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7课《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 《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波波去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波波的心肺声音。

用听诊器就能听到身体里的声音吗?这是一个生活中较常见的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遇到过,但不是每个学生都了解其中的道理。

听诊器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是怎么传声的?
17
声音的传播
医生阿姨,您这
样就能听到我身
体里的声音吗?
活动1 听诊器传声的秘密
本活动延续驱动情景,要解决“声音是怎样通过听诊器传到医生的耳朵里” 的问题。

活动1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听诊器,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内是空心管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橡胶管、漏斗、橡皮膜按照听诊器的结构组装一个简易“听诊器”。

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声音是通过听诊器管内的空气还是通过管壁传到耳朵里的,从而解决驱动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教科书中展示用小夹子夹住橡胶管的特写图片,这是该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用夹子夹住橡胶管,能听到管子传来的声音吗?如果用夹子夹住了橡胶管,还能听到
管子传来的声音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轻轻叩击橡皮膜,
能听到声音吗?
◎友情提示

教学中如果有足够的听诊器提供给学生研究,则本活动无须自制简易“听诊器”,从观察到实验均可以使用普通听诊器进行。

在观察听诊器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通过听诊器传到耳朵里的”。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通过管子里的空气或者其他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要求学生提供确凿的证据,即如何证明声音是(或不是)通过管内的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就会对实验的目的非常明确。

本活动的实验效果明显,橡胶管夹紧前后传声的对比非常清楚。

由此,学生对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就有了比较
隔着障碍物能
听到声音吗?
友情提示
本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征。

教学中可以在讨论教科书例子的基础上,再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加深体会。

比如:教师或同学在教室内不同位置发出声音,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通过听声音来判断声源的位置。

再说说声音从不同的位置传播到自己和同学耳朵里的路线。

还可以试试用纸喇叭比较声音可否定向传播等。

我们平常听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基本上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人们常利用喇叭或半球形的聚音罩,使声音朝着特定的方向传播。

活动后安排了一个资料,以我国航天员在太空通话为例,说明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借助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也能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在太空中能听到声音吗
太空是个寂静的世界。

太空中
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空间传播。

2008年,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
航天员首次出舱行走。

舱内外的宇
航员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能通过
无线电进行通话。

本活动进
传播,从而使学生对声音传播途径的认识更加全
面。

本活动安排了两个较简单的实验,分别探究
声音通过水和木板传播。

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以利用学生的课桌来完成。

注意强调要用手指轻轻地摩擦桌面,这样效果才会比较好。

因为轻轻地摩擦桌面发出的声音很小,只有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才能听清,稍微把耳朵离
实验完成后,要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把两个活动的结论汇总起来,学生会发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水、板传播。

空气、水、木板,这3种物体分别是气体、液体和固体,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仅仅3种物体的实验结果还不能全面说明问题。

所以老师应该告诉学生,科学家研究了更多的像空气、水、木板这样不同状态的物体,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取两个完好的纸杯,再取一根适当长度的棉线、大头针、竹签、小刀等。


2.将竹签切成适当长度,竹签长度要比杯底宽度小一点。

然后将纸杯底部戳开一个小孔,不要太大。

将棉线一段塞入,并从杯口取出,再将棉线拴在竹签上,把竹签放入杯中。

同样,将棉线的另一端重复以上同样的操作,一个简单的土电话就做好了。


3.拉紧棉线,一人将纸杯对口,一人将纸杯对耳。

如果想采用空气传声,则可以使用塑料(或橡胶)管、漏斗来制作。

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做一个实现多人通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