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南省各地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精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2018年九年级上期中各地试题精选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抨.击/怦.怦恣睢./关雎.玷.污/沾.光狼藉./慰藉.
B.和谐./偕.老阴晦./教诲.拮.据/纯洁.堤.坝/提.防
C.纤.夫/忏.悔清澈./车辙.荟萃./猝.然佝偻./褴褛.
D.揩.油/楷.书辍.学/啜.泣破绽./淀.粉栈.桥/饯.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A.浮想联翩莫名奇妙惊慌失措直接宵汉
B.弛名中外生意昂然骇然听闻与日具增
C.寻根问底踌躇满志无精打采问心无愧
D.如愿以偿消声匿迹扪心自问更胜一畴
3、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我们应该读些能开辟人思想的书,并能读破五车,做一个“两脚书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B.他对事物的分析鞭辟入里,使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C.有些人从事研究工作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把握不住问题的中心,那些材料就成了无关宏旨的东西。

D.亚历山大对于如何解开线团一筹莫展,最终毅然决然的拔剑将其劈为两半,建立了自己的解结规则。

4、古诗文默写(8分)
(1),窥谷忘返。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3)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唱响了缠绵的爱情之歌;“,天涯若比邻”王勃唱响了真挚的友谊之歌;“烽火连三月,。

”杜甫唱响了深沉的家国之歌。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并怡然自乐。

5、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

(2分)
初中三年,光阴荏苒。

忆同学少年,良多趣味。

我们曾谈曹操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诵李白举头望明月,细诉思乡情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 _______ _________;……如今,这些都如片片枫叶,珍藏在你我青春的诗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

(3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宏大的“缶阵”引起轰动,其创意和效果都非同凡响。

“缶阵”之缶,据说是依据曹侯乙墓之青铜鉴缶仿制。

鉴和缶都是先秦礼器。

此鉴缶由内外两件组成,外面为方鉴,方缶置于鉴内,鉴击组合后,之间的空隙正好用来盛冰。

其功能类似现代冰箱而不是乐器,主要是在丧礼场合保证祭祀用酒的醇正。

先秦时期乐器的定型有漫长的过程。

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可能出现陶缶一类打击乐器。

击缶而歌的目的是节奏,而不在于缶音。

随着钟、鼓的出现,音响、音质始终有问题的缶就不可能像丝竹、金石类乐器那样成为主流乐器,进入中原的礼乐序列。

陶器本为生活用品的大路货,饭饱酒酣之余击缶而歌多是率性而为。

因此,先秦时期的缶只是偶然作为乐器,不用于礼乐场合。

再者,先秦的乐器分类是按照乐器的质地,即所谓金、石、土、革、丝、竹等八音。

以“蒙皮发音的“缶阵”之缶,是革一类之鼓,而不是土一类之缶。

因此,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种误读。

准确地说,或可称之为“鉴缶状电子发光鼓”。

在文中作者说:“将缶阵之缶称为传统之缶,显然是一种误读。

”依据有哪些?(3分)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10分)
[甲]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一一去说。

漫步苏堤,
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
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
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
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
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
同一幅青绿山水。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
象怎样。

[乙]我走到山坡别墅,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坐下来,我的面前这时展开整
个天池,这不像自然景色,而是一幅油画。

你看,这广阔的湖面,为满山云杉
映成一片深蓝,这深蓝湖面上,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

这时我才恍然我并未
到山之极峰。

你看,天池那里,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

这天池,显然是更
高更高,天山的雪飞在这里汇集成湖。

偶然一阵微风从空中拂拂而来,吹皱一
湖秋水,那粼粼波纹,推动蓝的、白的树影山影,都微微颤动起来。

在我的记
忆里面,这天池景色,也许可与瑞士的湖山比美,但当我沉静深思着,把我自
己完全融合在这山与水之中,我觉得天池别有她自己的风度,湛蓝的湖水,雪
白的群峰,密立的杉林,都显示着深沉、高雅、端庄、幽静。

的确,天池是非
常之美的。

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也不是没有呼啸的
树声和啁啾的鸟鸣,但这一切似乎都给这山和湖所吸没了,却使你连一点声音
也听不见,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静
(注释:天池:古称瑶池,由高山融雪汇成的湖泊,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风景名胜。


7、[甲]文是用“稳步换景”的方法写的,请摘出其中三个表示“移步”的词语: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8、对[甲]文内容和表达方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运用议论、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西湖绿的意趣。

B、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抒发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C、运用描写、说明的方法,表现苏堤景物不同形态。

D、运用记叙、说明的方法,述说作者游览苏堤经过。

9、[甲]文画线部分的比喻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是(2分)
10、[甲]、[乙]两文在描写苏堤、天池这两个优美的自然景物分别用画作比,这两幅画分别体现了所描写景物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在描写苏堤、天池时,都分别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性格,请从文中摘录有关词语加以说明。

(3分)
(二)《岳阳楼记》 (19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2、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1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
(3)把.酒临风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6)是进亦.忧,退亦忧
(7)微.斯人(8)吾谁与归.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16、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1分)
17、“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8、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
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
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
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9、文中谈到范仲淹“苦读”时“以水沃面”,请再举出两个我国古代读书人苦读的事例。

(1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此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得胸襟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醉翁亭记》(9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最能说明“醉翁”来历的一句话是:(1
分)
22、从作者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的旷达胸襟。

(1分)
23、下列句“然”字的解释有别于其他三句的是()(1分)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吴广以为然。

C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24、下列各句画线字全能作“都”“全部”解释的一项是()(1分)
①环滁皆.山也。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百废具.兴。

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⑤问所从来,具.答之。

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⑦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A①③⑥⑦ B①②⑤⑦C②④⑥⑦ D②③④⑥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6、文中的哪两句与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2分)
27、写出出自本文段的两个成语:、。

(1分)
(四)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9分)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2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2分)
阴翳:谓:尝:然则:
29、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0、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1分)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31、《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4分)
(五)《捕蛇者说》(7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
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
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2、选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1分)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类的一项是()(1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4、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是()(1分)
A、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

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这个问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D、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35、翻译句子。

(2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6、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体现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请找出文中两组对比。

(2
分)
(1)
(2)
三、写作(50分)
37、以“我很幸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