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金秀语文备课主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主讲稿
六年级语文组单金秀
教材解读:
本课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
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
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
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
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
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
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
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
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1)从聂将军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至仁至义‛‚有始有终‛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
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
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
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
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作业布臵: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
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板书设计: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关心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感谢
讨论纪要:
杭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疑问。
经过整理,得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日本人称聂将军为‚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研究这个大问题,效果可能比较好。
夏益芹: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神情、动作等描写能够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透过这些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陈建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学本课时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阅读方法。
曹海琴: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交流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袁晓红: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上还欠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仓促,没有完全展示出学生精彩的回答。
我认为,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周全一些,因为我们都是本着上好每一节的心态去认真备课的。
徐文红: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因势利导。
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并且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朱亚云:一个小小的‚小‛字,让学生体会到了聂将军的细心、真诚。
学生通过朗读,将人物的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领悟表达出来,与课文语言擦出了情感的火花。
而这一切,无需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滔滔讲解。
《习作2》主讲稿
六年级语文组单金秀
教材解读:
教材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习作要求。
要求学生写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好事、趣事或是错事,题目自定,因为这些事情都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第二部分是例画,描绘了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各种‚活跃‛而真实的表现,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习作的兴趣。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我今天很想知道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同学们之间都发生过哪些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说出来就是一次重温并分享快乐的过程。
同学们愿意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分享吗?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过渡:为了使我们能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再现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小伙伴们各种有趣的表现或难忘的经历,我们先来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老师离开时如何表现真实自我的,好吗?
1.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设计意图:借助例画,探究写法,部分达成目标2)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老师知道,那一次我因故不在课堂,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说不定比例画上表现得还生动呢。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大胆地说出来吧,其实这些事情都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老师相信等你们长大成人有机会和同学们相聚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童年往事,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呢。
2.小组内交流,教师相机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然后请出一至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合作发言。
3、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4.同学们说得真有趣,我此刻也仿佛看到了当时同学们各种‚活跃‛的表现和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老师就喜欢你们说真话,写真事。
这样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呢。
5.揭示本次习作要求----现在就动笔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自己给习作定个题目。
四、学生起草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围绕写法组织评议,指导修改,注意点面结合,适当补充细节,表现人物的活动。
(设计意图:强化修改意识,熟练修改方法,达成目标3)。
3、誊写习作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六、佳作欣赏,互评完善。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学生修改,认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 -----把握六要素
‚点‛ -----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 ----插入突发事件
讨论纪要:
陈斌:这次的习作关键在于让孩子有倾吐‚老师不在的时候‛发生的事的欲望,而且要让孩子注意观察发生此事时的人物动作、神态、事情的发展状态。
黄老师为学生‚制造‛事情,是个很好的点子。
我也准备在这几天‚制造‛些‚事故‛,方便学生取材。
当然,在习作课堂上,还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激发其写作灵感。
陈雪梅:仔细审题,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
学生能够结合例图,勾起自己的情感体验。
先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交流时除了要抓住自己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顾贵斌:注意选择恰当事例,注意点面结合。
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的展现于读者眼前。
借助例画来引导探究。
刘晓进: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
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
彭素华:注意抓好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
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
(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注意周围人的反映。
《练习2》备课主讲
六年级语文组单金秀
教材解读:
练习2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版块的内容,教学重难点一是语文与生活,使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二是口语交际,以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
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些农具?能说说它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的名称。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它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
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
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
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臵耧
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四、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讨论交流:李清照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呢?
6、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五、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六、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
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
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2
语文与生活:农具
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李清照)
写好钢笔字
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
学写毛笔字
讨论纪要:
袁晓红: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
让学生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提前做好准备,搜集一些资料,这样,课上学生就能侃侃而谈了。
曹海琴:我认为应该要好好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这些资料的呈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贺余娟: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农具,说说它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
不常见的农具要引导区分。
徐文红:第三项内容是读读诗句,说说加点的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
可先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来判别与什么农具有关。
杭斌:写好钢笔字意在训练学生书写行楷,培养写字习惯。
描红时不仅要注意把行楷的行笔、运笔的过程体现出来,还要注意整体的行款和章法,做到一气呵成,不要涂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