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仁”“礼”思想之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荀“仁”“礼”思想之异同
孟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这两个概念是孟
荀子哲学学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他认为人类必须具备的道德标准,而且他的
“仁”“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仁”和“礼”两方面比较孟荀子的思想和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探究孟荀子“仁”“礼”思想的异
同之处。
一、“仁”思想
1.1孟荀子对“仁”的定义和内涵
孟荀子认为,“仁义”是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而“仁”是“美的根本所在”,是
人类所必需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任何人都需要仁慈、同情、友爱等品德来保持人类社会
的健康和稳定。
具体来说,孟荀子的“仁”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一方面,“仁”是一种个人品德的道
德操守。
他认为,“如果你不知道仁,你不能达到完美的自我,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能得到天的赏格;如果你只知道仁,没有学习别的,你就让自己的义务减弱了。
”另一
方面,“仁”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社会秩序,在这种关系和秩序中,仁体现的
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本质品质。
孟荀子说:“仁是人之宗 (i.e. humanity is the root of all things.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不仅是因为人类拥有独特的理智和自由意志,更是因为人类表现出了仁慈和道德准则,而这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1.2孟荀子与孔子的“仁”思想
孟荀子认为,“仁”才是实现真正道德的关键,而孔子所理解的“仁”并不是道德的
根源。
孟子认为,孔子所极力强调的仁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孔子的“仁”是类似于感性的、依赖于个人天赋和方法的道德操守,而这样的道德操守并不能应对当时社会的复杂局面。
孟荀子则主张通过人类固有的一种本能“仁心”(i.e. innate benevolence,指在人
类天性中固有的德行、善良和慈悲)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是有仁心的,但是这种本性被罩在各种不良的雾气之下,人们需要通过正邪、贵贱、安危等方面的比较
才能清除这些污染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不同于墨子主张普遍的爱和博爱,孟荀子的仁思想主要强调道德方面的内在美感。
他
认为,人类在面对诸如“离世俗而不荒废”、“出门如不嗜好之情”、顺从自然及真诚待
人等问题时,都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义务和责任的本性,同时也会展现出独特的道德品性。
这些品性就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仁心”,而这种或直接或间接地而来的感觉正是使得人
类能够品评良心的一种工具。
孟荀子最重要的社会伦理学方式是“礼”。
他认为“礼”是社会安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涵盖了广泛的社会道德,而且这种道德不仅是间想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人与人固有的自然关系。
他认为,不论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或小型的家庭组织,都需要礼来调和成员之间的异同,保持组织的稳定性。
孔子关注的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世之道,而孟子则试图更深地探究人类社会组织。
孟荀子认为,礼是“天之理,道之纲”。
载于《孟子·尽心》一章中的“尽心”的内涵便是指为了行份内的事,让人促成其自身的目的。
他在另外一篇论文中详细阐述了礼的相关内涵:礼可以被视为一种规则或习俗,其内涵涵盖了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等关系的规则。
司礼的人必须深入了解每种关系的情况,并根据对方的需要来规划计划。
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心中存着礼,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荀子主张以“法度”来管理人民,而孟荀子认为“礼”和“知礼”远比“法度”更重要。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和规范来锻炼规则意识,才能诱导群众做出符合礼的行为。
与此相关的是,他也认为“示孝义而系之以礼,则深矣”(i.e. deepen great reverence and affection by means of propriety),可以通过传统礼仪和礼典来提高个人价值观和人类标准。
三、结语
总体来说,孟荀子的“仁”“礼”思想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哲学观念体系。
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是在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而以“礼”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则是在诸多思想家的启发中不断更新完善的。
在道德的标准和人类行为的规范方面,孟荀子的“仁”和“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