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1987年1月1日起公布实施的《民法通则》,标志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
从此告别了无法可依或者依靠政策和司法解释作出判决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参差不齐。
就赔偿范围,赔偿项目及赔偿金额存在诸多分歧,笔者试图就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瑕疵,作如下探讨,以求得同仁赐教一、现有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体系较为混乱。
现行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种立法和司法解释。
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民法通则》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这是人身损害赔偿的最主要的法律表现形式。
二是其他单行法律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例如《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
三是国家行政法规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例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
四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现在的这个法律表现形式持续时间较长,内容较多,从“文革”前的司法解释到最新的司法解释,前后冲突较大,内容不够系统。
人身损害赔偿虽然是侵权行为法的一个具体制度,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纯,但是,从上述四种法律表现形式来看,表现形式繁杂,缺少统一、完整的体系,内容明显带有一种发展的痕迹,致使人们很难掌握人身损害赔偿的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按照法律体系建设的一般要求,应当是基本法的内容统帅单行法和行政法规的内容,司法解释围绕基本法的原则规定和其它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进行解释。
现在的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如下特点:(1)基本法的内容粗疏,规定的内容滞后、缺项《民法通则》是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法,但是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只有一个条文,即第119条。
在这个条文中,一是规定的内容较为简单,用这样简单的条文表达十分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司法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它直接关系到对于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的司法裁决,而伤害程度的鉴定标准则是一个司法评估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司法裁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针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深入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关于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目前存在着不同的鉴定标准。
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一些常见的人身损害鉴定标准,然而在不同地区或法院甚至不同的案件中,可能会存在着不一致的鉴定标准。
这种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裁决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无法保证司法裁决的公正和客观性。
这种不一致的鉴定标准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现有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损伤情形下,现有的鉴定标准可能无法很好地准确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
这就可能导致了一些案件中,对于人体损伤程度的评估过于片面或者不够全面,造成了对于受害者的伤害程度的一定忽视,这显然是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则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一些对策来应对。
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明确不同程度的损伤应该如何进行评估和鉴定。
这就需要相关的司法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和讨论,以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鉴定标准的不一致性。
我们需要在具体案件中,更加注重对于受害者伤害程度的全面评估。
这就需要鉴定人员不仅仅关注伤害的表面表现,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受害者的实际情况,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估受害者的伤害程度,从而做出更加客观和公正的裁决。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问题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司法裁决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关于适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关于适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司法部
•【公布日期】2014.01.06
•【文号】[2014]司鉴1号
•【施行日期】2014.01.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司法鉴定
正文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关于适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司鉴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司法鉴定管理局(处):
经与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协商,现就适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损伤标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致人损伤的行为发生在2014年1月1日之前,尚未审判或者正在审判,需要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的,适用原鉴定标准。
但按照《损伤标准》不构成损伤或者损伤程度较轻的,适用《损伤标准》。
二、致人损伤的行为发生在2014年1月1日之后,需要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的,适用《损伤标准》。
三、对于2014年1月1日前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需要进行重新鉴定的,依照原鉴定标准进行。
请及时将本通知内容告知各司法鉴定机构。
特此通知。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 e y Wo r d s : he T A p p r a i s a l S t a n d rdf a o r Hu m a n B o D a ma g e D e re g e ;T h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 h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p p r  ̄ s l a S t a n d rdf a o r H u ma n B o D a m a g e D e re g e ;T he G u i d e l i n e s t o t h e A p p r  ̄ s l a S t a n d rdf a o r H u m a n B o a y D a m ge a
1 2 医学 与法学
2 0 1 5年 第 7卷 第 3期
◆ 法规 解 读
《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徐 大勇
摘
要: 现行《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自2 0 1 4 年1 月 1日实施以来, 在适用 中发现对部分条款的 内容
在理解上有争议 。鉴此, 本文对该标准中的“ 须手术治疗 ‘ 跨部位的单条软组织创 口 或瘢痕损伤程度”“ 扩创
医疗技 术水 平 的发展 。 手 术指 征也 随 之改 变 , 因此 对 于手 术 指 征 的要 求 应 与损 伤 当时 医疗 水 平 相 一致 。
论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郑菁菁
( 1 1 0 0 3 6 辽 宁大学法学院 辽宁 沈 阳 )
摘 要 :本 文 试 图通 过 对 我 国 目前 的 人身 损 害 赔 偿 制度 的 适 用 的赔 偿 标 准 和赔 偿 范 围有着 巨大 的 差 别 ,在社 会 中引起 了 历 史和 现 状 进 行 分 析 ,将 建 国以来 我 国关 于人 身 损 害 赔偿 方 面 对 “ 同命 不 同价 ” 的激 烈 讨论 。 的 法律 法规 和 司 法 解释 所 规 定 的各 项 具 体 内容 进行 研 究 ,结合 三 、我 国 人 身 损 害 赔 偿 制 度 的 完善 关 于人 身损 害 赔 偿 制度 研 究 的最 新 成果 ,指 出我 国现 行 的人 身 ( 一 )制 度 体 系 的 完善 损 害 赔偿 制 度 存 在 的 结构 上 的混 乱 ,制 度 上 的 矛 盾 ,赔偿 规 则 解 决制 度 体 系 混 乱这 一 问题 ,要 在 立 法 上 完善 作 为 基础 的 的 缺 失 与赔 偿 标 准 的 不 统 一等 缺 陷 ,进 而 提 出对这 些缺 陷进 行 民事基 本 法 ,把 现 有 混 乱 的行 政 法 规 和 司法 解 释 进行 整 理 ,将 完 善 的方法 。 对 赔偿 项 目和 计算 标 准 不 统 一 的规 定 进 行修 正 ,从 制 度 体 系 上 关键 词 :人 身损 害 ;赔偿 制度 ;缺 陷完善 做 到以 民事基 本法 为核 心 的人 身损 害赔偿 制 度 。 当 然 ,解 决 体 系混 乱 这 一 问 题根 本 还 是 要 通过 立 法 机关 制 我国现行人身损 害赔偿 制度的构成 定 完善 的 民法 典 或者 侵 权 行 为 法 。首 先 ,要 加 强对 每 位 公 民人 我 国现 行 的人 身 损 害赔 偿 制 度 由相 关 民事 基 本 法 律 、行 政 身 权全 面保 护 的 建立 ,使 受 害人 在 遭 受人 身 侵 权行 为后 可 以得 法 规 和 司法 解 释 构成 。从 规定 的 内容 上 看 作 为基 本 法 的 《 民法 到全 面 的赔偿 。其 次 ,随着社 会 的发展 ,面对 新增 的侵权行 为 , 通 则 》对 于 人身 损 害 赔 偿 案件 的规 定 不 全 面 ,而 相 关 的单 行 法 要 及 时地 修 正 法 律 ,不 断 地 吸收 新 的 侵权 类 型 ,完 善 我 国 的人 和行政法规又只针对特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行调整 ,使得 身 损 害赔 偿 制 度 。再 次 ,要 明确 地规 定 出侵 权 受害 人 可 获得 赔 在认定责任主体 、确定赔偿标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规定得较为 偿 的具体 赔偿 项 目和详 细具 体 的计 算方 法 。 全面具体的 《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 》成为了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 ( 二 )关 于死 亡 赔偿 金 的 完善 偿制度 的核心。虽然 《 人 身损害赔偿解释》从人身损害侵权行 首 先 ,对 于 死 亡赔 偿 金 的计 算 应 当在 学 界 认 可 的 “ 继 承丧 为 的责 任 划 分 、相 关 的赔 偿 项 目以及 具 体 计算 方 法 等 方 面都 作 失说 ”的基础 上 , 采用 “ 余 命计 算法 ” 对 死亡 的受 害人 进行赔 偿 。 出 了具 体 详 细 的规 定 ,但 社 会 的不 断 发展 会 带 来 新 的人 身 损 害 在 进行 赔 偿 的 过程 中 ,扣 除死 亡 自然人 的生 活 性支 出和 死亡 自 赔 偿 问 题 ,相 比纷 扰 复 杂 的人 身 损 害 赔偿 案件 ,我 国现 行 人 身 然人 存活 时应 当扶 养 的被扶 养 人 的生活 支 出来 进行 赔偿 。 损 害赔 偿制 度 需要 完善 的地 方 还有 很多 。 其次 ,面对 经 常 出现 的 “ 同命 不 同价 ”的不正 常社 会现 象 , 二、我国人身损 害赔偿制 度的缺 陷 如果仅依靠取消我国现行的城镇农村户籍制度 ,不仅不能从根 ( 一 )制 度 体 系 的缺 陷 本 上解 决 这 一 问 题 ,反 而会 给社 会 管 理带 来 诸 多 不便 。 在这 种 第一 , 《 民法通则 》对于人 身损 害赔偿的规定粗疏落后 。 情 况 下 ,紧要 的是 改 变依 据 户籍 制 度作 为 死 亡赔 偿 金 标 准 的规 对 人 身 损 害 赔偿 作 出 规制 的 《民法 通则 》第 1 1 9条 内容 简单 , 定。 无法很好地规制纷扰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该条文规定 的 在 几代 法 律 人 的励 精 图治 下 ,我 国的 人 身损 害 赔偿 制度 从 人身损害赔偿项 目仅有五项,而在司法实践 中需要对受 害人进 不 完善 走 向相对 完善 ,但 是社 会 的 车 轮是 一 直 往前 的 ,法律 的 行赔偿的项 目会 多达数十种 ,此外该规定也并未涉及精神抚慰 滞 后性 决 定 了他 颁 布 的那 一天 就 注 定 会无 法 满 足 日后 的 司法 实 金 的赔 偿规 则 。 践 。法律制度 的完善和修正 ,不仅需要立法而且需要司法实践 第二 , 单行 法规各行其是 , 行政法规违背原则。 为了弥补 《 民 的不断积累和沉淀 ,我们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 ,才能构建起一 法通则 》规定 的不全面 ,立法机关在制定单行法规中有意地进 个 完善 的人 身损 害赔 偿 制度 ,为 建设 一 个 社会 主义 法 律体 系贡 行 了修 补 ,但 诸 多 的 单行 法 规 对 于 同 一人 身 损 害 赔偿 问题 的规 献 自己 的一份 力量 。 定 不 一 致 。尽 管 国务 院 也 出 台 了一 些 行 政 法规 ,也 对人 身 损 害 参考 文献 : 赔偿 的特定 领 域做 出了规制 , 但 是 由 民事法 律调 整 的法律 关 系 , [ 1 ] 杨 立新 . 侵 权 法论 . 人 民法 院 出版 社 . 2 0 1 1 . 不宜由行政法规作出规定 ,将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基本问题 [ 2 ] 王利 明 ,杨 立新 . 侵 权行 为法 . 法律 出版社 , 2 0 1 0 . 从 不 同 的领 域 进 行 分 别规 定 会 造 成 赔偿 项 目和 标 准 的重 复 和 矛 [ 3 ] 刘 凤云 . 我 国人身 损 害赔偿 标 准若 干 问题 探析 . 苏 州 大学 . 2 0 1 3 . 盾 ,影 响 了法 治 的统一 。 [ 4 ] 丁 海俊 . 论我 国 《 侵 权 责 任 法》 上 的 死亡 赔 偿 制 度—— 兼 谈 ( 二 )死 亡 赔 偿 金 制 度 的缺 陷 对《 侵权 责任 法》 第1 6 、 1 7 、 1 8 条和 第 2 2 条 的理解 . 法学杂 志 . 2 0 1 0 . 首先 , 我 国人 身损 害 赔偿 制度 中的死 亡赔 偿金 适用 的 是 “ 继 f 5 】 王利 明 . 民法典 体 系研 究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2 0 0 8 . 承 丧失 说 ” 。 “ 继 承 丧 失 说 ” 认 为死 亡 结 果 不 仅造 成 受 害 人 本 [ 6 ] 黄松 有 主 编 , 最 高人 民法 院 民 事 审判 第 一庭 编 著 . 最 高人 民 人的生命权受到侵犯 ,而且导致受害人未来可获得收入的丧失 , 法 院人 身 损 害赔 偿 司 法解 释 的理 解 与 适 用 【 . 北 京 :人 民 法 院 2 0 0 4 . 进 而使 得 其 法 定 继 承 人 可 继承 的未 来 财 产也 随之 丧 失 ,对 于 这 出版 社 . 种 未来 继 承 性 财 产 的 丧失 应 当计 入 死 亡赔 偿 金 的范 围 中 。按 照 作 者简 介 : “ 继 承 丧失 说 ” 的观 点 ,被 扶 养 人 生 活费 已经 包含 在 死 亡 受 害 郑 菁菁 ( 1 9 9 1 . 0 8 ~) , 女, 山西晋 中人 辽 宁大 学法学 院在 读研 究 生。 人 的 收 入损 失 中 ,只需 赔 偿 义 务 人 单 独赔 偿 死 亡 赔 偿金 即可 ; 但 如果 赔 偿 义 务 人 按 照 《 人 身 损 害 赔偿 解 释 》所 规定 的 “ 实 际 收 入 ”去 赔 偿 ,在 给 付 死 亡 赔偿 金后 仍 需 赔偿 被扶 养 人 的 生 活 费 ,造 成 赔偿 项 目上 的重 复计 算 。其次 , 《 人 身损 害赔 偿解 释 》 所 规定 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年 限为二十年,按照这一规定 ,在 同 一地 区 同时 死 亡 的 2 0周岁 的 自然 人 与 4 0 周 岁 的 自然 人 的死 亡 赔 偿 金 是 相 同 的 ,但 是 这 明 显 与 “ 继 承 丧 失 说 ”相 违 背 ,因 为2 0 周 岁 的年 轻 人 可带 来 的收 入 增 加 明显 大于 4 0周 岁 的 中年 人 。再 次 ,关 于死 亡赔偿 金 的计 算标 准 , 《 人 身损 害赔偿 解 释 》 的规定人为地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关于残疾金的赔偿差别化。 这 个 规 定 使 得 在 同样 的侵 权 行 为 下 ,对 于 城市 户 口和 农 村户 口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的若干思考(三)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的若干思考(三)
1. 修订损害赔偿金额标准:现行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过低,需要进一步修订,使赔偿金
额能够更好地反映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和痛苦程度。
2. 建立公正的鉴定机制:人身损害鉴定是损赔法律制度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公正、
科学、独立的鉴定机构,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引入连带责任制度:在人身损害赔偿中,可以考虑引入连带责任制度,使得多个责
任方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从而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4. 增加赔偿的惩罚性成分:对于故意或恶意造成人身损害的行为,可以增加赔偿的惩
罚性成分,以起到威慑作用,遏制潜在的侵权行为。
5. 完善快捷、高效的赔偿程序:人身损害赔偿程序应当简化、透明,并且要求赔偿方
在一定期限内进行赔偿,确保受害人能够及时获得赔偿,减少长时间的纠纷解决过程。
6. 增加公共赔偿责任:对于一些特殊情况造成的人身损害,可以考虑引入公共赔偿责任,由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赔偿,确保受害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7.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相关
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维权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人身损害事件的发生。
8.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对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
侵权行为,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对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完善和改进相关法律制
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用于评估和确定人体损伤程度的依据,对于法医学、医疗事故鉴定、保险理赔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体损伤程度的准确评估和鉴定。
本文将从标准的科学性、主观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在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单一的标准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损伤程度。
有时候,同样的损伤,不同的医生或法医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鉴定结果,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结合医学影像技术和人体生理指标,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存在主观性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鉴定人员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情感、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化的评估流程,减少主观判断的干扰。
同时,应该加强鉴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客观意识。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也存在问题。
有些标准过于复杂,需要依赖专业设备和技术,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另外,有些标准缺乏操作指南和实际案例的支持,使得评估工作难以开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简化标准,减少技术要求,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和实例,使评估工作更加便捷和可靠。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改进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加强科学研究,完善评估指标和模型。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合适的评估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应该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使标准更加全面、准确和操作性强。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
对从事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鉴定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

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是指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鉴定机构等依法对涉及人身损害的案件进行的鉴定。
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是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定,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应当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鉴定,不受任何非法干扰和影响。
鉴定结论应当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方法,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推测,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其次,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应当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全面、系统地考虑案件的各项证据和情况,不片面、不偏颇地进行鉴定。
鉴定结论应当综合考虑被鉴定人的身体状况、损伤程度、损伤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确保鉴定结论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再次,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应当具有规范性和标准化。
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鉴定标准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变动和篡改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应当符合国家司法鉴定标准和规范,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最后,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应当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
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和专业能力,不得擅自从事与自身专业不符的鉴定工作。
鉴定结论应当经过多位专业人员的讨论和审查,确保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总之,人身损害司法鉴定标准是司法鉴定工作中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鉴定人员在进行人身损害鉴定时,应当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科学、综合、规范、权威和专业,为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司法裁决提供可靠的依据。
论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量定标准的重构——基于裁判文书实证分析的比较与反思

湖 湘 法 学 评 论Huxiang Law Review 第4卷 第1期2 0 2 4 年 1 月Vol.4, No.1Jan. 2 0 2 4论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量定标准的重构——基于裁判文书实证分析的比较与反思郝士铭(云南大学 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我国残疾赔偿金计算标准的科学性问题是被学界与立法所忽视的重大问题。
基于1315份裁判文书,对我国残疾赔偿金量定法与奥格登量定法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残疾赔偿金所采用的“等额量定模式”存在着计算准确度低、主观任意性太强的问题。
于此,应结合奥格登量定法中“差额比较”的规范理论与“反事实因果推断”的实证方法,通过“有损害”与“无损害”的比较范式以及基于经验实证评估的规范价值评价来确定赔偿数额。
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身损害赔偿在线手册,确立因人而异的赔偿金收入计算标准以及赔偿年限,基于“差额量定模式”制定残疾赔偿金量定表,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予以动态更新。
[关键词]残疾赔偿金;差额理论;金融保险;反事实因果推断 [中图分类号] D913 [文献标识码] A一、问题的提出残疾赔偿金的量定与计算是侵权纠纷案件审理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却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1]尽管侵权纠纷案件的争议点通常归为:归责与赔偿。
但是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一审、二审的争议与困境都落在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
[2]面对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学界没有施以广泛关注,更多将研究重心落在侵权法实践中的归责等其他问题之上,这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主题都源于理论与文献,而非源于实践。
纵观世界侵权法实践的发展趋势,人身损害赔偿数额的合理、科学量定愈来愈需要借助经济学、金融保险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然而,定量研究在我国法学界地位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法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包括对残疾赔偿金量定标准设置科学性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3-11-20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重点前沿交叉学术研究项目:数量法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521208163)。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摘要: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个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之一。
本文从立法、判例等角度,对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进行阐述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法律研究、立法、判例正文:一、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它不仅是个体合法权益的保障,还是鼓励人们积极行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1.法律规范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侵权责任法》和《民事诉讼法》两部法律。
其中,《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人身损害的法律责任、赔偿范围、赔款计算等内容;《民事诉讼法》则为受害人提供了寻求司法救济的程序。
2.立法缺陷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较为完备,但仍存在一些立法缺陷。
例如,赔偿计算不规范、定损不公等问题,导致一些受害人无法获得公正合理的赔偿。
三、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判例分析1.判例我国的法官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往往会借鉴以往的判例,主要包括判定侵权行为、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等方面。
2.判例争议在一些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判决结果出现了争议。
例如,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司机的赔偿责任成为了公众焦点。
这种争议需要法官、律师等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案例:某公司因操作失误导致一名员工受伤,员工因此向公司提出了赔偿要求。
公司虽然承认失误,但对公司应承担的赔偿金额有所异议。
在法院的调解下,公司同意赔偿员工医疗费、营养费等20000元,并对员工道歉。
双方得到了公正的处理,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
结语: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这需要我们从立法、判例、执行等方面出发,尽可能地创造公正、合理、稳定的法治环境。
最高院法官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两次修改与重点解读

最高院法官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两次修改与重点解读【温馨提示】正文共计9120字,预计阅读时间23分钟。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两次修改与重点解读文|潘杰(本文刊载于《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4期)—内容提要:《民法典》颁行后,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历经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重在清理与《民法典》不相适应的规定,第二次修改则聚焦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并实现城乡统一。
修改后的司法解释对准确适用法律、统一裁判标准、加强人身权利司法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法典人身损害赔偿修改解读文章目录引言一、第一次修改涉及的实质性条款二、第一次修改涉及的新增条文三、第二次修改的核心内容四、修改和适用中的若干争议00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公布以后,为配合《民法典》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司法解释职能,集中开展相关的司法解释清理工作。
2020年年底,法释〔2003〕2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完成第一次整体清理修改,其中保留18条、删除14条、修改4条、增加2条,修改后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共计24条。
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法释〔2020〕17号),据此修改后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于2021年1月1日起与《民法典》同步施行。
2022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64次会议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据此发布法释〔2022〕14号《人身损害赔偿解释》。
此次修改,主要聚焦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涉及六个条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人身损害赔偿守则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民法.doc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_民法论文1987年1月1日起公布实施的《民法通则》,标志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
从此告别了无法可依或者依靠政策和司法解释作出判决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参差不齐。
就赔偿范围,赔偿项目及赔偿金额存在诸多分歧,笔者试图就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瑕疵,作如下探讨,以求得同仁赐教一、现有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体系较为混乱。
现行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种立法和司法解释。
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民法通则》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这是人身损害赔偿的最主要的法律表现形式。
二是其他单行法律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例如《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
三是国家行政法规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例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
四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现在的这个法律表现形式持续时间较长,内容较多,从”文革”前的司法解释到最新的司法解释,前后冲突较大,内容不够系统。
人身损害赔偿虽然是侵权行为法的一个具体制度,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纯,但是,从上述四种法律表现形式来看,表现形式繁杂,缺少统一、完整的体系,内容明显带有一种发展的痕迹,致使人们很难掌握人身损害赔偿的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按照法律体系建设的一般要求,应当是基本法的内容统帅单行法和行政法规的内容,司法解释围绕基本法的原则规定和其它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进行解释。
现在的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如下特点:(1)基本法的内容粗疏,规定的内容滞后、缺项《民法通则》是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法,但是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只有一个条文,即第119条。
在这个条文中,一是规定的内容较为简单,用这样简单的条文表达十分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人身伤害鉴定工作制度

人身伤害鉴定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人身伤害鉴定工作,保障受伤人员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鉴定范围本制度所称人身伤害鉴定,是指对因侵权行为、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等导致的人身伤害,进行医学、法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评估、分析和判断。
三、鉴定机构1. 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具有专业的鉴定人员、设备和条件。
2. 鉴定机构应当依法开展鉴定工作,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四、鉴定人员1. 鉴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的鉴定资格。
2. 鉴定人员应当遵循客观、公正、严谨的原则,独立进行鉴定工作。
五、鉴定程序1. 委托鉴定: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向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受理鉴定: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后,及时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
3. 缴纳鉴定费用: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鉴定费用。
4. 进行鉴定:鉴定人员应当对受伤人员的人身伤害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和分析。
5. 出具鉴定意见:鉴定人员应当根据鉴定结果,出具鉴定意见书。
六、鉴定标准1. 鉴定标准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2. 鉴定标准应当根据受伤人员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七、鉴定意见书的运用1. 鉴定意见书可以作为证据,用于侵权责任纠纷、交通事故赔偿、工伤认定等法律事务。
2. 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依据鉴定意见书,依法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八、监督管理1. 鉴定机构应当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 鉴定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泄露鉴定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九、法律责任1. 违反本制度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2. 鉴定机构、鉴定人员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制度解释权归XXX部门所有。
(注:本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
人身损害鉴定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人身损害鉴定是指对因侵权行为、意外事件、医疗事故等导致的人身伤害进行鉴定,以确定损害程度、因果关系、责任划分等法律问题。
人身损害鉴定是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将详细阐述我国人身损害鉴定的法律规定。
二、人身损害鉴定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司法鉴定人是指依法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从事司法鉴定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
”4.《司法鉴定通则》《司法鉴定通则》第三条规定:“司法鉴定是指依法对案件中的事实、证据进行鉴定,为诉讼、仲裁、调解等活动提供专业意见的活动。
”三、人身损害鉴定的程序1.申请鉴定当事人因侵权行为、意外事件、医疗事故等导致的人身损害,需要申请鉴定的,应当向有鉴定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申请。
2.鉴定机构审查鉴定机构收到鉴定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确认申请符合法定条件后,予以受理。
3.鉴定人指派鉴定机构根据鉴定需要,指派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
4.鉴定人调查取证鉴定人根据鉴定需要,进行调查取证,包括询问当事人、查阅相关资料、现场勘查等。
5.鉴定人出具鉴定意见鉴定人根据调查取证的情况,出具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客观、公正、真实。
6.鉴定结论的审查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
四、人身损害鉴定的法律效力1.鉴定结论具有证明力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具有证明力。
2.鉴定结论的审查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确认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司法部下发的人身损伤程度分析使用指南

司法部下发的人身损伤程度分析使用指南一、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现状与挑战1.1 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重要性人身损伤程度分析是法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判断伤者的伤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赔偿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身损害纠纷日益增多,对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在人身损伤程度分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鉴定标准不统一、鉴定方法落后、鉴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1.2 人身损伤程度分析面临的挑战(1)法律法规滞后:现行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刑事案件,对于民事案件的人身损伤程度分析尚无明确的规定。
一些鉴定方法和技术在民事案件中的适用也存在争议。
(2)鉴定资源不足:目前,我国的法医鉴定机构数量有限,鉴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鉴定资源紧张。
在一些重大人身损害案件中,由于鉴定时间长、费用高,可能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3)鉴定结果公信力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部分鉴定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公信力不高。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鉴定漏洞进行虚假鉴定,给司法公正带来严重威胁。
二、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2.1 理论基础人身损伤程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损伤组织的结构破坏程度、功能障碍程度以及损伤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理论为人身损伤程度的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应用技术目前,人身损伤程度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外观检查法:通过对伤者的外部特征、皮肤纹理、肌肉张力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判断伤情的程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仅适用于轻度损伤。
(2)影像学检查法:如X线、CT、MRI等,可以直观地显示损伤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为判断伤情提供重要依据。
但影像学检查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解读。
(3)实验室检查法: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反映损伤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身体损害鉴定制度

身体损害鉴定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医院病患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规范医疗行为,我们医院特订立本《身体损害鉴定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身体损害鉴定的程序、要求和责任,确保身体损害鉴定工作的公正、客观和有效。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
三、工作职责1. 医疗机构•落实身体损害鉴定的相关工作,确保医院内每一起涉及身体损害的事件都得到妥当处理;•供应必需的场合和设备,保障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鉴定本领和业务水平。
2. 临床科室•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患身体损害的情况;•帮助医院鉴定中心进行身体损害的初步推断;•搭配鉴定中心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供应必需的调查资料和证据。
3. 医务人员•对于疑似身体损害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记录,并向临床科室主管医生报告;•搭配医院内部及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供应必需的信息和证据。
4. 鉴定中心•相应机构应设立独立的鉴定中心,负责身体损害的鉴定工作;•鉴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法律等专业背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鉴定中心应公正、客观、独立地对身体损害进行鉴定,出具权威、可信的鉴定报告。
四、鉴定程序1. 接收申请•病患或其法定代理人应向医院鉴定中心提出身体损害鉴定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料子;•医院鉴定中心应及时受理申请,并向申请方供应鉴定的具体时间和地方。
2. 鉴定人员组织鉴定鉴定人员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鉴定工作,具体步骤如下:—对申请方供应的证据和资料进行审查和初步筛选;—依照鉴定要求进行现场勘查并收集证据;—鉴定人员可依据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参加鉴定工作;—在鉴定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严禁接受贿赂或其他非法行为。
3. 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应包含鉴定结论、鉴定过程、鉴定依据、相关证据等内容;•鉴定报告应由鉴定人员签字并加盖鉴定中心的公章;•鉴定报告应及时送达给申请方,并在鉴定报告上载明申请方的相关权益和诉讼时效。
人身损害赔偿的制度创新

赔偿程序繁琐
传统赔偿程序较为繁琐,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导致赔偿 周期长、效率低下。
受害人需要面临复杂的举证和鉴定程序,增加了维权成本 和难度。
法律法规不完善
部分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未能及时 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 需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人身损害赔偿中,引入无过错责任原则可以保障受害 人的权益,减轻其承担的举证责任,避免因无法证明加 害人的过错而得不到赔偿。
建立多元化赔偿机制
总结词
多元化赔偿机制是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赔偿,包括经济 赔偿、精神赔偿、惩罚性赔偿等。
详细描述
在人身损害赔偿中,建立多元化赔偿机制可以更好地满 足受害人的需求,提供全面的赔偿保障,同时也可以对 加害人形成有效的惩罚和威慑。
06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案例分 析
案例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改进
总结词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采用新型的 认定方法,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的认定系统,能够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和效 率。
VS
详细描述
传统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主要依靠交 警的现场勘查和目击证人的证言,但这种 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而基于大 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认定系统,可以通 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准确预测事故发生 的可能性,并自动生成责任认定报告,提 高了认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开展实证研究,总结提炼实践 经验,推动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创新。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与合作,借鉴有益经验,促进 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与创 新。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 规定,完善赔偿范围、赔偿标
人身伤害案件重新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陈琪

人身伤害案件重新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陈琪发布时间:2021-09-13T00:43:23.79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4期作者:陈琪[导读] 因此有必要规范人身伤害再鉴定的争议对象和范围统一重新评估制定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建立司法与医疗机构密切配合的重新评估工作机制。
太平洋产险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 230001摘要:在司法实践中,对人身伤害的再鉴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鉴定机构缺乏统一的工作程序,医学专家从事人身伤害的再鉴定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规范人身伤害再鉴定的争议对象和范围统一重新评估制定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建立司法与医疗机构密切配合的重新评估工作机制。
关键词:人身伤害;重新鉴定;问题;解决方案重新鉴定,是指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在争议发生过程中,对原评估有异议的,必须请求案件管理机关对同一评估事项进行复审,或者由主管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委托鉴定人根据有争议或者经审查发现明显问题的评估意见分别进行鉴定。
重新鉴定是一种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的司法审查程序,对检验和纠正不合理的估价意见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帮助当事人释疑,它在监测科学估算进展方面也发挥了有效作用,有助于提高专家的责任感。
法医学对人身伤害的再评估主要包括人身伤害程度的评估和伤残程度的评估。
如何规范审查程序,防止审查浪费司法资源,造成纠纷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立法、司法、执法、评估管理等我国十分关心的领域。
一、人身伤害案件重新鉴定存在的问题1.1 人身伤害重新鉴定工作缺乏有效监督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在重新认定人身伤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对人身伤害再鉴定工作的监督,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针对人身伤害存在侵权行为的重新鉴定过程,缺乏明确的监督方法和处罚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人身伤害事故再鉴定的法律规定,但其目的是规范鉴定人和鉴定人的工作行为,防止在人身伤害事故再鉴定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
法医学在尸体鉴定中的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法医学在尸体鉴定中的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尸体鉴定在司法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和精准,需要完善的法医学在尸体鉴定中的司法鉴定制度。
本文将探讨该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尸体鉴定的重要性与现状尸体鉴定是一项需要借助法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司法过程中,尸体鉴定的结果常常直接决定着涉案人的命运。
由于尸体鉴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司法鉴定制度需要确保鉴定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效率性。
然而,目前尸体鉴定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鉴定过程中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导致不同法医鉴定人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次,法医鉴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再次,尸体鉴定的时间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司法程序的紧迫性。
最后,鉴定成本较高,对资源的消耗也值得重视。
二、改善尸体鉴定制度的措施为了改善尸体鉴定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定尸体鉴定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被明确地规定和执行。
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加强法医鉴定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加大对法医鉴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的选拔机制,选拔出具备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鉴定人员。
这将有助于提高尸体鉴定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优化鉴定流程,提高效率:通过优化尸体鉴定的流程,缩短鉴定时间,提高效率。
例如,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DNA检测等,来加速鉴定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改进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实现鉴定结果的快速共享和比对,进一步提高效率。
4.降低鉴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鉴定成本较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降低成本。
此外,可以与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享鉴定设备和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尸体鉴定制度的完善意义完善尸体鉴定的司法鉴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学
2011 年第 4 期
权益的维护。 第二, 鉴定主体繁杂, 鉴定管理混乱。鉴定主体中既有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等侦查机关内设的服 又有在司法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面向社会提供鉴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 。 务于侦查目的的鉴定机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工伤事故处理条例 》 此外, 还有各类从事鉴定活动的其他机构 , 如 规定的医学会 规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各类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不同、 工作流程不同、 主管机关不同, 由此产生 诸多问题。 第三, 鉴定程序不规范、 不完备。现行有关人身损害鉴定的法律文件对鉴定程序规定的非常散乱, 缺乏系统的规范。尤其是在鉴定启动程序上, 有些鉴定依职权启动, 有些鉴定依申请启动, 它们条件不 程序不一。同时, 在鉴定人的选择、 鉴定材料的确定、 鉴定意见的开示和质证等问题上, 现行法律也 同、 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 对当事人的异议救济不够充分。依照现行法律文件, 当事人如果对鉴定意见不服, 其获得救 。 , 济的途径经常受到不合理限制 在交通事故行政认定中 当事人的异议权依赖于繁琐的行政程序。 在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 省级医学会鉴定具有最终效力, 排斥司法审查。还有一些鉴定名目根本未规定异 议程序, 当事人的异议权很难获得保障 。 ( 二)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制度设计不完善相伴随的是相当混乱的鉴定实践 。 近年来, 人身损害鉴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 有关违法鉴定、 鉴定不公、 多头鉴定、 重复鉴定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 看, 目前人身损害鉴定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1. 鉴定公信力问题突出 司法实践中, 鉴定意见往往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 当事人因而总是想法设法去左右鉴定意 见, 由此产生了许多像关系鉴定、 人情鉴定、 金钱鉴定之类的有失公正的鉴定。不仅如此, 我国现行法律 制度甚至从体制上为鉴定不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 典型的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从由医疗卫生行政部 , 门组织鉴定发展到由医学会组织鉴定 ,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从“父亲鉴定儿子 ” 转向“叔叔鉴定侄子 ” 鉴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 “医疗纠 定主体与被鉴定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始终割舍不断 。事实上, 自 实施以来 纷诉讼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对于医方而言, 就是千方百计利用《条例》 将诉讼纳入医疗事故鉴定轨道; 而
⑦ 由于医学 ‘陷阱 ’ , 。 对于患者而言, 医疗事故鉴定被视为一个 千方百计地予以规避, 争取做司法鉴定 ” 会鉴定存在种种缺陷, 如鉴定主体与涉案医院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 鉴定人不签名、 不出庭等, 受害患者
往往对医疗事故鉴定抱有抵触情绪 。2010 年 7 月 8 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崔红喜 、 高称心 , , “ 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疗纠纷案 决定将案件送交北京一家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时 旁听席上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具有四个特点 : 第一, 鉴定依据繁多, 鉴定性质不一。国外的鉴定制度多在诉讼法或证据法中作统一规定, 我国除 了诉讼法规定鉴定制度外, 另有不少法律、 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了各种具体的人身损害鉴定 。 其中既有 司法鉴定, 也有行政认定, 还有性质不明的医学会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等。同样的损害, 因为 致害原因不同, 需要进行性质、 程序、 救济方式完全不同的鉴定, 这显然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和当事人 167
④
165
中国法学
2011 年第 4 期
的规定, 为便于整体把握, 特按照时间顺序列表说明如下: ⑤
法律、 行政法规 或司 法 解 释 名 称及条文 鉴定名目 鉴定内容 鉴定机构 鉴定启动程序 鉴定异议程序 备注
《海上交通安全 法》 第 43 条
海上 交 通 事 故认定⑥
事故原因和 责任
主管机关 法定鉴定部
《铁路 铁道部 交通 事 故 调 查处理规则 》 作出 了更 加 详细的规定
要求按照《全 国人民代表大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 关于适用 人民 共 和 国 侵 权责任法 〉 若干 问 题 的 通 知》 ( 法发 〔2010 〕 23 号) 第 3 条 医疗 损 害 鉴 定 过失、 因果关 系及伤残等 级 司法鉴定机 构 无规定 无规定 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司法鉴定 管理问题的决 》 、 《最高人 定 民法院对外委 托鉴定、 评估、 拍卖等工作管 等规 理规定》 定组织鉴定 《工伤 国务院 《社 会 保 险 法 》 劳 动 能 力 鉴 第 36 条 定 伤残等级 劳动能力鉴 定委员会 依当 事 人 申 请 进行 申请再次鉴定 事故 处 理 条 例》 作出了详 细规定
⑧。事实表明 , 响起了掌声和叫好声” 医学会鉴定的公信力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疗纠纷的妥善解决, “医闹” 不少患者因此丧失对司法救济的信心而走上 之路, 这进一步恶化了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 。
2. 多头鉴定、 重复鉴定问题突出 多头鉴定、 重复鉴定问题在实践中广泛存在, 多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 1992 年发生的浙江东阳 胡尚军案中, 一起简单的故意伤害案件, 先后由各类鉴定机构作了八次鉴定, 案件拖了七年之久才得以
⑥
166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最高人民法院 〈医疗 关于参照 事故处理条例 〉 审理医疗纠纷 民事案件的通 ( 法〔2003 〕 知》 20 号) 第 2 条 医疗 过 失 鉴 定
是否存在医 医疗 疗过 失、 过失与结果 之间的因果 关系及伤残 等级 司法鉴定机 构
该通 知 区 分 了医 疗 事 故 人民 法 院 依 当 事人 申 请 或 者 依职权决定 无规定 技术 鉴 定 与 医疗 过 失 鉴 定, 确立了医 疗鉴 定 的 双 轨制 当事人向上一级 《道路交通安 公安机关交通管 理部门申请复 依职权进行 为确实存在问题 的, 责令重新调 、 查 认定 全法 实 施 条 、 例》 公安部 故处 理 程 序 规定》 作出了 具体规定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张新宝
*
内容提要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存在鉴定主体繁多杂乱 、 鉴定程序不够规范、 鉴定意见质证认证
造成此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明 。 重构我国人身损害 规则不够完善等弊端, 鉴定制度应当从价值取向 、 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着手 。在价值取向上, 以公开、 公平和公正原则为指 导, 以提供具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为目标; 在制度设计上, 应当确立客观中立且具有专门科学和医学知识的鉴 完善中立规范的鉴定程序, 建立有效的鉴定意见质证认证机制; 在工作措施上, 应当调整现有鉴定机 定主体, 构, 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 同时打造专业化的司法队伍 。 关键词 人身损害鉴定 鉴定主体 鉴定程序 鉴定意见
一、 我国人身损害鉴定的现状与问题
( 一) 现行规定及评论 我国现有各种法律、 法规、 部门规章、 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对人身损害鉴定作出了或简要或具体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杨长更在资料收集等方面提供了大力帮助, 在此致谢。
: 《漂移的证据法 》 , 李学军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年 9 月第 1 版, 第 200 页 。 ① [美]米尔建 · R · 达马斯卡
引
言
美国学者达马斯卡在《漂移的证据法 》 一书中写道: “站在 20 世纪末思考证据法的未来 , 很大程 ① ” 诚如斯言 , 度上就是要探讨正在演进的事实认定科学化的问题 。 越来越多的诉讼事实需要借助科 这种情形在有关人身损害的民事诉讼中显得尤为突出 。 无论是衡量作为损害结果的 学手段来证明 , 人身伤残等级程度 , 还是判断可能的致害原因 ( 如医疗行为 、 交通事故 、 食品药品缺陷等 ) 与损害结果 乃至判断行为人有无过错 , 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帮助 。 这种借助专家来认定事实 之间的因果关系 , 的制度就是鉴定制度 , 或者说就是专家证人制度 ②; 相应地 , 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相关的一系列鉴定 可称为人身损害鉴定 。
③ 其中多数案件都离 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 由交通事故和医疗行为引发的诉讼占相当高的比例 ,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 “打证据就是打鉴定 ” 不开人身损害鉴定。在 的今天, 鉴定意见对当事人的利益
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事人有理由期待法律提供客观公正的鉴定机制来确定案件事实 , 实现“比太阳还要 ④ ” 。 , , 有光辉的 公平正义 遗憾的是 目前我国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这既严重影响到案件事 实的查明和侵权纠纷的解决, 又影响到当事人对司法体制的信念 。在此情况下, 亟需对现行人身损害鉴 定制度进行重构, 以切实维护当事人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② ③
大陆法系称之为鉴定制度, 英美法系则称之为专家证人制度 。 《法制日报》 , “2007 年, 据 报道 全国法院受理的侵权行为案件已经超过 100 万件, 其中占第一位的是交通事故案件, 其次是工伤事故 ” : 《我国将加快侵权责任法立法》 , 《法制日报》 2008 年 6 月 15 日第 4 版。 案件、 雇主责任案件、 医疗事故案件。 参见丁国锋 载 :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 ” 温家宝总理 2010 年 3 月 14 日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说 资料来源: 新华网 / 中国政府网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2010 - 03 /14 / content_13169202. htm.
《道路交通安全 法》 第 73 条
道路 交 通 事 故认定
事故原因与 责任
公安机关交 通管理部门
核, 上 级 部 门 认 《道路交通事
《铁路交通事故 应急 救 援 和 调 查 处 理 条 例 》 铁路 交 通 事 ( 2007 年 国 务 故认定 院令第 501 号) 第 29 条 组织事故调 事故原因与 责任 查组的机关 或者铁路管 理机构 依职权进行 无规定
依职权进行
无规定
《民 事 诉 讼 法 》 各类鉴定 第 72 条
无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