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王安忆:《轮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精读」王安忆:《轮渡上》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杨丽霞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先后被评为市模范教师、市骨干教师。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付婷婷 / 美编:马云
【编者寄语】
人的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它可以模糊许多经历,沉淀许多是非,可有一些特定的瞬间不但不会沉没,反而会随着潮水退却而愈来愈清晰,在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王安忆《轮渡上》就表现的是这样一个瞬间。
再平常不过的一些人,再平常不过的一些事,可作者却能以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将它们摄取、提炼,变成一道色泽鲜香、滋味深长的大餐。
作家纯朴温婉、平和深邃的人间情怀,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关怀使作品充满了别样的温情、温暖。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
轮渡上
王安忆
我还没写过轮渡上的那二男一女。
他们的面容在时间的河流中浮现起来,越来越清晰。
这是在稠厚的淮河的背景之下的画面,有一种油画的酱黄的暖色调,二男一女的面容是由光和影结构的,不是那种线描式的。
(典型的倒叙。
这是我的记忆中沉淀下来的影像,随时光
的流逝愈来愈清晰。
)我想,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农人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就因为他画出了农人的高贵文雅气质,辛劳的农人与他身后的田野饱含着温馨的默契,特别令人心安。
(以米勒油画中的农人和田野来类比小说的主人公——两男一女和淮河,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都相得益彰,有着“温馨的默契”。
)而轮渡上的二男一女,他们显然不再安静,他们是活泛的。
他们在船舱里走动着,大声说着话,还笑着。
尤其是那个女的,她更活跃一些,上下走动得更勤,博来周围人的目光。
(从作者的视角,用光影声色勾勒人物的大致轮廓,使人物在淮河酱黄色的背景板上渐渐突显出来。
)
>>>小说的开端,从记忆中淮河上轮渡里见到的一女两男写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典型的倒叙。
这是一伙民间艺人,在歉收的秋季,离乡出外谋生。
度过寒冷的冬天,在这春耕时分回家了。
他们不仅糊住了口,省下口粮聊度春荒,还积攒了不少。
看他们的行李和出手便可知道。
(笔触由偌大的淮河落到轮渡再定格到人物,介绍人物的身份,他们是勤劳持家、出外谋生的农人。
)因为有收获和回家,他们都有些克制不住的兴奋,越来越多话,那女的一刻不停地收拾东西,其实是在清理财产。
(出外谋生,满载而归,想象都过瘾。
作者就这样用素朴的语言淡定的叙述将我们代入小说的情境。
)即使是在吃面包时,她也只用嘴衔着,空出两只手倒腾这些包裹。
她理完一个,放下一个,再抓住一个,一使劲,提起来,墩在膝上。
有着一股庄稼人的利索劲。
她重新组合着这些包裹,有的一个分成两个,有的则两个并成一个。
她忙活得脸上沁出了油汗,脸更红了,是一种猪肝色。
她的嘴和她的手一样忙个不停。
她说话的声很高,是粗嘎的音色,语速相当快,北地的方言又多是喉部发音,就难免语音浊重,口齿含糊,听上去极聒噪。
(吵闹。
)她差使着那两个男的,逼迫他们也同她一起收拾行李,他们则表示出没兴趣。
她就奢侈(上世纪七八年代面包确实是奢侈品。
)地用面包去投掷他们,他们呢,接住后,再掷还她。
(用墨如泼,不厌其详,从神态动作语言等多角度刻画女人的形象,这是个泼辣,能干又憨实可爱的女人。
)
>>>故事的发展,介绍小说的主人公——一女两男的身份,他们是不甘困饿、出外谋生的勤劳活泛的农人,是生活在城乡夹缝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靠自己的努力率先富裕起来。
人们将眼光投向他们,眼光里并没有兴趣和惊讶的表情,看上去反是漠然的。
守着他们的鸡鸭和苗猪的乡里人,手袖在棉衣袖筒里,静静地看那二男一女嬉笑打闹。
(“漠然”“手袖在棉衣袖筒里”“静静地”这些描写极为传神,三言两语就活画出苗乡人生活波平如镜、一成不变的状态。
)他们这三张脸都笑开了,显得更加宽扁。
他们旁若无人地斗着嘴,看起来那两个男的一起对付那女的,这使那女的加倍兴奋起来。
她在花棉袄外面披一件男式的制服短袄,不知是两个男的中间的哪一个的。
这一件制服棉袄再一次将她与乡里的姐妹区别开了。
她的头发很松散地编成两条发辫,由于没有好好梳理和缺乏营养,头发枯黄稀疏,分了岔。
两鬓的散发披在脸颊上,并没有将脸形遮窄一些,反使它更宽扁,更为邋遢。
她是说不上好看的,可是她大胆。
她的大胆和放肆使人忘记了她的不好看。
好看不好看变得不怎么重要。
(作者描写的笔触又放到女人身上,“那女的加倍兴奋起来”“披一件男式的制服短袄”等神态肖像描写表现了女人的开放、自信,她已经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与她的农人兄弟们的拘谨形成对比。
)
她显然意识到人们的目光,这非但不使她怯场,反使她得意。
她显示出格外的优越感,更大声地与那两个男的叫骂,表现得特别过火。
(心理描写,她是个表现欲极强的人,极力表现她的优越、放肆、与众不同。
)一过火难免要出岔,霎时间,她的某一句触犯了其中的一个,他顿时翻了脸,刻毒地回骂一回,悻悻地走开了。
这一个男的,看起来比那个年轻一些,这不是表现在相貌上,而是气质上。
那一个比较宽仁厚道,具兄长风度。
这一个则暴戾而且易怒,方才三个人的调侃中,以他和女的为主,那一个只是起着凑趣和圆场的作用。
等这一个翻了脸,他却手足无措,惶惶不安,赶着去劝解,又丢不下女的。
回头看她,她也是恼羞成怒,紫涨了脸,在众人眼前丢了脸面,有些气他,也有些气自己。
(此段描写着力表现年长的男子。
动作语言神
态一起发力,尤其是他的神态“手足无措,惶惶不安”和他的动作“赶着去劝解”“又丢不下”,寥寥几笔,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表现出他的“宽仁厚道”“兄长风度”。
)
舱里一时安静了。
船不知什么时候停靠了一个码头,这时又离岸了。
从舷窗里可看见外边的耀眼的日光,却一点也照不进底舱。
船上开始供应面条,面条一碗碗排放在饭车上,热气蒸腾了一时,很快便在乍暖还寒的气温里消散了。
一些人上去买了面条,回来呼呼地吃着。
(叠词“呼呼”,模拟声音,令人馋涎欲滴。
)舱里格外的静默,那些不吃面条的农人们,识趣地闭上眼睛,开始打盹。
(作者观察细致。
那些农人,兜里没钱,买不起面条,所以只能“识趣地闭上眼睛,开始打盹”,这是掩盖贫穷的下意识的行为。
)面汤酸甜的馊气弥漫在舱里,舱里的空气又混浊了一些。
那两个男的又回到了舱里,手里端着面条,年长的也替女的端来了一碗。
三人便一起吃着面条。
易怒的这个还是虎着脸,女的,一边吃面,一边觑(偷看。
)他。
年长的那个吃完一碗,复又上去,再端下两碗,要他们再吃。
女的接过来,往自己碗里拨了一半,那一半则递给这一个,是和解的态度。
(主动示好,善意真诚。
)他不要,但用筷子指指年长的那位,意思是给他,就算是接受了和解,搭了话。
(见好就收,态度缓和。
)那年长的将半碗面条合在一碗上,面汤从碗沿漫了下来,他赶紧喝一大口,将面汤喝下去,在那两个对面坐下了。
他吃面的脸上,露出满足和放心的表情。
(吃面的描写,一组短句,用字简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摹,使读者身临其境。
尤其是细微而传神地描摹年长者,又一次表现出他的“宽仁厚道”。
)
现在,他们都安静了下来,小声地说着话。
女的也老实了,态度有点卖乖,对那易怒的说话里,还带着明显的讨好。
(懂得让步,性格宽厚。
)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了。
漫长的旅途使人们感到了倦意。
那二男一女将长椅上的包裹收拾一下,腾出地方让女的躺下,两个男的则坐着,头垂在膝上打起盹来。
(细节描写,男人的绅士风度,懂得谦让爱护女士。
)很快他们便响起了鼾声。
这时,连鸡和猪们都合上眼,犯瞌睡了。
舱外,淮河亮闪闪的,一河的日头。
是淮河
里较宽的一段,河岸有些远,但传来的杵衣声依然很清晰,一声声的,在空旷的河面上传得很远。
还有女人的说话声和笑声,格外的清冽。
轮渡走在河心,船身被太阳照得发亮。
(景物描写,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条烟火淮河,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到人世的温情。
)
这二男一女是在大柳巷前一个码头下的船。
这是一个大码头,五河县城,下客最多。
年长的从舱外走下来,说了声“到了”,并不多言,那两个就都翻身起来,收拾起东西。
他们虽然还憋着气,但不再作计较,搁下不提。
三人一起动手,将行李打点整齐。
两个大的由那易怒的挎上肩;几件碎的归年长的;女的则背那三弦和二胡,手里挽自己的一个花布小兜。
他们很利索,并且很默契地互相把行李搭上肩,系好,再椅上椅下看了一遍,确信没有拉下什么,便出了舱。
(动作描写,尽管也闹些小别扭,但干活分工毫不含糊,体现这些乡村艺人团结协作、互尊互让的精神。
)
>>>故事的高潮,轮渡上的小插曲——别扭到和好。
生活就是由这样的小插曲组成的,唯其如此,才活色生香。
此时的天空是红色的,夕照染了云彩,形成晚霞。
那种油画的酱黄色又出来了,布满在画面上。
(景物描写,色彩绚丽,色调明丽。
作者在首尾反复强调“油画的酱黄色”有何用意?请读者思考。
)但这一回二男一女只是背影,轮廓线被光影融化了,模糊了,光和影都是柔软和充盈的,温和了某些粗糙的细节,看上去比较细洁。
他们身穿棉衣裤,被前后包裹挟持着的臃肿的身影,有一种夸张的变形的效果。
在那酱黄色的调子衬托下,显出奇异的美。
(作者用词温和细腻,“柔软”“充盈”“温和”传达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他们上了大堤。
人群疏散了,堤上渐渐只剩下他们三个,越来越小。
天呢,越来越红,终于红成血一样的。
最终,他们小成三个黑点,却凝固在画面里。
(像电影推移的镜头,最后定格了他们刻在天幕上的剪影。
一个很诗情画意的结尾,作者不赞一词,但对三个人物的赞许倾注在字里行间,意味深长隽永。
)
>>>故事的结局,轮渡靠岸,但这一幕平凡而生动的生活画面停
留在作者记忆的深处。
(有删改)
【知识建构】
//场景描写的作用//
场面描写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才能再现场面。
场面描写的作用有:1.为全文定下基调,或悲或喜或隆重;2.突显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3.明示或暗喻主题。
王安忆小说《轮渡上》就有大量的场面描写,描写三位主人公逗趣儿、打闹、生气、和解,在多种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淳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