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逍遥游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10283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逍遥游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散文富于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重点理解】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2)小知不及大知( )
(3)汤之问棘也是已( )
(4)此小大之辩也( )
(5)而征一国者( )
(6)御六气之辩( )
【答案】
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 )____________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____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____________
(4)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____________
(5)适莽苍
..者,三餐而反( )____________
(6)《齐谐》者,志怪.者也( )____________
(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____________
(8)虽然,犹有未树.也( )____________
(9)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
(10)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2)名词用作动词南行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到来 (5)形容词作名词 郊野景象,指近郊 (6)形容词作名词 怪异的事物
(7)名词用作动词 上,向上飞;下,向下落 (8)名词用作动词 树立 (9)名词作状语 在水面上 (10)形容词作动词 责难 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指与事实相符。
(3)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今天:春天和秋天;我国历史上一个时代。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5)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
(6)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义:今义:没有功劳。
【答案】 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请息.交以绝游( )长太息.
以掩涕兮( )
(2)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 )博闻强志.( )项脊轩志.
( )
(3)名⎩⎪⎨⎪
⎧其名.
为鲲(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隳名.
城,杀豪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 (4)其⎩
⎪⎨⎪⎧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
正色邪?其远……( )其.视下也( )则其.
负大舟也无力( )
(5)而⎩⎪⎨⎪
⎧化而.为鸟( )怒而.
飞( )水浅而.
舟大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控于地而.已矣( ) (6)之⎩⎪⎨⎪
⎧鹏之.背( )《谐》之.
言曰(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则芥为之.舟( )背负青天,而莫之.
夭阏者( ) 【答案】 特殊句式
(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 ) (2)彼且奚适也? ( ) (3)奚以知其然也? ( ) (4)而莫之夭阏者。
( ) (5)之二虫又何知! ( ) (6)彼且恶乎待哉?
( )
(7)翱翔蓬蒿之间。
( )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10)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答案】
(1)判断句不生草木的极荒远的北方,有个极深的大海,是天然的水池。
(2)宾语前置句它将到哪里去呢?
(3)宾语前置句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4)宾语前置句而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它。
(5)宾语前置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宾语前置句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7)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
(8)状语后置句把一杯水倒在堂上低洼的地方。
(9)“其……邪?其……邪?”固定句式,表选择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
尽头呢?
(10)“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一般的人与他相比,难道不可悲吗?
(11)“奚以……为”固定句式,表反问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难点探究】
1.第二段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2.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提示: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
尽管鹏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
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所苦。
《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
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蜩和学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
3.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4.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无法实现,那么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吗?
提示: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
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
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
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5.既然题目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那么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形象?
提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在奇特的想象中夸张、比喻。
极写大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展现了大鲲化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
大鹏没有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大鹏要向南飞,还需要依靠海风的力量,也是有所”待”的.他虽然能够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还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反过来说,他受到了风的制约.因此,大鹏在庄子看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6.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kūn) 榆枋.(fāng) 沮.丧(jǔ) 抟.扶摇(tuán) B.坳.堂(āo) 蟪蛄.(gū) 斥鷃.(àn) 恶.乎待(wù)
C.草芥.(jiè) 蓬蒿.(gāo) 北冥.(míng) 蜩.与鸠(tiáo) D.夭阏.(è) 泠.然(léng) 椿.树(chūn) 决.起而飞(xu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野马
..之境
..也,尘埃也B.辩乎荣辱
C.腹犹果然
..D.众人
..匹之,不亦悲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C.《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鹏之.徙于南冥也之.二虫又何知
C.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邪!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②水.击三千里
③彼于致.福者④《齐谐》者,志怪.者也
⑤我腾而上.,不过数仞而下.⑥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⑤/②/③⑥/④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③/②/④⑥/⑤
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B.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C.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越
B.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反对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善:善于、擅长。
D.若夫乘.天地之正乘:遵循,凭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朔:月末和月初。
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晦,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
B.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
C.行比一乡,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D.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六气之辩,指六气的变化。
9.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
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的逍遥的境界。
B.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
两种不同的境界,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
C.文章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了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
D.庄子认为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B、斥鷃yàn,C、蓬蒿hāo,D、泠然líng。
2.B
3.A
解析怒:奋发。
4.D
解析 A、于:介词“向”;介词“在”。
B、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此”。
C、其:表选择的连词;代词,代指鹏。
D、以:均为介词“因为”)
4.B
解析①⑤名词用作动词,南:向南飞。
上、下:向上飞,落下。
②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③⑥使动用法,致:使……到来。
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④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物。
)
5.D
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6.B
解析非:责难,批评。
7.A
解析应该是: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
8.A
解析“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的逍遥的境界”错。
都“有待者”,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
10.(1)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
【课外拓展】
大宗师
..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
...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行名失己,非士也;亡
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
.....、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
......、伯夷、叔齐
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是万物的主宰。
“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
B.有所待:有所依凭。
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
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于房水。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因谏武王不从。
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
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的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对“古之真人”概括为,那就是“天与人不相胜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加标点后: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
2.C(“务光为舜时人”错,务光为夏时人。
)
3.A(“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错,应该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
【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
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
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
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
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
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
“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
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
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
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
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
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
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
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
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
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
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其固然
..: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B如土委地
..:散落在地上
C得养生
..满志:踌躇不前
..焉:指养生之道 D为之踌躇
6.给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7.翻译句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5.D
解析此处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之意
6.C
7.(1)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3)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参考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