研究方法、研究深度,顾彬教授都为我们开了
另一扇窗,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关键词:顾彬;杜牧;历史观;自然观;情与景;折中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9-04
德国著名的汉学家顾彬教授研究中国文学长达40年之久,在他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他曾经说过:“四十年来,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

”他的研究领域涉
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宗教等,但他一直钟爱的还是中国的诗歌,并在2007年获得了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谈到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早期研究就不得不提及他在197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一种解释的尝试》(Das lyrische Werk des Tu Mu (803-
852):Versuch einer Deutung)。

虽然是他的最初尝试,但我们足以从中发现他一贯的独到的
切入角度、结合宗教、哲学、社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深邃的思想和有言必发的文人个性。

因为是博士论文,所以在形式上遵循了当时常见的先分析后翻译再评论的模式。

顾彬教
授先从杜牧生活的年代背景及杜牧生平入手进行介绍,让读者对9世纪的中国和杜牧个人家庭
有了初步了解。

接着论述了杜牧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及后世对其评价,其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顾彬教授认为后世对杜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观点上:一是西方汉学界对杜牧的风流韵事及他作品中香艳成分的过度渲染,①二是本土研究者对杜牧诗中政治意义的过分强调。

②他认为这
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有失公允。


顾彬强调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涵上,杜牧都是一个折中主义者。

他一直受儒、道、佛三派思想的影响,所以想要对他有一个统一的解读是非常困难的。

在阐释折中主义的原因时
顾彬教授引用了James Liu(刘若愚)提出的一个概念:intellektuelle Unsicherheit,知性
的迷茫。

④9世纪的中国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没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作为儒、道、佛合成体的新宋理学还没有出现,知识分子都处在彷徨当中。

这种迷茫也可以在其他诗人如李
商隐的诗里发现。

当时的知识分子要面对儒家的清教主义、佛教的唯美主义和道教的享乐主义。

一方面是儒教倡导的服务国家,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是道教、佛教宣扬的脱离现实,无为
隐居,三元思想的交互影响明显体现在杜牧身上。

顾彬教授指出应该从精神层面着手,不要过
早的下定论。

分析要系统、深入,应把受道教、禅学影响的杜牧对悟道、参禅、冥想的理解及
这种理解对杜牧创作的影响作为重要元素来研究。

研究时要注意文学和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诗歌语篇层面的解读离不开对语篇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的反思。

对杜牧作品及其文学价值顾彬教授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杜牧的政治观、历史观、自然观及抒情诗中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一、杜牧的政治观
研究杜牧时,会发现他对政治、尤其是军事给与了极大关注,这与他幼年所受的儒家教
育和他青少年时代经历的藩镇割据、蛮族入侵的动荡局势是分不开的,而且他也深受酷爱研究
军事的祖父的影响,对《孙子兵法》进行过注释。

总结一下杜牧的政治诗和政论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杜牧希望以史为鉴,改革王朝,希望唐朝回到太宗时国泰民安的鼎盛
状态。

2.改革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改革,其次是镇压起义的军官将领和在
边疆滋扰的外族人。

即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维持边疆安定,先以武力创造秩序,再用改
革巩固新王朝,将唐朝推向下一个盛世。

3.如果想去除社会的一切矛盾,要把儒家推崇的仁、
义作为治国宗旨。

除了军事题材,杜牧政治诗的内容还涉及劳动人民困苦的生活、宦官当权、官吏结党营
私等。

由于担心引火烧身,丢掉性命,杜牧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从未在诗中提及某个
官宦的名字,只是点到为止。

最直接地、毫不隐晦地抨击时弊的作品要数《阿房宫赋》和《华
清宫》,杜牧借秦始皇为建阿房宫不惜滥用民力以满足自己的奢侈享受来批判唐穆宗不理朝政,骄奢淫逸。

同样他也对唐玄宗沉迷于女色提出了批评。

杜牧是想以史为鉴警告统治阶级,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

顾彬教授指出在杜牧的政治诗中,杜牧拒绝脱离现实,并充分认识到了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但在他的政治观里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将社会的弊端局限在军事问题上,因此忽略了真
正的社会矛盾。

二是错误的把历史当做现实的唯一指导,认为只要统治者施仁政就可以消除社
会矛盾,就可以保留现存政治体制。

这些想法显然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保守的,狭隘的。

二、杜牧的历史观
要想了解杜牧写景抒情诗的历史观就必须首先弄清历史与自然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彬教授结合几首诗对此进行了详实的阐述:第一首《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
沉在此中。

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第一句里的长空、孤鸟分别象征历史、自然。

长空,取之不尽、静寂、广袤;鸟是具体的、孤零零的、狭隘的,它的存在是受局限的、短暂的。

天空以它的永不枯竭的能量和它一成不变的状态把这只运动中的、鲜活的鸟包容其中。


动着的早晚会逝去;而恒定不变的却会延续下去。

顾彬教授认为,能包容一切的天空不是简单的自然界的天,而是象征一种法则,万物都要遵循的法则,即道教中的“道”。

在第二句里,诗
人没有停留在所见的层面上,而是把所见上升成所想,使观察和思考、现实与过去合二为一。

第二、三句是有感而发,诗句的内容得到了外延,超出了表面的景象描写。

所谓“万古”,就
像第三、四句里描写的,是人在过去创造的一切,区别于自然界里的事物。

第四句可以说是情
景交融:墓碑与第一句中的长空、孤鸟共同组成了这首诗的景的框架。

秋风是动态的,与五陵
的静谧形成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墓碑的孤独并加重了对稍纵即逝的感叹。

这里诗人对历史进行
了本质的思考:汉朝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已属于过往,诗人在现实中所能见到的只是象征着先朝
及其统治者曾经存在过的墓碑和一片凄凉的景象。

另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顾彬教授指出,同样在这首诗里,自然作为永恒能量和万物之源的化身与世间万物的短暂对立出现。

人们在回忆周朝及两汉统治
者时想到的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是在历史中毁灭了的。

先朝的统治者创造的一切,留下的
只是残垣断壁;而他们的死却以墓碑的形式一直保留到诗人生活的年代。

高丘不会消亡,而且
会作为永久的记忆把他们生前的生活和所作所为局限起来。

顾彬教授认为“往事不可问”是指
往事对于现实没有意义,往事影响不了现实;“天地空悠悠”有两重含义:一是在天地间人们
没留下可见的痕迹;二是指人们摆脱一切束缚,达到了自由境界,不必用有形的东西留下痕迹。

“空”表现的是自我放逐,外界无法渗透和改变的一种状态。

总结杜牧抒情诗的历史观,顾彬教授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不是连贯的、有意义的发展
过程,它始终伴随着起起落落,朝代兴衰。

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关联,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
最终必定走向消亡。

唯一能够创造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就是语言及语言带给我们的回忆,但
是两者又不能赋予历史进程更高的意义。

所以历史对杜牧而言是对无意义之物的揭示,因而必
定会导致一切存在失去意义,使万物均一。

杜牧的历史观的形成很大程度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在六朝和唐代盛行一时。

佛教
的基本教义就是一切存在都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停地在生与死中循环往复。

一切的存在都如闪电般短暂,在我们感受到它的那一刻,就消失了,只有那一刻是真实的。

整个宇宙不过是所有这些瞬间的不间断反复。

杜牧深受佛学影响并
很推崇佛教,不仅因为他的许多诗都是在寺庙里完成的,而且他经常参禅,曾有过入庙为僧的
想法。

他从冥想中悟出的人生哲理的确影响了他中晚年的创作。

顾彬指出,杜牧对这种人生哲
学的认同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认同不是绝对的,与佛教相比,杜牧找到了可以延续长久的
东西,即:自然——“道”的化身。

这不是杜牧的发明,而是受到道教和禅学的影响,两者都
认为自然是永恒的。

杜牧以此将佛学万物皆空的思想进行了扩展。

顾彬教授认为,杜牧政治诗中和非政诗中的历史观既有相同点,也有矛盾之处。

政治诗
中他主张以史为鉴,因为现实是人创造的,而且是人行为的一种后果,所以历史是诠释现实的
一种手段。

而在非政诗中历史是无意义的,空洞的。

这两种观点看似互不相容,但却有一个共
同点,即:从朝代兴衰看历史和现实。

只有从历史的错误中学到东西时历史才有意义,历史本
身没有意义。

三、自然作为理想化现实
杜牧许多诗歌的精神背景里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巨大难度,二是杜牧深刻意识到幸福的短暂。

当时的现实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无
法给人提供机会、保障人的权利、也无法使人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实现,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是有
计划的,而是充满了任意性和无休止的痛苦。

正如他在《九日齐山登高》中的感叹:“江涵秋
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
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顾斌教授指出,杜牧把自然看成理想化的现实,并将其象征功能分成两类,一是表现永恒,对自我本质的保留:比如天空,山,河流。

二是表现从产生、消亡到重生的循环往复,对
自身不间断的再现和重组:比如花、草、春天。

由此自然是保持自我的象征,不被外界所左右。

作为本质与非本质的统一体,自然一直贯穿在杜牧的非政治诗歌里。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是他
渴望之所在,是真实的人生活的地方,是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生长的地方,是人们无拘无束生
活和享受的地方。

除此之外,社会不能提供给个体的,个体可以在自然中获得,这时候自然就
成为了消除对立,以原始形态接纳和包容所有受伤心灵的地方。

自然和社会的对立反映在《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的两句诗中:“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这两句在句法上对仗,在内容上却反映了不同的
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尘意”说的是个人对社会的依附,即对名利的追求,服务国家成为了束
缚自我的别称。

“云情”则指的是远离尘世,像云一样自由自在的状态。

另外,在杜牧《题宣
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一诗中“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中的“云”和《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的“云”都通过“闲”加以
修饰。

顾斌教授指出,“闲”在中国诗歌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词,它表达的是自由的状态,远离
尘嚣的感觉,是一种清闲和静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杜牧的政治诗里的自然观就不同了。

自然虽是他渴望的地方,但不是远离尘世的地方。

如《途中一绝》:“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

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在这首诗里,自然不是实现自我放逐的一种途径,诗人远离长安,感觉生活无趣。

渔翁的生活
虽然一直是杜牧所向往的,但在这首诗里杜牧却借惆怅二字表达了对命运虚无和被迫放弃仕途
的无奈的感叹。

顾彬教授认为杜牧之所以对自然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如果单纯从9世纪“知性的迷茫”
中找答案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答案很复杂:一方面是文人对于现实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他们
那种无力全面地持久地消除社会弊端的无助感。

从无助,到对政治现状的不满,最后到拒绝社会,拒绝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回答。

其次,杜牧试图在自然当中实现与社会的脱离,却又无法
完全摆脱社会的束缚。

正因为无力解决社会问题,而且无力寻求自我实现,使杜牧陷入绝望,
所以他选择放弃并寻求在精神上得到解脱。

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危机,也使得对他的诗歌
作一个统一的解读变得困难。

顾彬教授认为,为了避免观点偏颇,我们在解读杜牧作品时应该
把他想冲破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对他思想的束缚和他对社会的拒绝作为重点,既不能单纯从
政治角度,也不能单纯从道教和佛教对他的影响的角度来解读杜牧。

四、情与景的关系
顾彬教授以王国维的“境界说”为指导,以“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论述了杜
牧作品里的三重境界。

境界包含了生活的外部和内部所有因素。

外部不单指自然、风景,还包
括事件、行为,内部不仅指情感,还包括思想、回忆、感受和想象。

换言之,境界在一首诗里
是诗人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充分自我意识的表现。

第一重境界中,诗人自我及其情感统领一切,景受情的制约,外界受内心的支配。

景是
情的手段,景为情服务。

在这里顾彬教授举了杜牧的《金谷园》一诗为例:“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诗人对外界的感知完全由内心世界所
决定。

诗以西晋富贾石崇及他的没落开始,由过去转向现实,由思想过渡到自然,第三句情寄
于景,第四句思想与现实互相渗透,落花是现实,同时又指过去,因为落花诗人忆起了石崇的
爱妾绿珠。

在第二重境界中,对景的客观描述统领一切,景中含情,情景同等重要,客观上景与情
相容。

这种境界体现在这首《过勤政楼》中:“千秋佳节明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
偏程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虽然这首诗和《金谷园》一样,都是表达对已逝的伤感,但如何
阐释却有区别。

在这首诗里我们应关注的是描述的客观性,诗人的哀伤、痛苦、遗憾不是重心,而是事物本身,它们不受诗人主观参与和解释的约束,诗人置身在他所见所述事物之外,诗人
的所想所感,也好像在字句之外。

与上一种境界相比,诗人的主观性没有强加于景物,景物就
是它自己。

虽然景物中蕴含了其他东西,却又不会因其而改变自身。

在第三重境界里情景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诗人的我融进了景物,我与景物同等,不分高低。

内心与外界的界限消除了,景与诗人合二为一。

这种受禅佛影响的对物我的认知有
别于第二重境界就在于:诗人不再以我观物,而是把我置于物中,以物观物。

与前两重境界相比,诗人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随着意识的消亡,所有的对立和矛盾都变得无关紧要,在瞬
间得以升华,趋于平静。

由于放弃自我个体意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

比如《鹭鸶》一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首诗中的主体
就是物本身,它不指代任何东西。

从前两句到后两句的过渡中,诗人从生命存在的狭隘中,向
广和空延伸。

不管它们飞向何方,山静止的矗立在那里,与鹭鸶的动形成对比。

生命瞬间的运
动和山的静永恒结合在一起。

物我合一还突出表现在《念昔游三首》中:“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
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尽管雨指代晚春,花开同时也暗指花落,但这首诗完全不受
悲伤之情或主观经历的约束。

雨中的自然,被笼罩在朦胧和不确定中; 诗人也处于轻盈超脱的
状态中,并在这种状态中物我合一。

就像处在绽放和凋谢过程中的花朵,诗人处在半醉半醒之间;花将要凋落,诗人将要酒醒重回现实。

一切处于漂浮的中间状态,任何东西都不会打破平
衡走向极端。

从第一境界到第三境界的过渡中,风景、现实及描写的物体,都经历了从“有我”到
“做我”最终到“无我”的发展过程。

同样,主体、情、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从
“主观最大化”到“客观化”最终到“自我意识解体”。

这种物我的自我回归,不是通过社会
完成的,而是发生在精神层面的,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想达到自我解脱,物我平衡,回
归平静几乎是不可能的。

诗人只有将现实通过文学手段抽象化,才能达到物我合一。

也就是说,将社会矛盾在精神层面超验化,使之趋于平静。

顾彬教授认为,杜牧在第三重境界中从未对现
实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虽然直觉上冲破了扭曲的现实的束缚,却没有改变它,因为当时政局
混乱,理想的现实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能在精神层面憧憬它。

顾彬从上述几个方面研究解读了杜牧的诗歌,他认为杜牧是一个折中主义者,受儒、道、佛三元思想影响很深。

他得出的这一结论显然与我们惯常用的社会学和纯外在的思想方法得出
的结论不甚相符。

但是顾彬教授是一位德国汉学家,他必定受他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理性
意趣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他用独特的德国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古典诗歌,所以他对杜牧的评价同
我们的观点有些出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

作为另一文化的“他者”,顾彬教授的研
究方法、切入点是我们自己很难发现的,是极有价值的。

他认为杜牧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和诗学意义,更含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解读杜牧诗歌可以深入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层意蕴中去。

注释:
①第一种观点源于杜牧《遣怀》一诗,诗中第三句中“扬州梦”3个字为后世文学作品提
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素材。

杜牧大多被描写成日日莺歌燕舞的风流才子,人们认为提到杜牧
就不得不说他在扬州的风流韵事,而杜牧也一夜之间成了多情诗人的代名词。

但这些侧重杜牧
生活、私人情感的作品大多不是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描述,而是采用了开放、夸张的描写方
法塑造杜牧,比如乔吉的杂剧《杜牧——诗、酒和扬州梦》。

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牧
的作品也大多是描写男欢女爱的香艳诗。

这本极具影响力的诗集里收录的作品后来都成了家喻
户晓的名篇,人们很自然地把集子里的诗当成某个诗人的代表作并以此做个总结给诗人打上一
个标签,这就导致了后世对杜牧私人生活的过度好奇。

甚至许多内行固执地将这些非客观的、
对事实进行了夸大的描写和杜牧的创作联系在一起,并借此得出某些研究结论。

②本土的研究者则给予杜牧作品的政治意义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杜牧是一位主张改变政
治现状,致力于改善民生,减轻大众疾苦的一位诗人。

虽然对杜牧放荡不羁的生活持批判的态度,但他们认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像杜牧这样的下层官吏空有鸿鹄大志却报国无门,只能放纵
自己来逃避现实,所以是可以谅解的。

③顾彬认为,在研究杜牧时应该把这几首诗和杜牧的所有诗放在一起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而且更不应把杜牧放荡不羁的生活作为评价他作品的依据和标准,或者把他的作品定义为风流、浪漫。

“浪漫”在欧洲对应的词是Romantisch,他认为随意将这个词和杜牧甚至唐诗联系在一
起是不恰当的,其实欧洲的浪漫派和杜牧根本就没有共同点,因为两者拥有截然不同的空间、
时间、历史范畴。

持这种观点的人反复引用《感怀诗》《郡斋独酌》两首诗作为论据,顾彬认
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种观点,但是评价过高,显得不够客观,而且对政治意义的绝
对化会使研究变得片面,因为政治诗不能代表杜牧整个的创作风格,也不应该是我们研究杜牧的唯一着眼点。

④Liu,James,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Chicago, 1962, p. 96.
参考文献:
〔1〕Wolfgang Kubin, 1976,Das Lyrische Werk des Tu Mu (803-852), Versuch einer Deutung,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3〕Liu, James J. Y.,1962,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Chicago.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姜黎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