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关键
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
5
5
5
5
7
10
5
板
书
设
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请说说你的看法。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时间
科学家
科学实验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提出问题: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课题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5.19
设计者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这一模型是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4.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反
思
教具
细胞膜的模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导课
新授
小结
作业
复习提问:1.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功能特性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细胞膜为什么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生物膜之间为什么能互相转化;细胞膜为什么能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变形虫的图片,或者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顾相关的知识。依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出生物膜在功能上的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一定的联系。)
假说
19世纪末
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
弗雷和埃迪登
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展开想像,结合生物膜的组分,自我构建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再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教师有顺序、有层次清楚地阐述基本内容: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关键
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
5
5
5
5
7
10
5
板
书
设
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请说说你的看法。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时间
科学家
科学实验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提出问题: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课题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5.19
设计者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这一模型是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4.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反
思
教具
细胞膜的模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导课
新授
小结
作业
复习提问:1.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功能特性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细胞膜为什么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生物膜之间为什么能互相转化;细胞膜为什么能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变形虫的图片,或者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顾相关的知识。依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出生物膜在功能上的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一定的联系。)
假说
19世纪末
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
弗雷和埃迪登
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展开想像,结合生物膜的组分,自我构建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再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教师有顺序、有层次清楚地阐述基本内容: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
(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