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训苦辛赋第十三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子思坚持不让儿子为“出母”服丧,是因为“出母”虽然在血缘上是儿子的母 亲,但其“出”了之后,就不是自家人了,死后不祭于家庙,不葬于家族墓地, 所以儿子不能为其服丧,儿子应为其服丧的只有现在的“慈母”。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国学 骈体文
慈训苦辛赋 第十三段
清代 高景芳
作品赏析
• 《慈训苦辛赋》回忆了慈母训女的苦辛,抒发了未能供养 母亲,未能在棺前守灵尽孝之痛,表现了高景芳对慈亲的 深切思念和切肤的失亲之痛,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家喻户晓,孺妇皆知。“慈母”一词也成了慈祥母亲的象 征。,乐非绮纨。其间往事 之堪忆,固已荼苦之万端。
……………………………………………………… ………………………………………………………
《东西女学洞记》记载:长安富平县北定陵后通关乡,有东西两个女学洞,东女学洞常传来读书 声,西女学洞则是放置了许多道教经书。唐代女性教育不是只有士族妇女享有,唐代女性受教育 的范围上至后妃、公主、女官、宫女和官宦妇女,下至平民、奴婢和妓女。因为女性的教育水平 的提高,唐代妇女肩负起了子女教育的责任,产生了母训文化。《仪礼》曾给“慈母”下过最具 体的定义:“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 以为母。”这就是说,妾去世后,把她生的儿子交给另一无子之妾,另一无子之妾就是“慈母”。
• 按道理孔鲤应该为生母守丧三年,就是因为孔鲤的母亲亓官氏在去世前,已被 孔子以“口多言”之因休了,所以孔鲤就没有为生母守丧的权力和义务了。 《礼记·檀弓上》又说:“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 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 ‘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人及则安能?为人 及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人及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 母,自子思始也。”
作品赏析
• 《礼记·檀弓上》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 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是说 孔子的儿子孔鲤的生母死一年时,孔鲤还悲伤地哭泣。孔子知道了,非常不高 兴,认为孔鲤太过分了,有悖礼节。孔鲤听说了,立即停止了哭泣并脱去了丧 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