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语言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许多研究表明,“任务型”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佳途径。
为了更好的发挥“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教无定法,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因此,“任务型”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任务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师生双方都知道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使教学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一味的为了任务而设计。
二、趣味性原则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启发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
趣味性的任务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引人入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在组织课堂上,我们的“任务型”活动要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践表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整个活动的包办者。
在设计任务活动时,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从培养能力出发,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任务的设计要努力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四、灵活性原则
再好玩的游戏也有玩腻的时候。
“任务型”教学也是如此,在设计任务时,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采用同一类型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完成,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选择采用不同的任务形式,一般来说,教学中常见的“任务”可以分为游戏型的任务、调查型的任务、扮演型的任务、表演型的任务等,“任务”类型的选择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自身的经验,灵活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