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博士后开题报告的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后开题报告的流程
【篇一:博士后论文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博士后进站研究项目
开题报告
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
博士后姓名吴大顺
流动站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所在单位名称文学院
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进站时间 2007年9月
合作导师姓名尚永亮教授
填表日期 2008年4月
1.项目的研究意义、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该时期诗歌理论逐
渐成熟完备,诗歌题材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结构等诗歌形
式也在频繁地变化,各种诗体纷纷出现。
对该时期诗歌产生的深刻
变革,学术界大多从文人摆脱汉代经学传统的束缚而日渐自觉、以
诗言情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统治集团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倡导、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剖析。
从诗歌传播看,汉魏六朝是口头
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发展并逐渐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
过度时期。
汉魏六朝诗风的变化与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
界作出回答。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
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
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
多种传播媒
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
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
因此,汉魏六朝时期诗歌题材的拓展、诗歌语言、结构形式的频繁
变化、诗歌观念的成熟等诗歌领域的变革均与汉魏六朝诗歌传播媒
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内在的联系: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曹氏父子“宰
割辞调”尤其是曹植诗歌“事谢丝管”等传播媒介的变化有内在联系。
梁武帝对吴歌西曲的改造以及吴歌西曲在宫廷的盛行引起齐梁宫体
诗的兴盛。
宋、齐“乐府”与“诗”分别著录和刘勰《文心雕龙》“诗与
歌别” 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正式确立。
徒诗观的确立,一方面使诗
歌创作题材得到进一步拓展,玄言、山水进入诗歌领域,传统拟歌
辞的诗体规范开始确立;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审美
认识,四声平仄和音韵开始受到关注,宋、齐时期创作题材上玄言诗、山水诗崛起,形式上永明体风靡等这些诗歌史上的大事件皆是宋、齐徒诗观确立后在诗歌领域产生的作用和结果。
而徒诗观逐渐
确立的历史进程与汉魏六朝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
转化过程是大体同步的,可见徒诗观的确立是以六朝时期诗歌传播
媒介的变革为基础的。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古代文学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
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各体文学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文学
的传播问题。
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2000年版)、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2006年版)、李玉莲《中国
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2005年版)、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
说传播》(2004年版)、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1997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伟华《唐诗传播研究》(1999年江苏省
教育厅项目)等都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古代文学问题而取得的可喜
成果。
但是对汉魏六朝诗歌传播问题的研究目前仅有王枚《建安文
学接受史论》(2005年版),以及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
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张可礼《建安文学(《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
研究》(2003年博士论文)、孙尚勇《乐府史研究》(2002年博士论文)等,这些成果对相关论题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的成
果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乐府诗的传播问题。
但是直接对汉魏六朝乐
府诗传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本课题针对上述的学术研究背景,拟对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诗歌变革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弥补学术界的
这一缺憾。
具体说来,本课题研究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该时期诗歌变革的深层原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阐释,探讨
其变革的物质性基础,从而对该时期诗歌发展的各种现象作全域性
思考和理论总结。
其二,从创作、传播、接受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诗歌动态的
生存链条中,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
目前学术界坚持的古代诗歌相关理论和成说进行适当修正。
其三,在方法论上还可以为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
究路径。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
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关系,重点研究乐府歌辞诗乐共生与诗乐分
离的历史环节、诗乐共生向诗乐分离演进中所导致的诗歌文化功能
的分化、转移,以及这种分化、转移是怎样影响诗歌观念、创作题材、诗歌形式、审美风尚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唐前诗歌传播方式及其历史变迁:梳理唐前吟咏、歌唱、讽诵等几种诗歌主要口头传播方式及其变化的历史,考证中国古代传抄、结集、题壁等几种主要诗歌文本传播方式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历史,为讨论以下问题作史实准备。
(2)建安乐府诗传播与建安风骨:主要讨论曹操、曹丕、曹植乐府诗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诗歌变革,重点讨论曹植乐府诗“事
谢丝管”的音乐文
化背景及其乐府诗“新变”在中国诗歌徒诗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3)诗歌传播与东晋诗歌风貌:东晋时期文人诗歌结集已经渐成风气,文本传播开始出现,这为玄言诗、山水诗流行提供了物质条件。
玄言诗、山水诗的兴起则改变了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基本结构,在
诗歌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拟重点讨论诗歌文本传播与玄言诗、
山水诗兴起和盛行之间的关系。
(4)南朝吴歌西曲传播与宫体诗:齐梁时期,吴歌西曲是靠帝王大力提倡、帝王及王室成员积极创作才得以从民间进入宫廷,并取代
相和三调,成为齐梁宫廷主要娱乐音乐的。
而宫体诗在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吴歌西曲歌辞。
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吴歌西曲的传播方式对齐梁宫廷音乐文化的作用;第二,宫体诗题材、内容、形式特征与吴歌西曲的渊源;第三,宫体诗传播方式和
传播范围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5)汉魏乐府、古诗的混同现象与诗歌传播:汉魏六朝时期,乐府与古诗混用现象突出,对同一首诗有称乐府的有称古诗的,这是诗
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音乐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拟讨论三个问题:第
一,汉魏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诗歌传播方式;第二,汉魏古诗的双重身份及其多种文化功能;第三,“古诗十九首”的传播方式与性质。
(6)诗歌传播与中国歌诗观、徒诗观的形成和演进:中国诗歌史上歌诗观与徒诗观的渐趋明晰和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与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
因此本章重点讨论徒诗观的形成与诗歌传播的关系以及徒诗观形成的诗歌史意义。
(7)诗歌传播与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对中国诗歌形式发展意义重大,唐代的律诗就是在永明体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形成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代表。
对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学术界有人认为是南朝从佛经翻译中得到启示;有人认为是在中国传统的诵读实践中形成的;近年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歌唱而产生的。
本章重点从传播方式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分析永明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及其诗歌史意义。
(8)诗歌传播与魏晋南北朝的拟乐府:重点讨论拟乐府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方式变化所引起的拟乐府歌辞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以及拟歌辞文本传播的诗歌史意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作为诗歌传播等物质中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诗歌观念、题材、形式、审美风尚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
第二,从诗歌创作、传播、接受三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环节,历史地、动态地考察诗歌史上出现的重大变革,以及作为中介的传播与诗歌创作、读者接受的
互动关系。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课题虽名为“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拟侧重于诗歌的音乐传播方式研究以及音乐传播、文本传播相互交叉渗透对诗歌产生的复杂影响。
基本研究方法:是将文学研究与音乐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与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即将汉魏六朝时期诗歌置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活动等大背景中分析诗歌传播与音乐的共生、分离关系,探索诗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内在联系。
首先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传播的相关文献,详细考辨该时期诗歌
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然后结合该时期诗歌演变的具体情况,分析
二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对该时期诗歌传播与诗风演变的内在规律进
行理论总结。
2.可行性分析
2.1学理分析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
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
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
因此,可以
说传播是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外在的动力机制。
多种传播媒介
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
将传播学方法引入古代文学研究,会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能更深入地解释和揭示文学传播活动的规律、文学内容和
形式变化的外部制约条件,从而获得对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动
态性认识。
2.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曾经主持过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强,并有承担各种研
究课题的经验。
此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
①《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获江苏省2004年度研究
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
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获江苏省2006年优秀博士论文;
②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唐宋文人唱和与唱和诗研究》,成果《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于2008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③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传播研究》,正在进
行中。
2.3研究进展
本课题是在课题负责人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属于博士期间研究课题的延续研究。
课题负责人
对此课题的关注和思考已经多年,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形成
了部分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
【篇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报告书】
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基于风味导向的中国白酒国际化研究及应用
姓名:赵金松博士后编号: 152072流动站:江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泸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合作导师:徐岩教授工作站合作导师:沈才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入站时间: 2005.1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篇三:博士后开题报告】
博士后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