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淄博市第二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淄博市第二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
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
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
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
“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
“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
“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
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
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
“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
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
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只能叫作“集史”。
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
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纪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
”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
(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
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
通史撰述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
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认识。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辨正扬弃,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
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他创制的“新综合体”吸收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优长,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中国通史仍然是时代的需要。
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把中国通史写成王朝的兴亡史。
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状况,讲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
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需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
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
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变化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
这样的中国通史,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要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还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
(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中不能够体现通史精神的是()
A.吕不韦《吕氏春秋》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白寿彝《中国通史》
D.翦伯赞《中国史纲》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爹的丧事
周福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架在大树上的四个大喇叭把他嘶哑的声音传遍全村:“老少爷们儿,疫情严重,大家不要惊慌,科学预防很重要,要做到不串门拜年,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周福的手机响起,他摁了电话,把要宣传的事项讲完。
周福把电话拔过去,弟弟周禄慌张地说:“哥,你赶紧回家,爹病重了!”
周福给村主任刘军山交代完事情,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爹睡在火炕上。
周福半跪在爹身旁,握住爹鸡爪样的手。
爹的脸白着,有点儿肿。
周福眼睛发红:“爹,您要好好活着,抱重孙于。
”
爹咧嘴笑,声音低沉地说:“你放心,我这老病不咋的,立了春病就缓了。
”
周福的手机响起。
刘军山语气很急地说:“书记,你快来第九检测点,几个外地来的人,不听劝阻,硬要进村。
”
爹抬起手摆摆:“你去忙吧,挑好村上的担子,你照顾好自己。
”
周福掖好爹的被子,掉头出门。
三叔跟出来,叫住周福:“大侄子,大哥这病危险呢,你可要早想办法。
”
周福说:“叔,我明白哩,明早带爹去城里医院。
”说着,骑上电动车去了村东头。
一个留平头戴墨镜叼烟卷的胖子高声跟刘军山和两个值班员吵嚷,周福认出是王老二的小儿子王小柱。
这小子在外地搞工程,听说挣了很多钱。
胖子吐一口烟:“我一切正常,回家看我爹,还不行了?”
周福说:“大侄子,非常时刻,不行。
村里在西沟口设了隔离室,准备好了米、油、肉。
你们在那儿隔离观察十四天,才能进村。
”
胖子狠狠地踹一脚挡路的杆子,跳上越野车,隔窗骂道:“老犟牛!”
周福跺脚:“这年轻人,咋这样子呀?”
刘军山“呸”一口:“平时对王老二不管不问,过年来显摆了。
”
俩人赶往西沟口。
那儿是个养鸡场,年前鸡出栏了,十几间房屋空闲,做了隔离室,从外地来的三家十一口人分开住在里面。
周福和刘军山走进暖烘烘的屋中,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像见了亲人般亲热,周福问了他们的吃住,扯了会儿家常,询问还有什么困难。
刘军山拿体温枪测了体温,做了登记,给镇上上报了表册。
天黑下来,周福给村上另外八个检测点送热水。
夜很黑很冷,路上有雪,周福不小心摔了一跤。
电动车车头支离破碎,周福蹭破了裤子,蹭烂了腿,鲜血直流。
回到村部,已是十点多。
周福给周禄打电话,周禄说:“爹刚睡着,你也早点儿休息,明天早起早出发。
”
周福用酒精给伤口消毒,拿纱布缠绕包扎。
值班员说:“书记您去卫生所看看,不要伤了骨头。
”
周福笑说:“哪有那么娇贵?老皮老骨耐实着呢!”周福裹上棉被躺在行军床上,感觉身上哪儿都疼,翻来覆去睡不着。
迷迷糊糊刚睡着,手机急促地响起,周福一下子坐起来。
周禄哭着说:“哥,你快回家!”
周福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跑,腿上钻心的痛,周福跑进屋,爹的身子冰凉,他对周禄吼道:“你干甚吃的,为啥早不叫我?”
周禄哭泣:“你那么忙,顾过爹吗?”
爹是村里的老支书,苦了一辈子。
想起爹艰辛的一生,周福放声呜呜地哭。
三叔拍拍周福的肩膀:“大侄子,安排后事,让大哥风风光光地走!”
周福沉吟片刻:“叔,爹的丧事从简吧,现在提倡厚养薄葬,我要带头做表率。
”
“不行,咱们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骂咱们不孝!”周禄以了脸吵嚷。
“村里人知晓咱们孝顺爹,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咱们问心无愧!”周福大声说
三叔捋着山羊胡:“你们是孝顺,可村里人会来吊唁老支书,亲戚朋友会来祭奠大哥,这丧事还得办。
”
周福说:“非常时期,坚决不能聚集,我来说明情况。
”
周福一边流泪,一边发信息:“老少爷们儿,至亲好友,家父因病于今日凌晨辞世。
家父操劳一生,勤俭一生,养育之恩终生难忘。
非常时期,丧事从简,大家不要登门吊唁。
礼数不周,叩首致歉!”
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殡仪馆的车来了,周福抱着爹上车。
车驶上村道,周福看到每隔十多米,路旁站一户人家,燃一堆火。
村民低头掩面流泪,他们给老支书送行。
周福的泪汹涌地流下:“爹您一路走好,儿会像您一样,挑好这担子!”
下午六点,周福回到村子。
他对着话筒,嗓子哑着大声喊:“老少爷们儿,大家到检测点领取消毒液。
明天在全村开展集中消毒杀菌……”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通过周福对着广播喊活,既让读者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又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
B. 周福的父亲去世后,村民自发掩面流泪燃起火堆为他送行,体现了村民对一生艰辛的老支书的敬重和缅怀。
C. 同为儿子,王小柱平时忙于在外挣钱对父亲不管不问,周福虽然在父亲的身边却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父
亲的病。
D. 父亲嘱托周福:“挑好村上担子,照顾好白己”,既体现父亲对他搞不好群众工作的担忧,又表现了对他的爱护。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所写内容发生在两天内,时间很集中;所写事件围绕主人公周福来选材,典型有力,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B. 小说叙述周福父亲病重而逝的事件,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从中体现周福的形象特点。
C. 小说的语言富有特点,如“老少爷们儿”“老皮老骨耐实着”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并且呈现出时代性。
D.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周福用嘶哑的声音对着话筒大声喊的内容,从而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福的形象
9. “尺水兴波”是小说中常用的技法,“兴波”指在小说中制造波澜、产生曲折,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请从情节设置方面,探究小说是如何“兴波”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
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
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
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
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
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
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
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宽阔的大道。
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
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
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
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
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
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
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
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
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
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
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
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
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
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
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
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
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
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
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
小的时候。
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
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
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
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
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
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
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
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
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
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
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10.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与多彩,也展现了
“我”内心的欢乐。
B. 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 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
D. “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其实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我”失去了奶奶的沉重心情。
1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年轻的时候与现在对这些村庄的路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我"对生我养我村庄的深厚情感。
B. “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移情于物,将“我”的感受融入到村庄的道路上,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C.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其他的路。
D.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
12. 开头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威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
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
遗诏曰:“联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
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
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联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
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
孝景皇帝②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
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能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③然后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廩廪④乡改⑤正服⑥思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述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②孝景皇帝:即汉景帝,谥号孝景。
孝文皇帝,即汉文帝,谥号孝文。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③世:三十年。
④廩廩:犹庶几,渐进。
⑤乡改:更改历法。
⑥正服:更改服色。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良有以也
B. 召匠计之,直百金直走咸阳
C. 不私其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善人之治国百年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5.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B.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C.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D.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16.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以安民为本。
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以便利百姓。
B. 文帝躬行节俭。
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不准宠爱的慎夫人穿长得拖地的衣服,以此表示节俭。
C. 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世间的常理;对待丧葬也极力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 文帝去世以后,孝景帝、司马迁和司马贞都给予了他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
17.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下吏:低级官吏,属吏;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本文指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B. 释服: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
这里指脱去朝服。
C. 通关梁:文帝十二年废除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开放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
D.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沁园①有感
耶律楚材②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
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羞对覃怀③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注】①沁园:东汉明帝第五女儿刘致封沁水公主,封地在沁水县。
其在沁水北岸修建花园,名沁园;后在金元之际的战争中遭破坏。
②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本为金朝旧臣,仕元后重来沁园,遂作此篇。
③覃怀:后人称怀庆府或沁阳县为覃怀古郡。
这里指怀庆府。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昔年”与“今日”对比,“迹已陈“看似淡淡道来,而感慨极深。
B.颔联,修竹“无心”而“古”,瘦梅“含恨”而“新”,新与古都寓兴废无常感慨。
C.颈联,围绕“迹已陈”进一步展开:月榭垣颓、诗碑没草,并点明原因是“兵火”。
D.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以哀景渲染,以乐景反衬,借事抒怀,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