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院附中李忠海
Bei ke jiao an
备课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年级:
教师:
学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
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
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
同点。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
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
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
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
的生活状况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
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
活情况。
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
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
疑、讨论,达成识:地壳的剧烈运动,
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
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
问题,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
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
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
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
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
(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
点(骨骼的长短、粗细,
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
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
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
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
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
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
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的情感教育。
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
我们有
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
猿。
课后作业:
学反思
第二节人的生殖
知识目标: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明它们的功能。
能力目标:1.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观察的方法,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2.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2.如何理解生殖的过程和胚胎的营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动态多媒体课件。
②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多媒体课件示意图。
③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侧面剖图挂图。
④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建议在讲完本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
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
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根据老师的讲解,逐渐进入问题情景。
【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问老师、家长或医生。
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言解到被子植物的生殖发育,那么人类新个体的产生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
这一过程是靠人体的什么系统来完成?组成这个系统的器官都有那些呢?每个器官又有什么功能呢?……
新授:
生殖
系统请同学们观察与思考图3
出示挂图:男性生殖系统挂图对照图3仔细观察
仔细读图确认各器官的位置
正确填写图4的各部分名称。
请同学们观察与思考图5
出示挂图:女性生殖系统挂图对照图5仔细观察
仔细读图确认各器官的位置
正确填写图6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重要器官的功能,结合男性和女性成人的第二性征,有助于学生理解睾丸和卵巢的功能。
听讲后结合身边的成年人进行思考,理解掌握睾丸和卵巢的功能。
生殖过程
边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解:
1.精子的特点;
2.卵细胞的特点;
3.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课件。
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深刻领会,从而理解生殖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页图IV-8理解从胚胎到新生儿产出的大致过程。
阅读教材11页图IV-8理解从胚胎到新生儿产出的大致过程。
区分胚胎和胎儿。
胚胎或胎儿在母体内是如何生活的呢,对照12页图IV-9听老师的讲解。
完成老师的习题:胚胎或胎儿与母体进行的物质交换。
示动画:分娩的过程。
由此可知,父母的生育不容易,特别是母亲,为了你的诞生,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作为子女的你应该怎样做。
交流:描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母的经历。
【讲新课】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
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
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
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
【展示】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
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
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
(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
)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
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
(看多媒体课件)【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
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图Ⅳ-9)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板书设计】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
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 女性 A. 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B.外生殖器:外阴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
三、好好学习,关心体贴父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解的活,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第三节青春期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3.知道青春期的卫常识。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表演的能力
情感态度:
1.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
2.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3.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青春期身体变化及青春期心理卫生
课前准备:
教师:
1.实物投影仪
2.投影片
3.年级学生情况
4.指导学生排练小品
学生:预习,排练小品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P14---17)
教学反思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②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③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④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①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②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
①学生分成4~5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发言。
②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学生:
①调查人们都吃哪些食物。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怎样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各小组带上自制的装置。
(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③预习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知识,上网查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
并结合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病人,课堂上表演。
课时分配:2课时
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教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
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
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
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
3.软尺不要有折转。
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
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
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
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
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
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活动与探究
课题:测量与计算
肺的容积。
材料:圆气球、软尺。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并且又学习了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第一个问题,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就是肺通气。
肺通气包括吸气和呼气,(复习:示小黑板)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讲授新课]
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P50“资料分析”,1、演示实验同,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3、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
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
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
(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