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传统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梅、兰、竹的意象解读
古代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而对于意象,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之逐渐带上相对稳定的特定内涵,形成传统的意象。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

菊、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下面就菊、梅、兰、竹的意象进行探讨。

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1、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

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2、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3、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4、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

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

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

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

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

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

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5、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例诗: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
陆游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梅花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

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即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让这北归无望的贬谪之人,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砌成此恨无重数”。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兰据说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最终无功而返,在深山幽谷之中,见芳兰独茂,喟然叹日“兰当为王者香”,于是停车鼓琴作《猗兰操》,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

但正是“王者香”一词把兰文化定位到极高的程度,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对兰花品性的最高评价。

古人认为,花品有高下之别是天地所赋,兰花生长在穷山僻野却奇香朴鼻,人们称她为“香祖”、“国香”、“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但人们也观察到,她具有不与群芳邀宠,不求闻达于世的自然品质,而这正是古人认为正人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于是花品与人品就自然地融合起来了。

古人就从来不把香浓如茉莉、栀子等花木比为君子,也不会把美艳如桃花、杏花的花木称作君子,因为有古人看来,它们的天然属性中缺乏君子所具备的美德。

由此看来,古人是先定位人品、人格,再从自然界中寻找定位的参照物,比如花木,于是就有了借花喻人,以人拟花的中国特有的赏花文化。

兰花又是一种文化,人们对“有节、有花、有叶、有香”的兰花情有独钟。

人们从兰花天生丽质的外形上,又赋予她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气质,于是兰花就有了人的灵气,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

欧阳修《舞春风》:“蕙兰有恨枝无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明·陈汝言《兰》:“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喻人才被埋没,怀才不遇;又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陈子昂《感遇》)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菊、梅、兰、竹的意象解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2.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通过对菊、梅、兰、竹的意象解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现古诗词中的其他意象。

3、通过了解诗歌意象,进而深入领悟坐着的思想感情。

4、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

教学重点
菊、梅、兰、竹的意象解读。

教学难点
透过意象进而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交流讨论,交互合作式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

诗经楚辞汉府,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构成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

中国文人诗客在山川风物下挥洒情思,在花鸟鱼虫后抒发情致,读懂这些意象,才能读懂我们的诗史。

二、认识意象
1.感受意象。

配乐诵读《山居秋暝》,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境,由“诗中有画”的诗境引出诗歌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

(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层递性,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文化感知出发)
2.提出意象的概念。

提问,引导学生从“意”和“象”两个方面来分析概念。

(展示幻灯片)意象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物象+情意=意象。

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3.意象的重要性。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

诗歌鉴赏也必须抓住意象,从意象出发。

三、归纳意象
要欣赏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要积累一些古诗常用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诗歌意象具有文化传承性的特点。

现在请同学把你归纳的意象说一下。

用幻灯出示学生可能归纳的意象:(学生分组进行归纳和分析,选取几组意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剖析分析意象的思维过程,归纳出意象分析的方法)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象征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张九龄)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柳——离情的象征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梅花——高洁的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
兰----高洁、独秀、气节、情操的象征
蕙兰有恨枝无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欧阳修)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李白)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陈汝言)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陈子昂)
四、准确把握意象
1.抓住意象自身的特征,注意这些特征的象征性。

如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君子的品德修养。

学生举例:如柳——随风摆动------如人之挥手------离情;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人;残月——人缺——分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

杜鹃、猿鸣常传达凄凉之境都是与他们的声音有关。

2.联系全篇,宏观把握。

3.学会分析意象的组合。

(选取一组意象组合的诗句,学生讨论分析)
意象的组合。

以上意象如仅有个体意象传达的个体美,则不足以传达作者丰富的变化的感情。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织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受到综合的美。

所以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积累常见意象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古诗词意象组合的基本特点。

(1)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2)注意把握意象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

4.体会意象群。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诵读体会意象的群组对于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选取一个诗歌意象,思考其寓意性,选择一个评论角度写一篇评论短文,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互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