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分析
[摘要]承保业务产生大量现金沉淀,投资业务的现金净流量对保险公司有着重要的意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直接控制点就是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

因此,要根据保险公司现金流的特点,从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等方面入手抓好现金流管理是关键。

要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增加现金流入;降低成本费用,减少不合理的现金流出;把握好现金流匹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关键词]现金存量;现金流量;现金流承保;现金流匹配
加强金融类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财政部新颁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规则要求金融类企业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风险控制体系。

就保险公司而言,财务风险起因于保险和金融两个市场的变化,因而是复杂多变的。

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直接控制点就是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

因此,应分析保险公司的现金流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加以控制,以保证我国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保险公司现金流分析
通常描述企业的现金流,有现金流量和存量两个观察
点。

现金流量指企业现金的流入与流出;现金存量指企业持有现金的水平。

与其他非金融保险类企业相比,保险公司的产品经营以及形成的资产和负债都具有特殊性,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别具风格。

1.承保业务产生大量现金滞留于企业,且现金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普通企业一般通过采购等活动先付出现金,然后通过销售获得现金流入,完成现金在经营过程中的循环,实现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大于当初的现金流出。

但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转与此相反。

首先,从保险公司承保业务产生的现金流的时间上来看,现金流入先于现金流出。

通常,保费收入在先,赔款和给付在后,这就使得保险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差距,表现出保险经营成本的滞后性。

不同类别的险种,其现金流又有差异。

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期限较长,对被保险人既具保障性,又具储蓄性和投资性。

人寿保险业务的现金流入相对长期、持续、稳定,现金流出的时间一般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但给付时间事先不能完全精确。

而财产保险期限大多为一年或一年之内,对被保险人只具保障性,不具储蓄性。

产险业务的现金流入一般是一次性的,现金流出的时间难以预料。

其次,从保险公司承保业务产生的现金流的金额上来看,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是风险,而风险的根本在于不确定,故由
保险公司赔付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寿保险业务通常是一次全额给付保险受益人,现金流出金额较大,且含有嵌入期权的产品,由于保险合同时间较长,往往难以准确预测现金流出金额;对于财产保险,一旦保险事故发生,赔偿金额巨大。

这就要求足够的现金来履行对被保险人的承诺,避免偿付危机。

承保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差”和“金额差”总会使大量的现金暂时或较长时间地沉淀在保险公司内部。

科学地运用这些闲臵现金,实现保险公司资金的保值、增值就成为保险公司现金流的另一个特点。

2.投资业务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普通企业而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考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投资活动一般围绕着生产经营进行,投资效益体现在企业产能、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但是,现代保险公司却依靠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将滞留在保险公司内的闲臵现金用于投资已成为现代保险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非普通企业的投资活动可比拟。

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之所以能占居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1)承保业务的现金流特点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拿出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投资,实现保险资金的价值增值。

尤其是近年来储蓄型、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迅速崛起,这些
保费收入绝大部分可以用于投资。

(2)保险公司的经营性质是负债经营,而“保险负债的特点是保险人必须投资的驱动力”。

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合理地利用闲臵资金进行投资,并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则保险公司就很可能无力履行保险合同,丧失对客户的吸引力,招致大规模的退保和挤兑现象。

(3)当今的保险业竞争日益激烈,承保业务的利润率已非常低,甚至为负。

因此,国外很多保险公司选择了现金流承保经营理念来解决这一难题。

即以承保业务亏损的方式制定保险产品价格,降低保险费率,从而扩大承保业务量,同时以投资收益抵补承保损失(Mar k,2000)。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公司往往在承保业务亏损的条件下仍然能够生存并壮大,其原因就是依靠投资收益获得了丰厚的现金净流入,增强了保险公司应付巨灾损失的理赔能力。

下面以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近年来美国保险业的经营状况见表1。

从美国保险信息协会网站公开的行业损益表可以看出:(1)除了XX年之外,美国保险业的利润主要靠投资收益来支撑。

XX年是美国保险业自1978年以来,首次通过承保而盈利的一年。

(2)与普通企业的利润表结构不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是经营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与普通企业侧重于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不同,
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应该是并重的,二者相依相存,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投资活动现金流的基础,没有承保业务的现金流入就难以聚集资金进行投资活动,反过来,投资活动带来的现金净流量支持了承保业务的扩展。

因此,不能将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割裂开来,投资业务是承保业务的继续,承保业务的完成仅相当于制造企业生产出的“半成品”,只有下一步进行投资活动,才能完成保险公司全部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入。

普通企业和保险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现金流转比较见图1。

二、我国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的要点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业在世界上的份额还不大。

XX年我国保费总收入仅占全球的%,保险深度仅有%,同期亚洲平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为%;保险密度仅为美元,同期亚洲平均水平为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美元。

但是,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民家庭财产积累的刺激下,保险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在近些年的持续增长及获利能力令世人瞩目。

1993—XX年,我国非寿险的保费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寿险的保费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CSFB,中国保险市场调查,XX)。

不过,在高速增长期,我国保险公司尤其不能忽视财务风险。

因此,根据保险公司现金流的特点,从现金流入、现
金流出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等方面入手抓好现金流管理是关键。

1.提升经营业绩,增加现金流入。

一方面,承保业务作为保险公司的经营特色和现金的主要来源,应该继续挖潜、巩固、扩大现金流入渠道。

首先,应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经营理念。

现金流承保的思想虽然盛行于西方,但这一理念本身仍处于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之中。

美国保险业在经历了XX年全球股市进一步暴跌、利率不断下调的影响后,也正视了仅依靠现金流承保基础的不足,转而更加注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与风险相适应的价格及承保条件,依赖专业的承保技术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标准,使承保利润有了回升的趋势。

对于现代我国保险业而言,其发展历程所获得的积累与所面临的风险与西方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照搬西方的保险经营思想,不计承保成本,不考虑险种定位,过分依赖投资业务的回报,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深陷财务风险的泥潭。

其次,保险公司应实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我国保险公司应根据不断变化的风险类型,拓展诸如农业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等新领域;听取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按照这些需要来设计新产品,并提高产品的透明度,用专业化、正规化
可以规定满850元就赠送体检优惠服务或健身月卡等,通过跨行业联盟,这些服务的成本可以降到很低)是一个不
错的办法。

当然,这对产品的丰富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客户服务策略
高满意度的顾客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遗憾的是,在传统保险行业中,这样的客户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服务质量的不尽如人意。

“维护顾客生命价值”的经营重点要求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加强对客户服务部门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其一,树立整体服务的概念,明确提供优质服务绝不仅仅只是客户服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公司每个部门都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

其二,通过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为顾客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等服务,改变只关注医疗事故发生后经济补偿的传统模式。

其三,彻底杜绝“宽核保,严理赔”情况的发生。

其四,增加核保、理赔、精算等部门的专业程度,进一步细分客户的风险等级,让良质客户享受更多优惠。

其五,将无形的保险产品转化为有形的健康体验,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为客户提供保健、医疗咨询服务等。

其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更高效率解决客户的问题。

其七,充分发挥业务员作为第一线“核保、理赔员”的作用。

其八,提供附加服务,如网上专家咨询,医疗讲座等。

当然,考虑到“期待利益”总是会很快地变为“现有利益”,服务也应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营销特点决定了专
业健康保险的目标客户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但这绝不代表它只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所谓“医者父母心”,专业健康保险的经营者们同样必须具备兼济天下的胸怀,以全体民众为其广义上的客户,以提升群众的健康、医疗水平为己任,盈利不忘回馈社会。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无愧于专业健康保险之名。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原书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2]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原书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XX,10.
[3]德尔〃I〃霍金斯,罗格〃J〃贝斯特,肯尼思〃A〃科尼.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8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XX,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