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I卷的答案代表字母涂在答题卡中,第II卷直接答在试卷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2.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广东连县一座西晋古墓中,曾出土了一方陶质掣田.耙田模型,水田呈长方形,中间有一田埂将田地分为两块,一块田中有一人用牛犁田,另一块有一人用牛耙地,水田四周筑有拦水田埂,四角有漏斗状排水.灌水设施。

据此可知,西晋时当地
①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征②曲辕犁技术已经全面推广
③农田配套了合理的水利排灌设施④陶制品在社会生活中仍占一席之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
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6.据《苟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7.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8.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9.《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其》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10.《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
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1.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
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12.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①自然经济仍然占圭导地位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④官僚资本始
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己,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不言利者也。

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

”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14.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
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5.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
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
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
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
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
16.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
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曼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17.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
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

18.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19. 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
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幽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20.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外,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密切的关
联。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
B.一战后,国内政局稳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中国民族工业日渐衰退
D.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东部各港口继续同阿
拉伯商人发生贸易交往,将货物转船运往西方,……但是,虽然这一安排使作为经纪人的意大利和阿拉伯人感到满意,可其他欧洲人却很不乐意。

他们迫切希望找到某种方法,到达东方,分享财富。

”这段话所反映的史实正确的是
A.西葡两国走在了其他欧洲人的前列,掠夺回大量财富,加速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B.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C.意大利的有利位置保证了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
D.到东方寻求财富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22.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赢家的是美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23.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
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佥融”
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24.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C.基督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
D.地理条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25. 有英国学者认为:“珍妮纺纱机自问世之后并没有在法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得到
广泛应用。

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高价购入珍妮纺纱机生产棉纱很难获利,甚至得不偿失。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是衡量工资水平的重要
参考
C.较高的工资水平促使英国采用机器生产
D.法国和印度在工业革命中获利少于
英国
26. 1559-1609年的欧洲商业网络在西班牙半岛遇到了一个货币高压脊,正如冯·廷南的
模式中分析:按白银计算的商品价格,随着商品距离西班牙愈运而递降。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地势高于欧洲其他地区 B.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心
C.西班牙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
27. 贡德-弗兰克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
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

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

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
济交流
C.商品贸易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28. 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


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 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29.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厉史上的失败,社会主
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表明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30.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
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

……史学便是史料学。

”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 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
31.(26分)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擎.不掺假。

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
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

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
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

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6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思潮?(12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8分)
32.(14分)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消除所有生产和资本积累障碍的进程,
但全球化不能消除不同国家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和不平等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黑人被贩卖到非洲以外,特别是美洲,白人大批移居北美东海岸和南美。

……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

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欹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

……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工业)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材料三欧洲的投资者发现,工场的雇佣劳动力比种植园的奴隶劳动力便宜。

更有利可图的是,自由工人本身就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者。

同时,欧洲人意识到,将非洲人留在非洲,可以确保美洲的原材料供应,非洲也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1803年丹麦废除了奴隶贸易,其他国家竞相相仿。

1867年,最后一艘贩奴船横渡大西洋,抵达古巴。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看待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视角。

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一次工业
革命前后世界商品贸易的变化。

(8分)
(2)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给欧洲社会却还带来了不一样的影响,
请加以说明。

据材料三,分析废除奴隶贤易的原因。

(6分)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条件:世界市场形成;民国建立,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
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6分)
(2)特点:重视学习与创新;讲究诚信;促销手段多样;涉足多行业(8分)
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妇女解放。

(4分)
(3)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任意四点8
分)
32.答案:(1)视角:(人种)种族和动植(物种)类的交流。

(4分)
变化:从以土特产品为主到廉价工业品为主。

(4分)
(2)影响:黑奴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原因:使用雇佣劳动力比奴隶劳动力更有利可图;把非洲变为殖民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