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出示课件6】对,杜甫(712~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
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7】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8】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出示课件9】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

【出示课件10】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1】齐读课题。

3.解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1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涕泪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

“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

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13: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

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

五、诵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4】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15】
3.范读,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1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6】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出示课件17】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18】
五、江上渔者
1.导入。

【出示课件19】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
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0】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21】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

【出示课件42】
①读准字音。

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理诗意,悟情感。

【出示课件43】
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出示课件44】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教材分析:
《采薇》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
注释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仿佛觉得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
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胜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江上渔者》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赏析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

《泊船瓜洲》
注释
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

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

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

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创作背景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