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生命的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养生命的语文
作者:吴迎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6期
课堂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展和个体生命生长。

语文教学做到深入解读与深切思考,简简单单教学与轻轻松松阅读,方能回归语文之本。

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滋养生命的课堂。

一、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学习经历上体验与感悟
语文教学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教学设计是一种智谋,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智慧。

“没有经历就没有学习”,“让课堂从学习经历出发”和“学习经历成就有效课堂”。

告诉我们:学习,不管是学习技能,还是学习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主动的参与和切身的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肯定不会给学习者留下什么痕迹。

可见“经历”对一个人的生长与我们追求的高效教学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当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只是用口读读,读完这篇文章也就过去了。

如果你不仅能用口读,还能用大脑去构思文章的情节,用情感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用手在文章重点处勾画,把自己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写一写,甚至还当着全班同学把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公开宣讲,你觉得这篇文章还能够轻易从你的头脑中滑过吗?答案毋庸置疑。

这就叫“经历”。

课堂从“经历”出发,就能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语文深度上挖掘与把握
语文的深度不是简单的追求深奥和深刻,而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通过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再去蔽,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使学生达到可能认知的高度,不断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进而破除肤浅学习带来的倦怠感。

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应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单一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深度语文”注重文本与“我”互动,强调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一双手》这篇文章中,两次对张迎善的手进行了特写,凸现这双手与众不同,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仅从文字表面上理解,这双“大”而“奇”的手,就会很快出现在读者面前。

但是,我们从剥开表皮深层面去读,通过多次由表及里的理解与探求,透过这双手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篇文章原型人物来自生活,我们就要从生活中入手,感受那是一双不同寻常的手。

再从生命里透视,那一双手,就是一山山绿林;那一双手,就是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

唤起我们对林业工人由衷的敬佩,激活我们生命里还在沉睡的元素。

三、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教学目标上凝练与浓缩
語文教学是什么?就是将“人本”与“文本”两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也就是将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和语文素养的丰富发展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更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中庸》里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如教学《一双手》时,在目标的解读上,我经过深入思考与解读,对目标解读有了新的思路:一是知人论世,二是纯作品解读,三是原结构型解读,四是通过读者反应理论来解读。

可以读出“主流观点”,歌颂甘心奉献的林业工人的精神;可以提炼出“原型结构”,一个平凡的主人公,甘守寂寞,植树造林,长期重复同一件事的悲壮精神;还有“民族心理”,《一双手》实质上呈现的是人们征服自然中对勤劳和智慧的态度。

在深入解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尽人性”,“顺其意”,学生在“大环境”、“大土壤”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当然,为生长而教,要以文导言,确定生长的落点,目标的确定要有整体性、延续性和递进性。

如教学《一双手》这一课的落点,应该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体会奉献、人生价值”的学习线路合二为一,形成重叠的线路。

这一目标的确定既为学习这篇文抓住主线,又为将后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四、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学习过程上点拨与指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独特的树,在课堂的天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梦。

教师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土壤,在每一段成长路上为他们剪枝修复,在每一个拔节季节为他们助力生长。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能够调动更多的器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历。

需要我们记住的是,是学生的学习经历让教学内容在他的头脑中生根开花,而不是教师自己的讲授深入人心,即使教师的讲授取得了效果,也是因为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的大脑和耳朵转动起来了而已。

在学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安静地等待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而是应不断给予“过程中的点拨和指导”,或是给学生指出探究方向,或是打开问题解决的思路。

我从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所听课中触摸到了一些这样的痕迹,也感悟到了这样一些颇似简单的做法。

只有“经历”,才能“学会”,只有“真实”,才会“高效”。

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一定是情趣、技术与艺术共舞的结果。

从情趣到技术,从技术到艺术,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

这种课堂也是滋养生命的课堂。

只有用“经历”丰富课堂,以“人性”激活思维,才能回归语文教学之本。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