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陶器造型与纹饰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永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文化整合。

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步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一方面延续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同时,来自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最为重要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纹饰对中原地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以下七垣文化为代表的先商文化,以二里岗下、上层文化为代表的早商文化陶器以及纹饰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虽然在制作工艺上不如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但是依然延续了本地区的传统,同时,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和富有浓郁草原风格的动物纹装饰艺术使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诸多青铜文化中占据显著位置。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陶器;纹饰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001-09 西辽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遗址分布密集,从考古发掘和研究结果看,该地区已确立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如此完整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在中国东北地区独树一帜。

红山文化之前,本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两个重要阶段,而作为兴隆洼文化直接源头的小河西文化,为兴隆洼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富河文化作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体现出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红山文化之后,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本区域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崛起及崭新文化面貌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从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等诸多特征看,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相比,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了明显的质变,步入初级文明社会;距今4000—35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本地区进入高级文明社会。

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倍显突出,为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

商末周初之际,夏家店上层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最发达的一支青铜时代晚期文化,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和富有浓郁草原风格的动物纹装饰艺术使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诸多青铜文化中占据显著位置。

陶器陶质、类型、纹饰等是认知考古学文化的基本要素,本文重点介绍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陶器群的特征,以求深入探讨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自身发展脉络及文化之间的整合关系。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及其陶器特征
(一)小河西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在孟克河沿岸及附近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十余处以素面陶为特征的遗址,并在1990年10月召开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千斤营子类型”的命名,认为这类遗存时代较早。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了位于敖汉旗孟克河左岸的小河西遗址,提出了“小河西文化”的命名。

已发掘的小河西文化遗址有:小河西遗址、榆树山遗址、西梁遗址、大新井遗址以
及白音长汗遗址等。

由于小河西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少,发掘材料多没有发表,研究成果不多。

朱延平先生在《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一文中将素面夹砂筒形罐为代表的遗存的年代定为与兴隆洼文化大致相当,同属公元前6000 纪后叶到5000纪初的文化,处在辽西区新石器时代第一发展时期。

徐光冀先生与朱延平先生在《辽西区古文化(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综论》中将素面陶为特征的文化划归与兴隆洼文化大体同时,但从素面陶更为原始的造型和古朴的装饰手法看,很可能先于兴隆洼文化出现在辽西地区,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者根据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一期房址打破小河西文化房址,认为在白音长汗遗址小河西文化早于兴隆洼文化。

根据C14测年,兴隆洼文化年代在公元前6400—5200年(经树轮校正)。

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发现最早的房址打破小河西文化房址,因此,可以推知小河西文化年代约距今8500年前。

小河西文化陶器全部为夹砂陶,夹砂颗粒较大。

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

陶色不纯,多呈褐色,有黄褐、红褐、灰褐、黑褐等,少量为红色,有的陶胎呈黑色。

手制,采用贴塑和泥圈套接法制作陶器。

绝大多数陶器为素面,器表留有修整陶器的刮痕,纹饰有附加堆纹、窝点纹、短斜线纹、叶脉纹、指甲纹等。

附加堆纹除横绕器表一周外,还有圆圈形、V字形、平形短泥条等造型。

器型单一,筒形罐占绝大多数。

有方唇、圆唇和圆方唇3种口沿,敞口筒形罐的腹壁或直或微弧形,侈口筒形罐的腹壁略呈弧形,平底。

(二)兴隆洼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先后对兴隆洼遗址进行4次不同规模的发掘,并在1985年正式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经过正式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敖汉兴隆洼、兴隆沟、北城子、克什克腾南台子、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等。

兴隆洼文化分布的中心范围主要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大凌河流域。

在燕山以南的迁西东寨、西寨及北京平谷上宅遗址都见有兴隆洼文化的因素。

其年代为距今约8200—7200年。

兴隆洼文化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器物群。

陶制器皿往往成为鉴别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的基本要素,兴隆洼文化中未见细泥陶,陶土内常含金色云母粒。

陶质可分为两类,一是粗砂陶,其中多见蓝灰色砂粒,是本地区诸文化中所仅见。

用这类陶土制作的陶罐,胎厚,器表多呈红褐色或黄褐色,中小罐亦有灰褐色者。

二是细砂陶,似粗泥,外表呈灰色、黑灰色,陶胎较薄、较硬,所制器类为钵、碗、杯类,也见于中小型陶罐。

素面陶极少,器表几乎全部布满纹饰,各有两种以上的花纹组合而成。

主体纹饰大体分为两种。

第一种为压印条纹。

占大多数,即口外有数凹弦纹,一匝附加堆纹;以下为主体纹饰,约可分为3类:一类是横人字形,交叉形,有的构成了网格状。

二类为“之”字纹。

其纹或细密窄长,或疏朗宽大;线条或直或弧;或信手压出,不拘一格,或认真细压,规则整齐。

三类是由平行短线组成的席形纹,数量较少。

第二种主体纹饰为戳点纹。

口外常断续装饰一周椭圆形短条附加堆纹;腹部的主体纹饰为近圆形、椭圆形的戳点纹。

此外,还有少量刻纹。

兴隆洼文化陶器类别相当单一,绝大多数为深腹筒形罐,大多口大底小,器壁斜直;有的直口腹部略外弧。

大罐口部外敞。

大小不同,形制各异的陶罐当分别用作盛器、炊器和食具等。

大多房址内皆出钵碗类,但数量较少,胎较薄,形状较规整,纹饰较细致。

此外,还有杯、盅等。

全部陶器均为手制。

从部分遗有制作痕迹的陶罐看,系以圆形泥饼为底,用一泥圈包住其外缘,作为腹部最下的一段,以上逐段套接泥圈,直到口部,并在进口部接缝处外表贴附泥条(即上述的附加堆纹),口外又贴一圈泥条,形成外凸的厚口,陶器外壁刮磨后,压、戳、划纹饰。

内壁大多刮磨光滑,呈黑灰色;大罐加工稍粗,亦有呈褐色者。

陶盅系捏塑而成。

黑灰色钵、罐与褐色罐,烧制工艺或有所不同,后者火候较低。

综合研究兴隆洼文化不同时期纹饰的种类和组合关系存在明显的变化。

以筒形罐为例,1期陶罐颈部多施凹弦纹带,肩部附加细泥条堆纹,主体纹饰多为短斜线交叉纹,还有短斜线
纹、横人字纹、窝点纹等。

2期陶罐颈部施凹弦纹带,肩部多附加一周凸泥带,主体纹饰仍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新出现了之字纹、席纹、横带状网格纹等。

3期陶罐颈部和肩部的纹饰无明显变化,主体纹饰中之字纹占据主流。

兴隆洼文化陶器陶质、器类、纹饰、夹砂筒形罐的形制、之字纹的形式、之字纹与所饰器类的对应关系等对辽西地区晚于兴隆洼文化的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上述3种文化是直接或间接承袭兴隆洼文化的基因发展起来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考古学文化。

(三)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因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他遗址还有巴林左旗金龟山、南杨家营子等。

分布范围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以北,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流域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遗址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为距今约7200—7000年左右。

由于发掘资料较少,对该文化整体内涵的认识尚不充分。

富河文化陶器以夹砂黄褐陶最多,灰褐陶次之。

制法多以长条形泥片围筑,小型器物为手捏制而成。

器类有深腹筒形罐、钵、圈足器和小杯等,以筒形罐占多数。

纹饰以压纹为主,主要是横压纵向排列的之字纹,竖压之字纹少见。

之字纹多为篦点式,此外还见有附加堆纹、划纹和席纹等。

从陶器群的组合关系看,富河文化与兴隆洼文化陶器组合相仿。

但兴隆洼文化的筒形罐以敞口、斜直腹罐为主,富河文化多为敞口、斜弧腹筒形罐。

从器表施纹看,兴隆洼文化晚期之字纹占据主导地位,与富河文化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兴隆洼文化晚期仍盛行分段施纹,直线或弧线形之字纹为主,而富河文化则流行腹壁通施之字纹,篦点式之字纹开始流行。

由此可见,富河文化和兴隆洼文化具有直接性文化承继关系。

而与赵宝沟文化相比,富河文化的敞口、斜弧腹陶罐在赵宝沟文化中依旧是典型器类,线形和篦点式之字纹在两个文化中均存在。

不同之处在于赵宝沟文化的陶器群种类明显多于富河文化,圈足鼓腹罐、椭圆底罐、尊形器等典型器类在富河文化中不见,圈足器在赵宝沟文化中常见,在富河文化中少见;在陶器施纹方面,赵宝沟文化的几何形纹饰和动物形纹饰在富河文化中未见,富河文化部分筒形罐颈部附加窄泥带堆纹,在赵宝沟文化中未见。

上述特征表明,赵宝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富河文化的某些因素。

从红山文化陶器种类、纹饰分析看,红山文化陶器群质地、种类和数量较富河文化丰富,但富河文化筒形罐的造型和施纹风格对红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红山文化的筒形罐均流行敞口、斜弧腹的风格,同时线形和篦点式之字纹也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纹样之一,陶罐颈部附加窄泥带堆纹的风格在红山文化中较为普遍。

同时也应看到,红山文化陶器群的整体面貌与富河文化迥然有别,如斜口器、无底筒形器、敛口垂腹罐、双耳小口鼓腹瓮、筒形器座等在富河文化中均未见,红山文化彩陶的大量出现亦与富河文化有别。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及其陶器特征
(一)赵宝沟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敖汉旗文化馆联合对该旗境内的史前遗址进行普查时,在赵宝沟、小山等遗址采集到一种施压划几何纹、之字纹的夹砂黄褐陶片。

1985、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先后对赵宝沟、小山两处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并在1988年首次提出了“赵宝沟文化”的命名。

该文化是直接承继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个性。

经过正式调查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赵宝沟、小山、南台地、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林西白音长汗、水泉等。

燕山以南的西寨、上宅和三河孟各庄等也发现该文化遗存。

受发掘资料限制,赵宝沟文化目前尚未进行明确的分期,其年代约为距今7000—6400年。

赵宝沟文化陶器陶质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少见泥质陶。

加砂陶器所含沙粒较大且多,当
为有意羼入的;夹细砂质陶器所含沙粒较小且少,或许有些是泥土中原有的;细泥质陶片的泥料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

在细砂质陶中,一种黑胎陶有加炭现象,含砂质极少,接近泥质陶。

就陶色而言,主要是褐色和黑色。

褐色陶的器表通常色泽不一,呈现出不同颜色,依据主体色调可分为黄褐色、灰褐色、红褐色。

器物内胎多为黑色,有些器物内壁和外表为黄褐色,内胎为黑色,呈夹层状。

这类陶器多为圈足钵,烧成温度极低。

而有些陶器内外壁和内胎均为黑色或灰褐色,质地坚硬,烧成温度较高。

绝大多数褐色陶口沿和内壁呈黑色,极个别为灰褐色、红褐色。

这或许与使用还原焰烧成和覆盖式烧制有关。

陶器绝大多数为泥条盘筑而成,个别器物用捏塑法成型。

泥条盘筑法制成的陶器内壁虽多经打磨,但上下两泥条之间仍依稀可见,用手抚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有些内壁不便于修整者,如尊形器,其泥条圈筑特征十分明显,由8周泥条圈筑而成,泥条缝隙呈断续状但清晰可见。

大多数器物为3周宽泥条圈筑而成。

一般为正筑,即先筑器底,后筑器壁,泥条从器壁内侧加上,泥条向器内倾斜,呈下条包上条。

绝大多数器物有帮壁包器底的现象,即在器底的外侧用泥条圈筑成器,形成平底。

陶器主要为平底器,多略内收;也见凹底器、圈足器、柱足器和圜底器。

陶器以深腹筒形罐为主,其他器类有碗、红顶碗、钵、假圈足钵、尊形器、盘、高足盘、盂、盆、器盖和陶塑人头等。

纹饰繁缛,绝大多数陶器上饰满纹饰,以压印纹为主,兼有刻划和戳印纹。

纹样以直线组成的几何纹和之字纹为主体,其它纹饰有三角形纹、勾形纹、琐印纹、山字型琐印纹、坑点纹和网格纹等。

最具特色的是在尊形器上所施的动物形纹饰。

小山遗址发现的尊形器上所施纹饰分别为猪、鹿和鸟首。

3个动物在画面上所占比例大体相当,鹿引颈昂头,猪獠牙外龇,鸟嘴衔一尾。

三牲头部栩栩如生,均朝向一方,躯干则明显抽象化。

在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所采集的标本中,有5件尊形器、1件高盘、1件器盖,饰有同样的鸟、鹿纹饰。

赵宝沟文化陶器群中,筒形罐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类,这一点与兴隆洼文化相近,另外赵宝沟文化的圈足器非常发达,尤以圈足钵最为常见。

白音长汗遗址的一座兴隆洼文化房址出土了一件圈足钵(F12:20)应是兴隆洼文化晚期出现圈足器的实证,为赵宝沟文化圈足器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赵宝沟文化和兴隆洼文化陶器的表面多满施纹饰,前者纹样种类主要是压印之字纹和压划几何形纹,动物纹较少。

目前所知,辽西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之字纹出现于兴隆洼文化中期,至兴隆洼文化晚期发展成为主体纹样,赵宝沟文化无疑是承继了兴隆洼文化之字纹传统。

另外,兴隆洼文化晚期某些陶罐的颈部、腹部以及陶钵的腹部出现了压划几何形纹饰的作风,有的则为复合纹饰,其中比较常见的F形几何纹成为赵宝沟文化典型几何纹之一,显然,赵宝沟文化的几何纹传统应源自兴隆洼文化。

同时,赵宝沟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多辽西地区后起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夹砂筒形罐及之字纹在红山文化陶器群中大量出现,赵宝沟文化的某些典型器类(尊形器等)及几何形纹饰在小河沿文化中能够见到一些踪迹。

(二)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内蒙古东南部的林西县和赤峰县英金河畔调查,曾发现红山文化遗存。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这次发掘和发表的资料丰富、全面,包括了一批打制、磨制石器和细石器,还有较完整和可复原的彩绘陶器、饰压印之字纹的夹砂灰陶器等,遂成为以后认识红山文化这类遗存的主要依据。

195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把赤峰红山后发现的以彩陶和细石器伴生为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第一次命名为“红山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辽宁省与内蒙古交界的凌源和建平县发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后,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工作,对该文化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根据多年的调查资料可知,红山文化分布广,内容丰富。

分布范围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
继续向蒙古草原深入的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跨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的北部;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以及更北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都发现了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遇的现象,这一带可视为红山文化分布的西界。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承继了本区域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的优势因素,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地区诸多原始文化因素的影响,整体文化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

经过正式调查和发掘的主要遗址或墓地有赤峰红山后、西水泉、蜘蛛山、敖汉旗四棱山、兴隆洼、兴隆沟(第2地点)、四家子、林西白音长汗、巴林右旗那斯台、阜新胡头沟、凌源三官甸子、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等。

在燕山以南的河北迁安安新庄也发现了这一类遗存。

其年代约为距今6500—5000年。

关于红山文化分期问题,杨虎先生以考古新发现为线索,将红山文化分为属于不同发展阶段的3种类型。

他将兴隆洼遗址属于红山文化的第133号灰坑的一组陶器定为第一期。

这组陶器中的夹砂筒形罐,大口、斜腹、小底,通高近于口径,形体的高度介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的筒形罐之间,钵碗则有底部近于圜型或凹底的。

以老哈河流域西水泉遗址等为第二期,器类增加,形制多样,“之”字纹活泼自如或规整严谨,有发达的彩陶。

大凌河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等为第三期,出现黑、灰陶和一批新器类、新纹饰。

张星德从单元陶器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中将红山文化分为3期,认为老哈河流域西水泉一类可分为早、中两期,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则包括了中、晚期。

红山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红山文化陶器群特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夹砂陶为主要陶系,泥质陶亦占相当比重。

夹砂陶主要是灰褐色,最常见的纹饰是之字状压印纹,除延续兴隆洼文化那种直线或弧线状的之字纹外,还出现了一种弧度很大的之字纹,三、四道平行线为一组的划纹也有一定数量,素面陶很少。

弧壁筒形罐是该陶系主要器类,其上之字纹或横压竖排,或竖压横排,两种兼施者为数也很多,罐底多见席印纹,其他器类有斜口器等。

泥质陶最常见的是红或灰陶的敛口钵,有相当一部分口沿外表烧成一圈桔红色,习称“红顶钵”,钵多为素面,少数于口沿外施彩,彩陶图案基本上是用直线条组成的几何形纹,使用弧线绘彩的现象极少,彩色以红为主,此外,还有小口鼓腹罐和大口弧腹罐等。

除小口鼓腹罐为泥条盘筑外,其他陶器凡能辨明制法者,皆采用包模贴筑和泥圈套接成型。

晚期陶器群,夹砂陶中除继续流行筒形罐和斜口器外,又出现了侧视如半圆状的器盖和侈口鼓腹罐;之字状压印纹无论是竖压横排还是横压竖排都十分规整,基本不见前段那种空行间隔的之字纹;许多筒形罐口沿外贴一周附加堆纹,堆纹比前一时期增厚。

泥质陶数量比前段明显增加,在有的遗址中已超过夹砂陶,其器类除前段已有的外,新见器座、豆、盆、瓮、束颈垂腹罐和无底中空的筒形器等;彩陶甚为流行,与前段的红彩为主有别,此时大量见到的是黑彩,彩陶纹饰空前繁缛、多变,与前段很大的区别在于此时直线条较少,大量的是弧线组成的图案,主要有宽带或数行平行宽带、横向平行线、斜向平行线、斜向蝌蚪状平行线、横向长三角状平行线、钩形、鳞形、半月形、弧线三角、错叠三角、错叠菱形、错叠弧线宽带、红黑方格或由这些因素组成的花纹图案。

红山文化包含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之字纹有很多接近兴隆洼文化第三期:横压竖排的之字纹行与行之间往往有些重叠,不够规整,筒形罐口沿外常见一周楔点、泥钉或短泥条等装饰;斜口器口下无鋬;钵仅素面一种。

这一期相当于中原略早于半坡文化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第五千纪前叶。

晚期新出现一种大口小底的筒形罐,其上横压竖排的之字纹趋于图案化,十分规整,行与行之间常均匀地留有空行:一些罐的口沿开始贴一圈细而薄的附加堆纹: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