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 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
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陈 锋 张洁夫 张 维 王晓东 付三雄 浦惠明 胡茂龙
陈 松 高建芹 龙卫华 周晓婴 彭 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南京),南京 210014)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双低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合理,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用油[1],大力发展优质双低菜籽油是缓解国内食用油自给紧张,实现健康中国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油菜育种从以追求产量为主逐渐过渡到高产与高含油率并重,各单位相继育成了一批高产油量油菜品种[2-4]。
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 为母本、双低品系11-3034为父本联合选育而成,于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
GPD油菜(2018)320253。
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适合机械化等优点,耐迟播性较好,苗期长势强,播种后容易全苗、壮苗。
在晚粳收获后的冬闲田利用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 亲本来源及品种选育
1.1 亲本来源 母本G2A选自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30AB。
430AB于1999年引自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芥酸含量0.58%、硫苷含量(饼粉)49.8μmol/g,不符合双低育种的要求;在南京种植后发现熟期过早,大部分单株出现冬前早花现象,无法全部安全越冬。
从2000年花期开始,选择430AB群体内生育期相对较迟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测交繁殖,对收获的种子利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法对芥酸和硫甙含量施加双低选择压,同时结合综合性状筛选。
经过连续多年的改良,最终获得了适应本地区生态条件的430AB双低两用系,2007年通过江苏省组织的油菜新不育系鉴定,定名为G2AB。
G2AB 一般配合力较强,作母本育成了宁杂11号[5]、宁杂27等杂交油菜品种。
近年来,随着高含油率育种的加强,逐年对两用系G2AB进行含油率和综合性状的筛选,使得G2AB的含油率稳定在45%左右,株型及角果性状也得到较好的改良。
父本11-3034选自浙油17[6]与宁油18号[7]的杂交后代。
浙油17(又名浙双8号)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油菜品种,2008年引进,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育成,具有熟期较早、含油量较高等优点;宁油18号属甘蓝型半冬性常规油菜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系选自常规油菜品种宁油10号,具有抗倒伏、籽粒大等优点。
2009年花期配制杂交组合浙油17×宁油18号,收获F1种子夏繁加代,2010年花期从F2群体中选择兼具株高适中、角果性状好、抗倒伏、抗菌核病等优点的单株自交,收获后筛选出
摘要: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母本为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为双低品系11-3034,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的优点,适宜机械化种植。
2015-2016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682.6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2016-2017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259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
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3.64μmol/g,含油率46.04%。
瑞油501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区域种植。
关键词:甘蓝型;杂交油菜;瑞油501;细胞核雄性不育;选育;栽培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8YFD0100604);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CARS-12)
双低高含油量的种子种成F 3家系,后代继续优中选优,F 5结合产量鉴定,
形成双低高油、性状优良的品系11-3034。
1.2 选育过程 2012年花期配制杂交组合G2A × 11-3034,同年秋播进行育性及配合力测定;2013年秋播大棚制种。
2014年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多点品种比较试验(14GY109),产量表现突出且含油量较高;2015-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瑞
油501);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
合鉴定试验。
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2 产量表现
2014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中,4个试点全部
增产,每hm 2产量3443.1kg ,
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5.55%,达极显著水平。
2015-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8个试点6增2减,每hm 2平
均产量2682.6kg ,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居所有参试品种第4位。
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6个试点5增1减,每hm 2平均产量2596.5kg ,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达极显著水平,居所有参试品种第3位。
2018年夏收,在本单位组织的油菜新品种展示大丰试验点, 每hm 2平均产量4129.5kg 。
因此,
瑞油501大面积生产每hm 2可达4000kg 产量水平,并具有4500kg 以上的生产潜力。
3 特征特性
瑞油501全生育期234.8d ,与对照秦优10号相当。
越冬期半直立,叶色深绿色,叶片宽大,叶缘波浪状,蜡粉中等,无刺毛;成熟期株高适中,为165.32cm ,一次有效分枝数10.44个,二次有效分枝数10.63个,全株有效角果数456.38个,角长7.06cm ,每角粒数23.3粒,千粒重3.62g 。
结角密度
较大,角果长度中等、挺直饱满,熟相较好。
区域试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瑞油501抗倒性强,植株倒伏程度为直;病毒病发病率0.4%、病指0.16,菌核病发病率31.71%、病指14.26,抗病性评价为高抗病毒病,低抗菌核病;耐寒性较好,受冻率为4%、冻指为2.53。
2016年夏收,以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8试点等量混样为样本,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瑞油501的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饼粉)23.64μmol/g ,符合双低标准,含油率较高,为46.04%;8个区试点中,盐城试点含油率最高,
为48.35%。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 瑞油501熟期中等,苗期长势较强,为了预防出现冬前抽薹,不宜过早播种。
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为9月20-25日,苏中、苏南为9月底,苗床用种量每hm 2约7.5kg ,
苗床、大田比为1︰5左右;直播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末期至10月中上旬,用种量为3kg 左右,必须根据土壤墒情适当调节。
4.2 合理密植 根据各地的栽培习惯,移栽田密度宜在6万~12万株/hm 2,
直播田密度宜在15万~18万株/hm 2,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
适当提高行距、控制株距,便于田间作业,还可以增加田间通风,减少病虫害传播。
4.3 科学施肥 中等地力水平下,每hm 2产量在
3500~4000kg 的总施纯氮量为240~300kg ,磷肥、钾肥施用量为氮肥的一半左右,在缺硼地区要补足硼肥。
瑞油501苗期长势强,物质积累较多,所以在肥
料的运筹上要施足基肥。
基肥以复合肥为主,施氮量占总施氮量60%,蜡肥、薹肥施用尿素,每次占总施氮量20%左右。
4.4 病虫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小菜蛾、蚜虫、菜青虫等害虫;初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田间湿度大、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可以在盛花期多喷施1遍。
参考文献
[1] 沈金雄,傅廷栋.我国油菜生产、改良与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1-8
[2] 张冬青,张尧锋,余华胜,林宝刚,华水金,丁厚栋.高产高油优质油菜浙油50的选育及特征特性.浙江农业学报,2015,27(4):521-526[3] 付三雄,戚存扣,张洁夫,浦惠明,陈松,周晓婴,陈锋,高建芹,龙卫华,胡茂龙,张维,彭琦.高产、高油甘蓝型油菜宁油22的选育与栽培要点.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111-112
[4] 蒋美艳,李延莉,张俊英,江建霞,杨立勇,周熙荣,孙超才,王伟荣.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沪油杂1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上海农业学报,2018,34(3):63-65
[5] 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陈松,陈锋,陈新军,高建芹,龙卫华,胡茂龙,付三雄,顾慧.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江苏农业科学,2009(5):129-130
[6] 茅国夫,楼旭平,丁蜂,许亚俊.油菜浙双8号栽培技术试验.浙江农业科学,2011(4):830-833
[7] 陈新军,戚存扣,浦惠明,张洁夫,傅寿仲,高建芹,黄迎娣.双低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宁油18号.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312
(收稿日期: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