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第二章 青铜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代的青铜冶炼及铸造完全由官府控制,其技艺已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成文于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对商周以降的 青铜冶炼技术作出概括:
❖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 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 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 商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典型。但殷墟文化 显然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成熟的文明形态,在其之 前必有肇始。中国古代文明的初现,至少不晚于公 元前20世纪,约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
❖ 夏朝不是中国境内跨入文明门槛的唯一中心。 ❖ 两种文明发生的一元论(又称单境论)。
❖ 现代考古学揭示出,中国境内的人种、文字、葬俗 葬式、彩陶和青铜等方面都独具系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递明确, “中国文明西来说” 已不攻自破。
❖ 夏代镶嵌绿松石腰牌。二里 头文化是同时期中国最发达 的青铜文化,文明的各个要 素已经具备。此类铜牌饰共 出土3件,均作长圆形,中 间作成一面略凸的镂孔,两 侧各附两个半环钮,以不同 的绿松石片镶嵌排列成精巧 的兽面纹。
2.城市的初现
❖ 宫殿基址、陵墓、居住及手工业 遗址等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 因素。早于殷墟的商代城址有偃 师尸乡沟、郑州、湖北盘龙城等 处。再向前追溯,在公元前3000 年至前2000年的黄河、长江流域 及其他地区,都发现有用夯土或 石头筑成的城邑遗址,已具城市 雏形,如龙山文化的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章丘城子崖、寿光 边线王等遗址。
❖ 从《诗经》和《史记》的相关记载可知,西周文王建都于丰,武王建都 于镐,后者又称宗周。武王克商后,又在东方洛阳营建都城,此即成周。 目前关于丰、镐的具体所在,考古发掘中尚无确指,但是在今天陕西沣 河东、西两岸约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发现了系列的西周遗址,出 土有墓葬、车马坑、水井、手工作坊和大量陶器、铜器。沣东普渡村一 座西周墓中出土的青铜盉上,有铭文“穆王在下国居”的字样。
中国文化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
本章主要内容
❖ 一、文明的初现 ❖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 ❖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导言
❖ 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约相当于从夏代(公 元前2千年)至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5世纪), 经历了约1500年。
❖ 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 知也。”
❖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几经变化,有弦纹、夔纹、涡纹、饕餮纹、云雷纹、 蝉纹、象纹、窃曲纹、瓦纹、花瓣纹等,然而其主体仍是虚拟的动物纹 ──饕餮及其由之衍变而来的其他纹饰,那神秘、怪谲的特点也与青铜礼 器维护王权、标明等级身份的文化功能有关。青铜礼器所反映出的连铸、 合铸、嵌错、镂空、针刻、失蜡等技艺,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标志 着当时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准。
夏商周都城考
❖ 偃师商城南北长1700多米,东西宽1200多米,面积达190万平方米,已 发现城门7座,城外有10米多宽的护城濠,城里又有一座宫城和两座卫 城,以城墙分隔。郑州商城四垣长约1700米,面积约317万平方米,也 有内外城郭,宫殿建筑在1-2米的夯土台阶上。殷墟宫邑面积在3000万 平方米以上,分为宫殿区、寝庙、王陵区(或上层贵族墓地)等,房屋 结构复杂,可与当地出土甲骨中的相关文字对应考察。
陆续出现多处文明的政治实体,
其物化形式就是分布广泛的都
邑,这些都邑是一批而非单独
的一个,这种众多小国分立与
抗争的势态,可与夏代之前即
已形成“万国”的古史传说相
应证,说明中国文明起源既是
本土的亦是多中心的 。
三星堆出土的贴金铜人头像。四川广
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其神像眼球突出、 鼻梁挺拔,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
酗亚钺。山东青州出土,钺是一种礼仪兵器,代表着权力。《尚书·牧誓》记载, 武王灭商时便“左杖黄钺,右秉白旄”。
❖ 中国古代青铜器大多成组成列出土,器物的组合也颇具规 律性,如殷商时期盛行“重酒的组合”,以觚、爵、斝类 为多;西周时期盛行“重食的组合”,以 鼎、簋 、盘、匜 等常见。
❖ 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青铜时代稍有不同,中国商周时期的青 铜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固然也充作生产工具,但 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这是因为,当时的“国之大事,在 祀与戎”, 所以三代青铜器的主体并非生产工具,而是礼 器和兵器。而实际上“戎”是为了卫“祀”,戎前戎后又 必得有祀,故而礼器最尊,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皆可 充作礼器,如鼎、鉞等都成为王权的象征。在周人所居的 故地,有多处青铜窖藏被发掘,其中以礼器和乐器居多, 少有兵器和车马器。例如,在扶风县庄白村窖藏,就发掘 各类青铜器103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史墙盘,它们属于微史 家族;在岐山董家发现的青铜窖藏中出土青铜器37件,它 们属于西周时期的裘卫家族。在这些集中埋藏的礼器上, 都有长篇铭文记载其祖先追随周王南征北战的功业,以及 追孝先祖的颂辞,并铭刻有该家族的族徵,它们的功用和 得以埋藏的原因仍在探讨之中。

❖ ❖ ❖ ❖ ❖ ❖
商 中 文 宗 城 青 点人

周华字教市铜 类 的文的性的器 社

年明使的初的 会

代是用礼现使 组 分多 仪 用 织

界元 中
的的
的心
阶 段

性现

人类社会组织的阶段性特点
❖ 蒙昧、野蛮、文明三大阶段,可与现代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及铁器三个时代相对应:

❖ 蒙昧下层期──人类幼年期,植物采集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采用“四阿重屋”之式,即 四面霤水,两层屋檐。
3.宗教性的礼仪中心
❖ 祭祀活动在中国上古极频繁,因而祭祀中心的出现 也极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中都有 发现,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所见的女神庙、女 神像、积石冢,良渚文化反山、瑶山遗址中所见的 堆土祭坛、玉制礼器,等等。
❖ 这里的“金”指铜,“齐”即剂字,为剂量义。这是世界上 保存下来最早的合金比例记载,现代治金科学的研究表明, 它与古代青铜器的实际成分大体相符。
❖ 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类: ❖ 饪食器。如鼎、鬲、甗、簋、盨、
簠、敦、俎、豆等。出土青铜器 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重 875公斤,为青铜礼器的代表; ❖ 酒器和水器。如爵、斝、觚、觯、 卣、尊、盉、盘、匜、壶、鉴、 缶等; ❖ 兵器。如戈、矛、鉞、刀、戚、 戟、镞、镟、剑、盾、胄等 。 ❖ 生产工具。如耒、耜、锄、铲、 斧、刀、钻、凿、锥、锯、锉等; ❖ 乐器。如钟、铙、钲、鎛、錞于、 鼓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青 铜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5千多 斤,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观。
❖ 可以肯定,中国新石器 时代晚近期的一些文化遗址 中,普遍发现了标志着文明 初现的多种征象。
1.青铜器的使用
❖ 早于殷墟的青铜文化,除了相当于商代前期的郑州 二里冈、湖北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之外,还有距今约 4000年的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甚至还可上溯至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中,最早的铜器(刀)出现在 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东乡林家遗址)中。 排除铜石并用的阶段,中国青铜时代可能起始于距 今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在该遗址中出土了 鼎、爵、觚、斝、盉等礼器,戈、箭镞、戚等兵器, 刀、凿、锛、锥等工具,已具有简单的器物组合、 花纹图案和铸造技巧。
夏代青铜爵。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酒器,其
是文明初现的决定性 薄壁、长流、鋬与一足重合的“四点式” 标志。 风格,是夏代青铜器的典型特征
❖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面 貌,如宗法血缘组织的连续性、血缘组织与地缘组 织合一的特点、中国人极其重视的礼制活动等等, 都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罕见的要素。
❖ ❖ ❖
夏青中 商铜国 周器的 都的青 城使铜 考用时
及代 发 展

的 物 质 文 明
、 青 铜 器 及 三

中国的青铜时代
❖ 从红铜时代(铜石并用 时代)到青铜时代,再 到铁器时代。
❖ 红铜质地软,熔点高, 不适于制作工具,其时 仍以石器为主,齐家文 化和龙山文化的后期正 处在中国的红铜时代。
4.文字的使用
❖ 具有文字特性的刻绘符号,其出现远比成型 的甲骨文提前很多,甚至在仰韶文化、大汶 口文化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 “国家是文明社会 的概括”。
❖ 《史记》《竹书纪年》 等文献记载表明,中 国古史系统中的夏朝 首次完成了从“公天 下”到“家天下”的 转变,阶级分化明显, 国家体系完整,这正
玄鸟妇壶的鸟纹拓片。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玄鸟(燕子),是商族的图腾。
青铜器的使用及发展
❖ 青铜是铜锡合金,呈青灰色,其熔点低于纯铜(红铜),硬 度却高于纯铜,铸造性能好。可作兵器、礼器、炊具、生产 工具等各种用途。先秦称铜为金,“青铜”一词始于东汉辛 延年的诗《羽林郎》“贻我青铜镜”之句。
❖ 青铜器的大量出现,上可追溯到夏代,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 头文化遗址有青铜器出土,中国青铜器的诸特点,如铜锡合 金、块范铸法、规律性的器类及组合等等,在此时已基本显 现。到东周时期,青铜器仍普遍使用,但铁器于春秋已出现, 战国日渐普及,属“铜铁并用时代”,所谓“美金(指铜)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 土”。故准确意义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 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还不包括战国这一“铜铁并用” 时期,甚至延及汉魏唐宋时期,仍有青铜器的使用,如青铜 镜。
❖ 夏商周三代的物质文明还可以从都城、宫殿等方面得到反映。目前发现的 夏代都城是二里头,商代都城有偃师、郑州、安阳殷墟(包括新近发现的 洹北商城)三处,西周都城有宗周丰镐和东都洛阳两处。
❖ 《世本·作篇》云:“禹作宫室。”二里头夏代晚期都邑遗址中,房屋建 筑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的大型宫殿居于城中,其夯土基址分为方形和长 方形两种,大的长度竟达360余米,一号宫室由正殿、中庭、门道、塾、 廊庑等部分组成,可能是当时统治者的禁内和行政中心。
❖ 商朝已正式跨入文明门槛, 尤其是公元前13世纪商王 盘庚迁殷之后。殷都的城市 基址、宫殿、陵墓、宗庙、 手工业作坊、带字甲骨和大 量青铜器,提供了一个完整 的早期文明社会范本。
❖ 西周则发展了早期文明。
❖ 夏、商、周三代,为灿烂辉 煌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商朝车马坑及马车复原图。传世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目前考古尚未 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晚商以前的遗址中也罕见马的骨骸。
❖ 蒙昧中层期──使用火,鱼食
──集团婚(群婚)
❖ 蒙昧上层期──发明弓,肉食

❖ 野蛮下层期──制作陶器 ❖ 野蛮中层期──饲养家畜 ❖ 野蛮上层期──金属冶炼
──对偶婚(普那路亚婚)

❖ 文 明 期──发明文字


── 一夫一妻制婚姻
三星堆遗址文物
❖ 目前历史学界和人类学 界关于文明出现的标志尚存 在争议,在文字的使用、城 市的初现、青铜器的使用、 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 礼仪中心的筑成等因素中, 或强调其一,或强调其中的 几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生 态千差万别,其进入文明阶 段的顺序、时间、模式也会 多种多样,实难以某一固定 模式加以裁量。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 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 武王伐纣克商的精确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 ❖ 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有铭文的标准青铜器进
行时序排列,再与其他考古成果相参校,证 之以传世文献,已经初步得出武王伐纣至共 和元年之间各王(成、康、昭、穆、恭、懿、 孝、夷、厉)的精确纪年。
❖ 黄河流域中心论受到挑战。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范 围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显露出文明的迹象,恰 似“满天星斗”。尤其是长江流域,其文化发达程 度令人惊叹,完全堪与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相媲美。
❖ 事实表明,中国文明是多元发
生的,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
前2000年间,在东亚大陆黄
河、长江流域的广袤土地上,
❖ 总之,青铜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材料,不是首先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 优先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充作国家政权要件。兵器是暴力手段,是国家 强制力量的物质保证;礼器则是沟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据有青铜器的数量之多寡,象征着其等级之高低和身份之贵贱。青铜器以 物质形态反映着商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