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这一体制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一)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2年。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8年。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了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8年在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第三阶段,1999年至2005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向企业化转制,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第四个阶段,从2006年至今。2006年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努力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优化了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1999年时,中央级科研院所共有1000多家,其中产业部门370多家,中科院120多家,公益部门等所属有300多家,军工院所250多家。到目前,除军工院所外,产业部门所属370多家已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包括13家中科院研究所),公益类院所265家已明确改革方案,在中央级民口院所中,已完成企业化转制接近一半;此外,地方也有近900家开发类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经过多年改革,初步形
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0
7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72.3%,企业R&D人员占全国的68.4%。 2.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对开发类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转制后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 2007年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承担来自企业的委托开发经费127亿元,是 2000年的4倍;申报专利3674项,转让技术成果1642个,直接受益企业达1.12万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54个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6.5万亿,比上年增长18.6%,出口创汇1957亿美元,占全国全部出口创汇的14%。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增强了公益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配合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国家对公益科研的投入在持续加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万元左右,2007年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增拨离退休人员费”合计19亿元。改革后公益科研院所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层次明显提升,实行了新型的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科研人员任务饱满,科技产出大幅增加,解决了一批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和适用技术,为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4.我国科技水平和实力大幅提升。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居美国之后,与英、德、日三国相当,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论文增长明显,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两位,引用数也进入世界前列。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居第3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500万人,R&D 人员190万人,位居世界前列。 5.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竞争资助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逐步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围绕实施《规划纲要》,制订出台了76条政策实施细则。推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三)典型案例 1.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一所具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国立研究机构。八十多年来,一代代物理所人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物理所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运行体制创新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80年,由中科院物理所陈春先研究员发起,联合中科院15名科技人员在物理所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激发起一股科技创业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和“中国硅谷”的诞生。陈春先研究员因此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 1994年,原国家科委批准物理所等“五所二校”进行基础性研究所改革试点。物理所坚持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应用开发,对体制机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加大课题组调整力度,使基础研究相对集中,酝酿成立凝聚态物理中心,使研究所在合理规划、有限发展、稳定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基础性研究所的改革发展开辟了新路。专家组评议指出:“中科院物理所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做出过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1998年,物理所作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凝练科研目标,大力调整科技布局,深化完善评价体系,凝聚、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目前,以物理所为依托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顺利推进,物理所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2.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有研总院曾经支援建设了十多个稀有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建立我国稀有金属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包括“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在内的国防高科技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有研总院目前下属12个研究开发单位、8个控股子公司,设有9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累计开展7000多项课题研究,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近千项,国家专利600余项。(1)科研、产业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