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五四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联结经验导入新课
一、单元回顾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2.上节课通过学习《丁香结》,阅读了许多古诗词中的诸多意象,如,丁香结、明月、梅花、折柳等,提到这些事物,大家能联想到哪些诗句?
出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中《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内容想开去。

自主阅读诗句,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自主阅读,汇报成果
1.自主阅读:
①能读准字音,能读出节奏。

②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③能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宿建德江》自学成果展示。

①解诗题,读诗题。

(事件:宿;地点:建德江。

朗读节奏:宿/建德江。

)
德dé(美德、德行、品德)
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②有感情地范读古诗,划分节奏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关注“移舟泊烟渚”中多音字“泊”读bō,和“渚”的读音zhǔ,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理解课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

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2)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现”,读音xiàn。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能结合资料,了解“客愁新”中新的愁绪具体指什么。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那么,作者的旧愁
是什么?(联系创作背景可知是仕途失意。

)作者的新愁又是什么呢?(思乡之愁。

)
2.能结合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想象作者描绘画面。

(1)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2)“客”是指谁?(诗人)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客呢?(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 “日暮”是指日落黄昏时分,这时候正是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独在异乡的诗人却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羁旅之情油然而生。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3)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3.读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想象画面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描写到的景物:明月惊鹊鸣蝉
稻花蛙星雨茅店社林桥
惊鹊:鹊儿被惊醒。

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
鸣蝉:蝉儿鸣叫。

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柄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忽然出现在眼前。

4.思考: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看到的:明月、惊鹊、星、雨、茅店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说丰年,蛙声
学习任务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读《宿建德江》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你体会到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这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

)孤人对明月,这画面是何等的苍凉、孤寂。

(3)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你想到了什么?
(1)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到的是稻花香:听到的是说丰年,蛙声。

✧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想到了丰收时的情景,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2)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天气忽变,诗人一开始可能挺着急的,他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的旁边,走过小溪,忽然就看到了,心里又多了一分欣喜。

3.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探究问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
合诗句说一说。

(1)聚焦《宿建德江》,体会诗人情感。

①《宿建德江》表达诗人情感的信息有:“客愁新”“月近人”
②结合资料,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

创作背景资料:孟浩然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赴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
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四野苍苍、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诗人怀着愁绪,在这广
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绪似
乎寻得了慰藉。

(2)聚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体会诗人情感。

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诗人情感的信息有: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天空中繁星若隐若现,山前落下
淅淅沥沥的雨滴。

体现了诗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闲逸、喜悦之情。

【推荐阅读】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课堂小结:
《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突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借助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