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文论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司马迁的文论观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出了文艺观点“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

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

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

(二)“发愤著书”说的来源:
首先,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提出,与他不平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败将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汉武帝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些公允的话,被认为是反对朝廷,最终被残忍处于腐刑。

经受这一奇耻大辱,让司马迁看清了本欲讴歌的武帝“盛世”的狰狞本质,促使他通过写书来宣泄愤怒。

其次,除了现实因素外,“发愤著书”也有着思想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可以怨”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怨刺时政,补敝起废的作用,但在情感论上又突破了“诗可以怨”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气,大胆提倡“愤”的情感作用。

关于这点的论述,司马迁以屈原的《离骚》为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这种“怨”不是作家个人的愁神苦思,而是“正道直行”受到压抑,不得不发生“惨桓呼号”,“屈平正道直行,竭中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信而见颖,忠而被谤,能不怨乎?”司
马迁揭示的这个由“穷”到“怨”的创作过程,不仅概括了他自己的发愤著书的过程,也是封建社会进步作家从事创作的共同特点。

(三)“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不仅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唐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凡物不平则鸣”,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深化演绎。

“不平则鸣”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越是动荡不安的社会,越是容易诞生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意义上讲,作家的优秀作品,往往与他的不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遭遇的挫折与苦难,或是特殊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成为激发他创作的动力。

不同于“发愤著书”的是,韩愈所说的“不平”,不单单指不幸,同时也可能包括异常兴奋等感受。

在此基础上再延伸一下,我们可以说,写作就是有感而发的创作。

不管是名家还是我们自己,写作都离不开灵感。

现实中的某一事物,突然让我们有所感触,我们可能就会借助语言表达记录下来,正如诗歌中经常采用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手法一样。

这样的写作不用过于费心思,却往往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因此,今后当我们想写东西时,不一定要“发愤”,但一定要“有情”。

汉语言文学1001
101140113
党翔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