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2-10-12T05:58:53.56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1期第6月37卷作者:赵建峰赵刚
[导读] 随着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完成和水管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黄河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赵建峰赵刚
濮阳黄河河务局范县黄河河务局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随着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完成和水管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黄河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按照全面规划、综合平衡、重点突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其次,科技力量,统一规划,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因地制宜,管理防洪工程,利用工程建设资金,保证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引言
黄委于2020年制定并印发了《黄委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管理过程信息化,强化在线监管,做到数据入库、适时监控、管理留痕。

然而,当前一线河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已无法满足水利现代化、标准化管理的实际需求,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明显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区扩张,很多地区堤防工程实现了堤路结合,甚至成为交通干线。

此外,很多堤防工程都修建了生态景观,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场所,有的甚至建设成为国家或地方的水利风景区,给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日常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本文设计了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将有效融合二维码技术落实岗位责任,实现动态监管。

一、项目研究背景
随着标准化堤防的建成和水管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黄河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按照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重点突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二、根据科技力量、统一规划和当地情况,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管理防洪工作,利用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堤防标准化建设是黄河治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下游两岸的果实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这不仅改变了工程的防洪抢险条件,也相应地改变了工程的管理条件。

随着水资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提出了项目相关管理和建设计划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因此,有必要使现有的项目管理思想适应黄河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标准化堤防的巨大作用与意义
除了为临沂增加高墙、改造危险人员外,规范堤防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挖泥船和高压水枪,利用泥浆泵将泥浆输送到堤防河边缘,沉积和加强堤防。

过去20年来,约5.4亿立方米、石路基约380万立方米、树木约1600万株、1371公里长的堤坝沥青碎石硬化、12米宽、100米(局部80米)淤积宽度的标准化堤防标准化堤防基本消除了土质差异、晶状体密度和裂缝造成的问题。

适合泥顶的森林可以阻挡风造成的黄河沙,减少风沙对逆水侧的影响,从而大大改善现场生态环境。

堤坝硬化路可以大大改善堤坝的应急交通状况,更快地投入应急救援,防止小危险扩散到大危险,确保大危险的有效保障。

黄河下游的地下河原型已经形成,减少了地面舷河的洪水风险和防洪压力。

三、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一)平台开发原则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应遵循以下开发原则:①平台应采用B/S架构,整体保持架构的先进性、核心算法的科学性,性能合理,能够满足堤防管理需求;②平台还需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对软件的重新配置、升级,适应堤防工程信息化发展的需求;③平台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数据安全;④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应能为堤防工程的其他应用软件平台提供标准数据接口;⑤界面应友好、简洁、直观,人机互动提示说明应准确、清楚。

特别是在数据接口开发与平台安全性上应着重强调以下要求:在数据接口开发方面,标准化管理平台建设应充分利用水管单位已建信息化业务系统,在数据和功能层面进行集成和共享。

应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服务接口,后期可与全国堤防水闸基础信息数据库、流域级堤防工程运行监管平台进行对接,将集中存储的堤防工程基础信息、采集的台账信息、实时信息等数据进行汇集上报。

数据交换共享接口应遵循相关要求,具有通用性,方便调用。

(二)平台主要功能
(1)岗位责任管理。

该功能主要对标标准化管理体系中组织管理标准化的管理责任明细化,将“人员-部门-岗位-事项对应表”电子化、可视化。

由系统平台的权限管理体系自动将职责分配到岗、到人。

其中事项类岗位职责的管理通常体现在系统平台的流程化工作中,是否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都会被系统记录形成相关台账,与年终的绩效考核挂钩。

而对象类岗位职责运用二维码技术与设施设备管理功能项对应,关联融合各类属性信息数据。

责任人或检查人员通过手机端扫二维码即可实现责任对象的日常监管。

(2)工程一张图。

该功能融合地理信息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的三维实景模型,在WebGIS信息平台上展示已建堤防工程地理分布及基础信息,实现工程信息的统一查询、更新和维护,并可与水利部运行管理司的全国堤防水闸基础数据库进行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3)涉河项目监管。

该功能依据《黄委水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管理单位的涉河项目监管工作进行了业务实现,对涉及水行政许可管理的存放在多个部门的资料实现电子化集中分类管理。

可实现管理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涉河项目的基础信息查询,并对日常监管所需的《黄委水行政审批项目检查登记表》实现在线填报、在线审批、自动归档。

四、标准化堤防的再论证
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堤坝和堤防材料不同,存在严重隐患。

首先,对历史闸门的分布和邻近堤坝的近期危险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建立数据库。

其次,采用电调查法,对部分堤防工程场地存在的裂缝、漏洞、不均匀性等安全风险进行调查。

三、根据《堤防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每1000米布置一个钻头,每5000米布置一个勘探剖面。

勘探过程中,对部分井进行注水试验,根据注入水的漏失情况确定堤防土的均匀性。

标准规定的渗透率计算方法在规划阶段发现的黄河下游堤防径流系数的允许下降与实际结果不符,在进一步论证前期工作时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土壤被渗透破坏,由于土壤的颗粒水平和结构不同,有四种破坏形式(路堤、管道井、接触侵蚀、接触损失)。

首先,在上升渗透流的作用下,地表是由粘性土等细土或相对均匀的淤泥层组成的土壤,局部土壤表面膨胀、穿孔或凹凸不平的砂层的粗颗粒会同时漂浮和流失。

第二种情况是,土壤中的颗粒由于一种被称为管道流入的穿透作用,主要是以碎石为基础,在骨头上失去了洞。

规格中提供了前两种计算渗透率的方法,后两种方法没有提供。

经勘探,黄河下游堤防及堤防土壤以土壤、浅层土壤、粘土、淤泥为
主,不均匀系数一般不超过5。

对于堤坝和地基,没有碎石框架形成的管道流入条件,因此,在“近期施工”及之前的工作中,使用第一种方法计算渗漏。

黄河下游堤防溶洞水流呈管状,各种裂缝网状水流多,各种裂缝主要与溶洞有关,水流状况十分复杂。

堤防闸门经常产生管状水流。

由于黄河下游堤防和地基土的特殊结构,黄河堤防的危险主要是管道隆起,局部渗透严重,破坏性质远比规范规定的土质和耐受性严重。

因此,根据最后一个项目和先前的工作计算出的允许溢出系数与实际情况不符。

虽然受到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但没有类似于黄河下游堤防渗透破坏的明确计算方法,但是规范强调了根据土壤地质条件进行选择或综合比较的必要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综合分析黄河下游堤防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前堤防断面、岩土工程指标、保险工程危险区间上下水位、危险情况反演,允许逃逸费降低,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方法和参数,为规范堤防论证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结束语
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有效载体。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投入应用后,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实现动态监管,规范日常业务的标准作业程序,落实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

为提高黄委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发挥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唐鸿儒,赵林章,钱福军,等.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和流程规范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9,2(1):25-30.
[2]饶小康,马瑞,张力,等.基于人工智能的堤防工程大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及其实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0):104-110.
[3]李涛,冯仲科,孙素芬,等.基于Hadoop的气象大数据分析GIS平台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9,50(1):180-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