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短歌行_教学设计_宋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2
诗歌大意修辞手法
作者情感
1———89———1617———2425———3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2.自主讨论,交流展示: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难点)教学方法:
四读教学法(初读、意读、品读、美读);自主讨论、展示交流。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经得起历史的筛选而流芳百世呢?有一个人,在汉末大乱的历史舞台上,
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
他曾叱咤风云,死后功过成败至今争议不休。
他就是曹操。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
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为诗人的曹操。
二、依案自学(参考导学案)(5分钟)1.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了解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
《短歌行》。
3.解题。
长短歌: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
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
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乐府的别称,除此之外,还有歌、行、吟、引、曲、谣、辞。
4.自学检测(教师抽出导学案中部分内容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三、初读课文(5分钟)
1.自由朗读:纠正字音并完成导学案25页[正字音]相关练习(ppt):譬如朝露(pì);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ōu);何时可掇(duō);契阔谈讌(qì)(yàn);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齐读。
四、自主讨论,交流展示(20分钟)请学生结合导学案及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找出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ppt)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作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2.小组讨论:本诗共32句,小组成员每人翻译4句,
并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意读课文。
(小组朗诵)
4.参照示例,交流展示:
《短歌行》教学设计
宋
婷
备课参考
31
2012·
2
参考答案:诗歌大意略。
1—8句:作者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清晨的露珠,表达作者因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忧愁;以杜康代酒表现出作者的这种忧愁连最好的酒都无法消除,可见忧之深切,
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之急切。
9—16句:作者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深切渴望之情,
以及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
17—24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贤士比作天上的明月,想要却无法摘取,表达了作者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25—32句:作者运用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将人才比作正在寻找栖身之所的乌鸦,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才的栖身之所;引用了《管子》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实际上曹操是以周公自比,表达他欲像周公一样一统天下,群贤臣服的壮志豪情。
5.教师总结:《短歌行》写于宴会之中,按理来说参加宴会应该是愉悦的,但纵观全文作者多次写
“忧”,忧时光短暂,忧人才不来,忧功业未成。
但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想到如能宴请贤才是何等乐事;想到当他一统天下,群贤臣服时,那情景又是何等壮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是随着作者的想法改变而不断变化的。
(ppt)五、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5分钟)1.女生读。
2.男生读。
六、课文美读(8分钟)1.名家朗诵(多媒体)。
2.自由朗读。
3.美读课文(指名朗读)。
七、课堂总结(1分钟)
苏轼说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自己也说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人尚且如此珍惜时光,忧愁无法实现理想抱负,何况今人?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每一堂课,学好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课外作业:背诵课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341100)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然而,高中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对情感、主旨的把握总有些拿捏不准,容易失分。
因此,古诗词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鉴赏诗词,对诗词的内容主旨进行深入挖掘。
一、从“知人论世”突破
诗词欣赏中,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和精神世界,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对理解作品非常关键。
凡是能世代流传的作品,
都是作家心灵思想的真诚流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体验。
通过“知人论世”,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对作品的情感、内容、主旨做出正确的领悟。
譬如,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其词作也以此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则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孤独和惆怅。
二、从“点睛之题”突破
诗词鉴赏中情感主旨突破口探析
倪
慧
文言文教学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