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模拟试卷化学分类:综合题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数型图象是研究化学问题的一种常见描述方法,根据下列图象进行回答:
.向盐酸(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______ (填离子符号);(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 ______ ;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
______ ;
③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 ______ 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g a物质.
【答案】Na+、Cl﹣、H+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升温 30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根据图一,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及其过量的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Na+、Cl-、H+;
(2)①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所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得到相同结论,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无法判断溶液温度升高是由于哪种原因导致的;
(3)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由于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可用升温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a的溶解度是50g,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50g,水的质量为100g,降温到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因此可以析出(50g-20g)=30ga物质。

2.认识酒精灯中的酒精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所用燃料为酒精,某同学通过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
整理了下列有关酒精的信息:①酒精又名乙醇,化学式为C2H5OH;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⑤易燃烧,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⑥常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⑦点燃酒精灯,酒精在灯芯处汽化后发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以上描述酒精物理性质的是_____,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序号)。

(2)组成酒精的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各种“酒”中均含酒精(乙醇),假酒中因含少量甲醇(CH3OH),饮用后使人中毒,轻者失明,重者死亡,乙醇和甲醇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

(3)酒精易挥发,因此酒精灯不用时应盖上灯帽,酒精挥发发生的是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

a.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 b.酒精分子的构成 c.酒精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 d.酒精的化学性质
e.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 f.酒精分子的能量 g.酒精分子的质量
(4)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5)某同学仅用干燥的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就证明了点燃酒精灯时,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该同学的实验方法是:_____。

(6)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_____。

A 燃烧匙
B 试管
C 量筒
D 蒸发皿
(7)用分子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中的酒精和水探究分子的性质,如图,在小玻璃药瓶中注入约一半体积的水,再向瓶中加入滴有蓝墨水的酒精,塞上瓶塞,液体液面处于a处,用手指堵住塑料管口,上下颠倒玻璃瓶,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后,发现塑料管内液面下降至b处以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把液面下降至b处以下的小玻璃瓶先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发现塑料管内液面上升,紧接着将小玻璃瓶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塑料管内液面又下降,说明_____。

【答案】②③④⑤12:3:8(或24:6:16)分子构成不同(或结构不同,或构成两者的分子不同,答组成和结构不同不给分)物理bdg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观察现象(或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过一会将烧杯迅速倒过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或石灰水变浑浊。

)【答题空10】C分子间有间隔,温度高分子间隔大,温度低分子间隔小(分子间隔大小与温度有关)
【解析】
本题通过酒精的变化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判定,根据化学式进行质量比的计算,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微粒的共性,综合性强,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分析。

(1)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描述的是酒精物理性质。

⑤易燃烧,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描述的是酒精化学性质。

所以描述酒精物理性质的是②③④,化学性质的是⑤;
(2)组成酒精的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4:6:
16=12:3:8,乙醇和甲醇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或结构不同,或构成两者的分子不同);
(3)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酒精分子的构成、酒精的化学性质、酒精分子的质量,故答案是bdg;
(4)酒精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是: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5)某同学仅用干燥的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就证明了点燃酒精灯时,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该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观察现象(或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过一会将烧杯迅速倒过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或石灰水变浑浊);
(6)燃烧匙、试管、蒸发皿都能用酒精灯加热,量筒不能用酒精灯加热,故选C。

(7)液面由a下降至b,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把液面下降至b处以下的小玻璃瓶先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发现塑料管内液面上升,紧接着将小玻璃瓶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塑料管内液面又下降,说明了温度高分子间隔大,温度低分子间隔小(分子间隔大小与温度有关)。

点睛:性质在描述时一般有“能”“会”“可以”“易”等字眼,而变化在描述上没有上述字眼。

3.过氧化镁(MgO2)是一种镁精细化工产品。

在医疗上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疾病。

在环境保护方面,过氧化镁可用来处理地下水污染的土壤。

还可以用于牙膏,对牙齿有漂白和防过敏的作用。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过氧化镁的性质和制备等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过氧化镁的性质
(1)过氧化镁(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其外观与物理性质与氧化镁相似。

化学性质不够稳定,不溶于水,但逐渐的被分解放出氧气。

过氧化镁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比较稳定,但是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气和氧化镁。

请下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过氧化镁易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MgO2+2HCl=MgCl2+H2O2同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热量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

二.过氧化镁的制备
下图是利用碱式碳酸镁(Mg2(OH)2CO3)和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过氧化镁。

(资料)①碱式碳酸镁与碳酸镁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②氧化镁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检测煅烧过程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_________(写出具体的操作和现象);上述生产过程加入稳定的剂的作用是________。

(4)用上述碱式碳酸镁在550、600、650及700℃下煅烧一定的时间生成氧化镁。

用上述条件制备的氧化镁分别与30%双氧水反应合成过氧化镁产率(见图1和图2)。

碱式碳酸镁煅烧的温度适宜控制在________℃,煅烧的时间适宜控制在______h。

(5)结果分析: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碱式碳酸镁能完全分解,并且得到的氧化镁颗粒表面积最大,能与30%过氧化氢充分反应,所以产率高。

推测700℃时,产率明显降低的可能的原因____。

三.过氧化镁产品纯度检测
在生产过程中,过氧化镁中常常含有少量的氧化镁杂质(其他杂质不考虑),以下是该小组进行纯度检测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样品质量为0.7g),调节刻度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刻度管度数为10.0mL。

②打开分液漏斗开关,待瓶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开关。

③再次调节刻度管使左右两边液面相平,刻度管度数为122mL。

(6)稀盐酸中放入的少量硫酸铜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

(7)根据上面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实验条件下O2密度为1.429g/L)。

(8)该小组同学所测得质量分数比实际结果偏大,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A 生成的氧气有少量溶于水
B 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
C 杂质与盐酸反应能产生少量的气体
D 滴入的稀盐酸占了一部分气体的体积
【答案】-1价 2 MgO22MgO+O2↑放热取少量煅烧后的固体,滴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或防止过氧化镁受热分解 650 2 700℃时,生成的氧化镁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与过氧化氢反应不充分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80% BD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过氧化镁中镁显+2价,设有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2x=0,的x=-1,故过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过氧化镁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比较稳定,但是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
气和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MgO2MgO+O↑;
(2)过氧化镁易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MgO2+2HCl=MgCl2+H2O2同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检测煅烧过程碱式碳酸镁完全分解的方法是:取少量煅烧后的固体,滴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上述生产过程加入稳定的剂的作用是: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或防止过氧化镁受热分解。

(4)根据图1和图2,碱式碳酸镁煅烧的温度适宜控制在650℃,煅烧的时间适宜控制在2h。

(5)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碱式碳酸镁能完全分解,并且得到的氧化镁颗粒表面积最大,能与30%过氧化氢充分反应,所以产率高。

推测700℃时,产率明显降低的可能的原因是:700℃时,生成的氧化镁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与过氧化氢反应不充分。

(6)稀盐酸中放入的少量硫酸铜溶液目的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7)设过氧化镁的质量为x,反应后刻度管数为122mL,故生成氧气的体积为122mL-
10mL=112mL,由MgO2+2HCl=MgCl2+H2O2,2H2O2MnO2
2H2O+O2↑得:
22
2MgO ~O
11232
112mL x 1.429g/L
1000mL

11232
=
112mL
x 1.429g/L
1000mL

X=0.56g
所以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0.56g
100%=80% 0.7g

(8)该小组同学所测得质量分数比实际结果偏大,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
A、生成的氧气有少量溶于水,会使氧气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B、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气体受热膨胀,会使氧气体积偏大,过氧化镁质量增大,故样品中过氧化镁质量分数偏大;
C、杂质与盐酸能反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D、滴入的稀盐酸占了一部分气体的体积,会使氧气体积偏大,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故选BD。

4.央视《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某实验小组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
是。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 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 D.硫酸亚铁
(反思应用)
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探究拓展)该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3g合金样品,将60g稀硫酸分为6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3)表格中,m= 。

(4)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 。

(5)计算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6)计算当加入第4份硫酸溶液且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温度达到了着火点;(2)Ⅱ;2Al+3ZnCl2=3Zn+2AlCl3;除去表面的氧化物;ABC;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3)2.5g;(4)2.4g;(5)20.4% ;(6)23.9%
【解析】
探究一:“锡纸”与氧气接触,但是开始“锡纸”不燃烧而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短路时,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了“锡纸”的着火点;
探究二:【进行实验】铝比锌活泼,而锡不如锌活泼,所以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若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铝,若没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为锡;铝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故答案为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ZnCl2=3Zn+2AlCl3;
【交流讨论】(1)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选择的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应介于铝和锡之间,铜和银均排在锡的后面,钠排在铝的前面,而铁介于二者之间,硫酸亚铁满足条件,故答案为ABC;
【反思应用】
因水能导电,则如果电器着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探究拓展】
(3)第2和3实验对比中可知,每10g稀硫酸能与0.5g镁反应,可知第一次剩余固体为
3g-0.5g=2.5g;
(4)由最后剩余0.6g固体可知,镁的质量为3g-0.6g=2.4g;
(5)根据每10g稀硫酸能与0.5g镁反应,设10g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98
0.5g x
240.5 98g
x
=,解得:x=2.04g
则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4
10
g
g
×100%=20.4%;
(6)设加入第四份硫酸后生成的MgSO4质量为y、生成的氢气为z,Mg+H2SO4=MgSO4+H2↑
24 120 2
2g y z
241202
2g y z
==,解得:y=10g、z=0.17g;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402g0.17
g
g+-
×100%=23.9%。

点睛: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1.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5.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某化学探究小组欲测定该品牌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一)甲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_________
②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
③称量装置C的质量
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为止。

⑤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
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
(3)如果没有B装置,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3.0g,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药品)的质量分别为61.2g、65.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精确到0.1%)
(5)针对上述定量实验,下面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可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B.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
C.将C装置右端封住,可不要D装置 D.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
E.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

(二)乙组同学采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_________(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静置混合物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B.向混合物X中继续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已过量。

(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__________(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氯化钡溶液 B.稀硫酸 C.硝酸银溶液 D.稀盐酸
(3)根据实验数据,乙组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实验反思)
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认为_______组(填“甲”或“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装置气密性不产生气泡 Na2CO3+H2SO4═Na2SO4+H2O+CO2↑吸收水蒸气偏大81.5% ABC A C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
【解析】
【分析】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详解】
(一)[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③称量装置C的质量;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⑤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1)A装置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以防止水蒸气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影响实验结果;(3)如果没有B装置,则水蒸气会被氢氧化钠吸收,从而导致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65.6g-61.2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
1064.444
x g x=10.6g ,
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10.613.0g g
×100%=81.5%; (5)A 、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流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盐酸具有挥发性,HCl 混在二氧化碳中,被
C 装置吸收后会影响纯度的测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不能将C 装置右端封住,去掉
D 装置,这是因为如果将C 装置右端封住,去掉D 装置,会导致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目的是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该选项说法正确;
E 、D 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 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该选项说法正确;
(二)(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静置混合物X ,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
(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

6.二氧化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兴趣小组利用图9装置进行多角度探究。

(资料查阅)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HCl 与AgNO 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AgCl )。

3、盐酸可与石灰水反应:Ca (OH )2+2HCl ═CaCl 2+2H 2O
探究一 气体的制取
(1)写出图中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若装置A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则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可以代替实验仪器。

关闭K2和K3,打开K1,若用装置F所示的医
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CO2,则F装置_____(填“a”或“b”)端与B装置相连。

探究二气体的性质检验
打开K2、关闭K1和K3,用于检验制取的二氧化碳性质。

(4)若装置C中是紫色石蕊试剂,可观察到_____(填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
反应。

若装置C中试剂是澄清石灰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小强将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小强认为是使用的盐酸浓度过
高,挥发进入石灰水中。

要验证是否是上述原因,设计实验方案为:_____。

探究三测定气体生成的反应速率
关闭K1、K2,打开K3,可测一段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速率。

所测得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体积(mL)
大理石质量(g)(反应前)E装置收集的液体量(mL)反应时间((反应前)
50 5.037.8100
(6)由实验数据可知,生成CO2的体积为_____ mL。

(7)若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用公式v=△V/△t表示(△V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t表示
反应所用的时间),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速率为_____ mL/s。

(8)有同学认为,图中的测量方法容易带来误差,请指出造成误差的原因_____(写一
点)。

【答案】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2H2O22H2O + O2↑ a 紫色石蕊
试剂变红 CO2 +Ca(OH)2=CaCO3↓+H2O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37.8 0.378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反应刚开始就测量等
【解析】
本题考查仪器的用途、装置的选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CO2的性质,测定气体生成的反
应速率,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
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图中①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
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

装置A适用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过氧化氢在二
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
O2↑;
(3)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可以代替实验仪器。

关闭K2和K3,打开K1,若用装置F所示的医用
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CO2,由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则F装置a端与B装置相连;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若装置C中是紫色
石蕊试剂,可观察到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 +Ca(OH)2=CaCO3↓+H2O;
(5) HCl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小强将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小强认为是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挥发进入石灰水中。

要验证是否是上述原因,设计实验方案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6)进入D装置二氧化碳的体积等于被排出水的体积,由实验数据可知,生成CO2的体积为37.8 mL;
(7)若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用公式v =△V/△t表示(△V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t表示反应所
用的时间),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速率=37.8mL
100s
= 0.378mL/s。

(8)造成误差的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反应刚开始就测量等。

7.盐城盛产海盐。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市场购到粗盐,带回实验室进行提纯。

①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配制50g质量分數为6%的NaC1溶液,需称量NaCl固体_____g,若用粗盐配制上述解液,则所配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会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探究活动:以NaCl为原料可以制取金属钠。

兴趣小组同学认为Na是活泼金属,能与CuSO4等盐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

(提出问题)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I.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II.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III.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

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Na在煤油与溶液交界处上下来回振动。

表面产生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2)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3)打开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管口处,气体被点燃。

(查阅资料)①Na通常存放在煤油中;②煤油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③2Na+2H2O=2NaOH+H2↑;④Cu(OH)2△CuO+H2O。

(实验分析)
①根据上述信息,可获知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