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下册七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卷【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1-6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
2.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
A.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人才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隋炀帝创立进士科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
这表明科举制()
A.侧重对下层民众选拔B.注重对思想品德的考察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隋朝为加强对户籍的管理,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
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
此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国家统一
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人口增长
5.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B.以杭州为中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据下表内容可推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人物措施
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改革税制
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制度的创新发展 D.开放的社会风气
7.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说明唐太宗()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9.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度重视考察人才的学识②科举制度开创于唐朝
③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发展④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佣唐朝长安城平面图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文化交融
C.海外贸易发达 D.社会经济繁荣
12.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东市失火,烧东市曹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由此可了解到的唐朝社会状况是()
A.海陆交通便捷多样B.民族交融蔚然成风
C.社会风气包容开放D.市场规模大商业繁荣
13.北方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14.书法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唐朝书法家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
①阎立本②颜真卿③欧阳询④王羲之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5.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16.《古今画鉴》中描述阎立本《步辇图》说:“画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花衣,及一从者。
”《步辇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唐太宗大破东突厥B.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C.新罗使者来唐朝觐见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17.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
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双向交流,兼收并蓄B.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C.政策开明,和同一家D.社会风气充满活力
18.下图所示人物的共同作用是()
A.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B.拓展了国家疆域
C.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D.维护了国家统一
19.如表是唐朝中期总人口数统计表。
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725年742年755年760年
人口4141万4531万5291万1690万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五代十国的出现
C.黄巢起义的爆发 D.藩镇割据的结束
20.某次农民起义“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王朝致命打击。
”该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刘邦反秦
C.黄巾起义D.黄巢起义
21.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这反映出()
A.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B.北方地区贪污腐败严重
C.北方统治者不重视农业D.南方地区的行政效率高
22.历史典故数不胜数,其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与谁有关()
A.周世宗B.曹翰C.赵匡胤D.赵构
23.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
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的矛盾B.意在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24.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做法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规定外戚与宦官不得参政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削夺统兵大将兵权
25.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在位时期展开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冀借此解决内忧外患,从而彻底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领域措施内容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
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
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
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
土地、迅避赋税,增加国家
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A.通过新法的实施摆脱了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
B.新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实施起来非常顺利
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导致失败
D.变法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盛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文景时期,统治者特别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用人,二是纳谏。
在用人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多次下诏求贤。
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处处鼓励大臣进谏。
材料三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达到了唐代的最高成就。
材料四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
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
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唐太宗时有名的贤臣。
(2分)
(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封建“盛世”局面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
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
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材料三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再举一例唐蕃交往的史实。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4分)
28.(14分)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
为利也博哉!”
——唐朝皮日休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唐代诗人胡曾《汴水》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
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
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1)材料一中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主要依据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9.(12分)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外交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唐墓出土的陪葬品(如下图)
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当时,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以及日本、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1)材料一中出土文物反映了什么?据此可知唐朝对外政策有何特点?(4分)
(2)围绕上述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