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 2019Vol.32
收稿日期:2019-05论著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研究
郑涛
(奉节县人民医院,重庆404600)
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癌疼痛患者接受放疗与唑来膦酸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8例
骨转移癌疼痛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接受放疗,分析组同时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不良反应与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
结果:分析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后差异明显(P<0.05),而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针对骨转移癌疼痛的治疗,将放疗与唑来膦酸同时应用情况较好。
关键词:骨转移癌疼痛;唑来膦酸;放疗
Effect of Ra diotherapy and Zoledronic Acid on Pa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tic Cancer
ZHENG Ta o
(People's hospital of fengjie county,Chongqing 404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and zoledronic acid on pa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tic cancer.Methods:38patients with pain from bone metastatic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to October 2018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analysis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adiotherapy,and the analysis group received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Adverse reactions and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pain relief of patients in the analy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0.05),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zoledronic acid is bet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of metastatic bone cancer.key words :bone metastatic cancer pain;Zoledronic acid;Radiation therapy
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83)片进行治疗,每天一次,均于睡前服用。
1个月后将每次的用药剂量增加为10.0mg ,每日一次。
16周为一个疗程。
综合组则在单纯组的基础上加服丙戊酸镁进行联合治疗。
综合组服用多奈哌齐的用药方法与单纯组相同,与此同时,于每天睡前服用0.25g 的丙戊酸镁缓释片进行联合治疗,每天一次。
7d 后将每次的用药剂量增加为0.5g 。
16周为一个疗程。
1.3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并对比单纯组和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评分、老年痴呆评定量表(ADAS )评分。
采取MMSE 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ADAS 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精神行为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
并分析两组老年痴呆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
计算结果表明P<0.05,则可以判定本次实验存在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33例(86.84%)显著高于单纯组25例(65.79%),卡方值=4.659,P 值=0.031,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 评分和ADAS 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MMSE 评分以及ADAS 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MMSE 评分以及ADAS 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分组综合组单纯组T 值P 值
n 3838
治疗前3.5ʃ1.64.3ʃ2.21.8130.074治疗后19.6ʃ7.514.3ʃ6.23.3570.001
表1两组治疗前后MMSE 评分和ADAS 评分比对[()分]
s x ±治疗前25.8ʃ9.326.3ʃ8.10.2500.803治疗后17.2ʃ5.622.3ʃ7.73.3020.002
治疗前
22.5ʃ5.8
23.3ʃ6.5
0.566
0.573
治疗后15.2ʃ4.319.6ʃ5.83.7570.000临床研究认为,老年痴呆的发生原因为:大脑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遭受严重损伤,患者的乙酰胆碱水平在大脑的认知区域骤降,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语言、思维、记忆以及判断等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将会发生人格变化,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精神行为。
因此,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的治疗措施[3]。
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33例(86.84%)显著高于单纯组25例(65.79%),治疗后综合组的MMSE 评分以及ADAS 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老年痴呆患者通常采取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多奈哌齐作为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二代药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患者中枢神经元中乙酰胆碱水解的可逆性,同时,增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的不安
和焦虑症状[4]。
丙戊酸镁缓释片作为另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能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增加患者中枢5-HT 以及神经抑制功能,同时,还能够使得r-氨基丁酸在降解期间,抑制r-氨基丁酸转氨酶以及琥珀酸半醛脱氢酶活性,进而使得患
者脑部r-氨基丁酸的增强。
除此之外,在具体用药的过程中,
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改善患者精神行为障碍的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稳定患者的躁动情绪。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丙戊酸镁+多奈哌齐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海燕.多药联合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4):23-23.
[2]邱志静,李红,郝晨红.延续护理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2):136-137.
[3]李伟,台立稳.多奈哌齐与美金刚联合治疗对老年痴呆MMSE 及ADL 评分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0):121-123.
[4]李宏毅,张敏.多奈哌齐与美金刚联合治疗对老年痴呆精神状态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4):43-44.
88
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 2019Vol.32收稿日期:2019-05
恶性肿瘤患者在患病之后,病灶经常会出现转移情况,而骨转移就是最为常见的肿瘤细胞转移部位,可占到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一半左右,特别是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患者中最为多见[1-3]。
骨转移癌的发生部位多在中轴骨部位,比如骨盆、脊椎骨等,其次主要是肋骨与股骨。
骨转移癌患者出现的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很多患者还会出现骨髓压迫、骨破坏或者高钙血症等。
骨转移癌疼痛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适反应,生活质量会出现明显下降,患者也容易出现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失眠以及负性情绪等多种症状。
我院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将放疗与唑来膦酸进行联合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结合研究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当中择取38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进行分析,此次研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核,且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纳入标准为:经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原发性恶性肿瘤伴有骨转移患者、自愿入组对象、一般资料完整患者。
我院将如下对象排除在外:精神功能障碍患者、个人资料不全对象、放疗禁忌患者、无家属监护患者、合并内分泌疾病患者、骨关节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对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选药物禁忌对象、预计生存期不足3个月患者。
将其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及分析组,每组各19例对象。
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46~72岁,肺癌7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患者4例,肝癌3例;分析组患者当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45~71岁,肺癌6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患者4例,肝癌对象5例,两组患者的相关基础资料对比后无任何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需要接受钴60γ射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总剂量为30Gy ,每次照射剂量为3Gy ,每天照射1次,5次/周。
分析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唑来膦酸治疗,护士遵医嘱将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与4mg 唑来膦酸进行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持续时间为15min 以上。
患者每治疗3周为一个周期,一直持续至放疗结束后1
个月[4]。
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医生需要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方面情况以及治疗中出现的各类反应进行严格监测,一旦患者出现不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医生需要及时对治疗方案加以调整,以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肌肉疼痛、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情况。
此外,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选择VAS 评分进行统计,患者得分为0分表示无任何痛感,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超过7分则为严重疼痛且患者难以忍受。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需利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患者计数资料为n (%),接受X2验算,计量资料为(),利用t 值处理。
若相关数据对比后结果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存在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不良反应
分析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患者相仿,数据比较
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n(%)]
2.2患者疼痛情况
分析组患者治疗后的VAS 评分显著下降且远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差异存在意义。
表2两组对象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患病之后,肿瘤细胞容易出现转移,而骨骼就是最为常见的肿瘤转移器官之一,患有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出现骨转移。
肿瘤细胞出现骨转移,患者会出现骨骼疼痛的情况,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病理性骨折等,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更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不断下降[5]。
骨转移癌患者一般会在病情出现进展的时候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反应,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活动受限情况,患者的心理状况也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如果骨转移癌疼痛患者无法接受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患者相关症状就无法得到及时控制,甚至会变得更为严重。
因此,针对骨转移癌疼痛患者选择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较为关键。
在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的治疗当中,放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放疗可以抑制患者身体内肿瘤细胞的继续生长,并且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不断减少肿瘤细胞释放各种类型的生长因子、活化因子等,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放疗治疗也可以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患者接受治疗后血管纤维基质会变得较多,成骨细胞的活性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形成新骨。
我院为患者选择的放疗方式为钴60放疗,这种放疗治疗的射线虽然没有当下主流设备直线加速器的穿透力大,但是对于患者骨转移的姑息性治疗与直线加速器无明显差异。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对于没有直线加速器的区县级医院,应用钴60放疗机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骨转移部位进行姑息性放疗,不失为一种缓解癌性疼痛的有效治疗手段。
在此基础上,我院还为患者选择唑来膦酸联合治疗。
唑来膦酸是一种第三代杂环结构含氮双磷酸盐药物,患者接受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后,破骨细胞的分化等会受到较强抑制,且破骨细胞的所介导的骨重吸收作用也会被明显干扰。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破骨细胞在患者骨质吸收部位产生大量的聚集,也能对肿瘤细胞的扩散进行较好抑制,以免肿瘤细胞在患者的骨基质产生大量的粘附与浸润情况,从而降低患者骨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更为关键的是,骨转移癌疼痛患者同时接受放疗与唑来膦酸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可以产生较强的协同、互补效果,治疗效果会得到较好增强,且患者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整体治疗安全性可得到较好保证。
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也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指导,做好患者治疗中各方面情况的观察,并对其进行多方面护理干预,比如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
s
x ±论著
分组对照组
分析组X 2P
例数n 1919
恶心呕吐n (%)3(15.8)2(10.5)
肌肉疼痛
n (%)3(15.8)2(10.5)
骨髓抑制n (%)1(5.3)1(5.3)总发生率
n (%)7(36.9)5(26.3)
0.4870.485
s x ±分组对照组
分析组t P
例数n 1919
治疗前分7.1ʃ0.77.2ʃ0.90.3820.705
治疗后分5.6ʃ0.52.2ʃ0.227.5210.000
89
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 2019Vol.32
方案治疗。
在对比相关数据后可看出,同时接受放疗与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但治疗后的VAS 评分更低,相关数据比较后差异明显。
从这一研究情况可知,唑来膦酸与放疗相结合对这类患者而言有较强的应用优势。
对于患有骨转移癌疼痛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而言,让其在接受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效果较好,在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前提下,疼痛症状会得到显著缓解,两种方式联用可在此类患者中大范围实施。
参考文献:
[1]田继红,王海静,唐鹿群,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7):9-11.[2]陈彦,孙瑞玲,燊李.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3):81-82.
[3]高丽萍,贾小林,程俊,等.不同分割剂量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转移癌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272-4274.
[4]朱晓兵,叶招明,陶正刚.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5,30(02):179-182.
[5]王江渝,胡珊.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01):97-98.
论著收稿日期:2019-05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SSPI 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叶飞,田兴贵,周庆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研究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Transpedicular vertebral body graft,TVBG)配合短节段内固定(Short segment pedicle internal,
SSPI)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
对照组予以单纯SSPI 治疗,观察组则行TVBG 治疗。
结果:术后,研究组椎体Cobb 角以及椎体高度丢失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TVBG 联合SSPI 可有效促进骨折患者脊椎功能恢复。
关键词:TVBG;SSPI;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Clinical study of transpedicular intravertebral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SSPI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segment 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s YE fei,TIAN Xing-gui,ZHOU Qing-zhong
(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Sichuan,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VBG combined with SSPI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s.Methods:82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SPI alo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VBG.Results:After operation,the Cobb angle and height loss of vertebral bod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VBG combined with SSPI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vertebral function in fracture patients.Key words:TVBG;SSPI;single-level 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为好发于老年群体的疾患之一,是由于患者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异常所诱发。
既往临床上多以药物对症处理、复位加支具支撑等保守治疗为主,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并发症较多,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以致远期疗效常难达到预期。
近年来随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TVBG 、SSPI 等微创手术已逐渐运用到骨折治疗中,且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TVBG 配合SSPI 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旨在分析其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82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经X 线确诊为腰段脊柱骨折,且是单节段椎体改变,且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6.09ʃ7.72)岁。
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58ʃ7.9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术野消毒铺巾,采用硬膜外麻醉,由后正中纵切口入路,围绕骨折平面使椎板、棘突、小关节突显露,在骨折椎体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人字脊为入点,将连接棒和椎弓根钉安装在其上下正常椎体上,复位患者伤椎。
于C 型臂下检查椎体复位高度是否有效闭合复位,若效果不理想,术者应将部分椎板进行切除,并于管探查后经由捶打器复位突入椎管骨块。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行TVBG 手术,具体操作如下:于伤椎单侧或双侧的椎弓根定位进针,并安装
椎弓根钉,产生植骨通道(6mm),同时通过推入棒将粒状人工
骨推入椎体内,完毕后于椎弓根入口涂骨蜡。
1.3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 ,测量并记录两组椎体Cobb 角、椎体高度丢失量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的椎体Cobb 角、椎体高度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研究组椎体Cobb 角、椎体高度丢失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n=42,ʃs)3讨论
SSPI 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其可促进脊柱稳定力学恢复,促进骨折愈合。
但诸多随访研究发现,随时间推移,固定融合节段邻近节段可能退变,尤其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来说,这一现象更为常见,加之椎体内留有空隙、患者活动不当等诸多因素影响,内固定物易被集中应力作用,从而诱发椎体内松动或疲劳性断裂,不利于早期骨性愈合。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P
术前24.51ʃ4.3725.12ʃ4.560.630.53术后3d 7.21ʃ3.964.54ʃ3.203.400.00
术前48.57ʃ8.7048.91ʃ8.160.180.85术后3d 6.41ʃ1.924.16ʃ1.695.700.00
椎体Cobb 角(ʎ)椎体高度丢失量(%)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