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姆史考特出版社与威廉莫里斯的书籍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姆史考特出版社与威廉莫里斯的书籍设计作者:李金泽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凯姆史考特出版社是艺术与手工艺大师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最后一次冒险,出版社建立之初就秉承着设计精良印刷艺术品的原则,设计风格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繁复、夸张的装饰风格。
在字体设计、插图设计、装帧设计各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为后现代图书设计带来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现代书籍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化竞争,更应在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上跳脱电脑设计的桎梏,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凯姆史考特出版社字体设计影响图书设计
书籍是时间的雕塑,书籍是信息栖息的建筑,书籍是诗意阅读的时空剧场。
书的设计,就是通过物化手段,将视觉化信息展示给读者。
这是设计者在制作一本书之前必须具备的设计思路。
——吕敬人
1891——1896年期间凯姆史考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共产出53种书籍,共66卷,共发行两万一千册,题材包括中世纪历史、史诗、诗歌。
出版社的创立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作为享誉十九世纪英国最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他亲自完成了出版物的封面、边框、界栏、起首押花字母等装饰设计644件,这对于当时已是晚年的莫里斯来说,无疑是项繁重的工作,他自己也声称,这是他在艺术领域的最后一次冒险。
以威廉·莫里斯的设计实践为分界点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繁复缭乱的书籍装帧时代的逝去以及现代主义图书设计时代的到来。
凯姆史考特,取名于威廉·莫里斯的社会主义空想小说《乌有乡消息》结尾令人神往的老房子,书中莫里斯将一切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凯姆史考特庄园。
建立出版社的构想形成于1888年,埃莫瑞·沃克(Emery Walker)在艺术与手工艺协会(Art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做了题为《字体和插图印刷》(Letterpress Printing and Illustration)的演讲,莫里斯听后大受启发,决心创办自己的印刷工厂,把艺术与手工艺实践拓展到平面设计这一领域,18世纪末以来,英国在人口增长、贸易繁盛、交流传播方式提升、技术发展、思想宣传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出版印刷业迅速繁荣,投身出版印刷行业对于莫里斯来说,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追求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出于一位艺术家的考量,把出版社作为创作艺术作品的阵地,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他出版商、图书商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
出版物的发行出版要经历写作、装帧设计、印刷、制作、装订等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书籍装帧设计已经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要求设计师将审美思想、艺术观念融入书籍材料和书籍生产工艺之中,是将书籍本身的知识源和外在形式语言统一的整体艺术。
也正因此,书籍装帧设计要求设计师既要熟知书籍生产过程中的造纸、装订、印刷等流程,又要遵循造型艺术的审美规律和形式法则,以此体现书籍这种文载体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质。
“这些日子假如我想换换心情,过得幸福称心,我就前往大英博物馆,找本用毕生精力制作而成的书,然后忘掉这个世界,连日沉浸于那本书里。
”——威廉·莫里斯[1]。
不难看出莫里斯对书籍艺术的热爱,在他看来,书籍设计是一门符合建筑法则的综合艺术,一本完美的书籍不仅能保存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更可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他尤其重视版面设计的装饰性,受中世纪田园风格和东方装饰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极具装饰趣味和美感,藏书家小威廉·安德鲁斯·克拉克[William Andrews Clark,Jr.]收藏了凯姆史考特印刷的所有书籍。
[2] 莫里斯的设计风格,开创了书籍版式设计的先导。
威廉·莫里斯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用对称结构,形成了特有的严谨、朴素的风格,他认为,关于书籍理想版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构成原理之上的。
莫里斯在《理想之书》(The Ideal Book)[3]这篇文章中写到:“首先,这页纸必须是干净清爽而且易于阅读的;其次,字体要设计的恰当;第三,无论页边空白的多少,都应该与有文字的页面成比例”,足见莫里斯追求印刷出理想之书的严苛态度。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充斥着工业化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长网造纸机的大规模使用促使纸张产量剧增,并且变得廉价。
纸张就好像建造一座教堂所需的建筑材料,精美的印刷材料能充分体现书籍的品质和格调,安静、不受打扰的阅读氛围也正是莫里斯的追求,纸张的挑选成为了莫里斯首要关心的问题。
他对纸张有这样的要求:“它必须经过发酵,煮沸,化为纸浆,不添加化学物质,一页一页的仔细的用手完成,而且要被技术工人完成,需要用编造的电线制造模具……然后它必须要自然风干。
”[4]为此,他设计出三种纸张代替以次充好的十九世纪中期印刷用纸。
这三种纸张分别命名为:“鲈鱼”、“苹果”和“花卉”。
为了生产优良读物,他设计出三种字体:乔叟体Chancer、特洛伊体Troy和金体Golden;分别运用于《凯姆史考特版乔叟》、《特洛伊城史》和《金传奇》三本读物的印刷之中。
相比较当时充斥着繁复装饰、过分变形、难以阅读的印刷字体,莫里斯不仅在字形上做出调整,并在字母间距上适当缩减,以便阅读。
“金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詹森体”,其设计师是活跃于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印刷商尼古拉斯·詹森,(Nicholas Jenson,1420-1480)。
莫里斯通过对他字体的悉心研究,反复临摹,掌握其精华后开始设计自己的字母,“我的罗马字体特别是小写字母,较之詹森体更接近哥特字体”。
[5]
“特洛伊体”是在纺织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莫里斯把特洛伊字体视为自己在字体设计上最出色的成就。
在使用纺织体书写时,各个字母的间距和行距都非常小,就像一张编织细密的“字母地毯”,纺织体也正是因此得名。
对于已经习惯阅读现代印刷物的人来说,要想看清楚这种文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纺织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 世纪。
它们让人联想到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
纺织体的其他特征还有:通过延长字杆来强调字母的纵向笔画;纵向笔画底端菱形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这些字形特征让纺织体字母从整体造型上趋近于正方形或长方形。
乔叟体,为《凯姆史考特版乔叟》专门设计,这部著作被誉为“袖珍大教堂”。
莫里斯原打算使用特洛伊字体来印刷《乔叟》,在几次试验过后,他发现这种字体过大,于是在特洛伊体的基础上缩减字号,设计了乔叟体。
莫里斯请好友伯恩·琼斯(Burne.Jones)负责八十七幅木刻版画图案,自己设计字体、版型与华丽的花边装饰图案。
此书不仅是凯姆史考特印刷社登峰造极之作,更被誉为十九世纪、甚至有史以来最美的书之一。
全书创作过程长达四年、印刷时间超过二十个月,共印了四百三十八本,其中约五十本以珍贵的米白色猪皮装订封面。
“它们美妙的色彩,花卉的描绘是精美与活泼的完美结合,它们的图案丰富而精致,就像是吹向那些厌倦了陈腐题材的俗气陈设的人们的一缕清新的空气”[6],他的理论体系和艺术实践影响了很多国家在类似途径上的探索,凯姆史考特出版社关闭之后,欧洲掀起了私人出版运动,其他艺术风格、流派也受到莫里斯设计风格的影响,如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等,一改人们原本刻板、统一的视觉习惯,形成现代书籍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这些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欧洲,从伦敦开始莫里斯的作品迅速传播到了维也纳、布达佩斯、赫尔辛基等欧洲的新兴工业城市。
由于各国工业发展的水平历史传统的沿袭和社会构成特色的千差万别,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如维也纳“分离派”(The Vienna Secession)等运动。
“分离派”的风格既继承了莫里斯的一些装饰风格,又有自己的发展。
凯姆史考特出版社于1896年关闭。
现在位于伦敦上城哈默史密斯的凯姆史考特出版社已经成为威廉·莫里斯协会与博物馆,供学术交流和游人参观。
在中国,关于书卷文化的审美精神,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这样的表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古人将艺术与工学的辩证关系阐述的已经如此精辟。
近几年来,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引人瞩目。
人们意识到书籍艺术本身的含义。
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单纯是商品。
书籍设计绝非局限于外表包装或内文的简单装饰的层面,是设计师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的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书籍设计与文本有着同等的价值,这是对设计本质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书卷文化的一种整体回归。
这已成为出版界和读者的共识并初见成果。
[7]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造过程。
设计者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予阅读的过程中,书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书的整体感受和启迪。
现代设计多数有赖于机器生产、电脑设计,数量庞大但水准有待提高,质朴且品质非凡的艺术精品书籍已不多见,百年前已有凯姆史考特出版社这样精益求精的设计阵营做范例,相信会为国内的书籍设计产业带来一些启示,不仅是作者、出版者、编辑者、售书者甚至普及到读者层面,提升受众对书籍艺术的欣赏品位和价值认知,是每一个书籍设计师的职责,从而提高中国书籍设计业和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注释:
[1] G.伯恩。
琼斯[Memorials of Edward Burn—Jones]第二卷,P279-289,伦敦,1904
[2] Robert Ernest Cowan , The Klemscott Press and Doves Press,Print by Henry Nash,1921.
[3] 发表在1893年6月19日的《书目社团》(Bibliographical Society)上,书目社团学报社出版
[4] 《William Morris, Edward Burne-Jones, and the Kelmscott Chaucer》
[5] W.J.Mackall,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New Edition,London, Longmans,Green and Co,1901
[6] 《拉斐尔前派的梦》,P56。
[7] 吕敬人.创造书卷之美——迈入新世纪的中国书籍设计[J].编辑之友,2008(01)
参考文献:
[1] The Ideal Book: Essays and Lectures on the Arts of the Book,William Morris,November 23, 1982, p.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The Kelmscott Press :A History of William Morris’s Typographical Adventure),Williams S. Peterson, 1991, p.15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William Morris, Edward Burne-Jones, and the Kelmscott Chaucer,Robinson , Duncan
[4] 吕敬人.书艺论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金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