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
第20卷第2期
Mar.2019
Vol.20No.2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张婵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扎根理论;数据编码;理论抽样;不断比较法;新闻传播学
摘要: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强调原始数据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研究者时刻保持理论敏感度,并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与数据持续互动,最终产生实质性理论。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包括收集丰富的数据、编码、发展概念类属、理论抽样、撰写备忘录等,理论饱和是数据收集终止的标志。

这一方法“填平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并逐渐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科。

国外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主要将该理论应用在健康传播领域,以考察患者与他人对疾病的沟通问题。

国内学者则主要将其用于新媒体用户的使用行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以及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研究,虽大部分属于探索性研究,但其方法、步骤已十分规范。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9)02-0055-10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ANG Ch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Key words:grounded theory;data coding;theoretical sampling;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bstract:The grounded theor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proposed by Glaser and Strauss in 1967.It emphasizes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raw data,requires researchers always to maintain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and encourages them to interact with data by 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to finally produce the substantive theories.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of the grounded theory include collecting rich data,coding,developing categories,theoretical sampling,writing memos and so on.Theoretical saturation is the sign of termination of data collection.This method"fills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and is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disciplin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In studi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broad,the grounded theory mainly is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 examine how the patients talk about their disease with others.The domestic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mainly use the method to conduc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 users9usage behaviors,public events and online opinion,as well as localization innov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Although most of the studies are still exploratory,the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re quite standardized.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并非是一种具体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成理论的方法,也可将其看做是一种
收稿日期:2018-08-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互联网传播形态与中西部社会治理”(17JJD860004)
作者简介:张婵(1990-),女,山东青岛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研究、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

E-mail:qd58zhangchan@ o
56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用以指导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它由美国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于1967年提出,旨在鼓励研究人员与他们观察到的数据持续互动,包括持续收集数据(collect data)、对数据进行编码(coding)、对概念化类属(categories)不断地比较和分析等,用以建构适用于本领域的实质性理论(substantive theory)1,甚或发展出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2o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缩写为GTM)的基本贡献在于“填平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打破了以往质性研究一味沉湎于经验事实的描述且缺乏严格、系统地使用质性数据方法的惯例,并提供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和参考价值的质性研究实践准则和策略,使后来的质性研究不再被看做是印象式的(impressionistic)、轶闻式的(anecdotal)、非系统的(unsystematic)和有偏见的(biased)"~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应用、修正和发展,扎根理论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中一种通用的定性研究方法⑶,被广泛应用于护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逐渐有部分学者使用扎根理论在网络传播、新媒体、公共关系等领域进行理论探索,但总体上研究数量较少。

本文通过回顾扎根理论的起源,梳理其主要准则和规范程序,旨在使更多研究者可使用扎根理论并推动本土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建构。

一、扎根理论的起源
扎根理论最初被Glaser和Strauss应用于一项人类学研究,他们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收集数据,走访了位于旧金山湾地区的六所医院,以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考察了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互动,产生了建构死亡过程的理论分析"宀o之后,他们总结了这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并合作发表了《扎根理论的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1967)一书,系统性地提出了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

该书的出版不仅为质性研究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策略,也向当时占据美国社会研究领域主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了挑战。

美国的实证主义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末得以确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量化研究者从两个层面推动了定量研究方法的巨大进步:一是将理论概念操作化,二是提供精确数据以验证假设。

这促使研究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拥抱定量研究方法并用其去测量未经证实的理论,而量化方法所具有的系统性的观察、试验的可重复性、对概念的操作化定义、逻辑推导出的假设以及可被验证的证据等特征也使其在美国的社会研究方法中逐渐成为主流⑴。

依照实证主义的思路,传统的质性研究显然无法在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以及假设和理论的可验证性等方面与定量研究匹敌,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日益没落,虽然质性研究对隐藏在社会结构和日常事实中的理论具有高度敏感性,并得到了诸如Samuel A.Stouffer和Paul zarsfeld等著名量化研究者的认可,但是他们也仅仅是将质性研究当做正式开展量化研究前所进行的初步的、探索性的、开创性的准备工作⑴O
美国社会学家Kathy Charmaz批评了这种狭隘的科学认知方式,即固执地坚持实证主义的正确性,并拒绝其他可能的认知方式,比如通过意义解释或直觉所产生的认知。

她指出社会研究者一旦接受了实证主义的范式,就会专注于发现外部世界的因果解释并热衷于对其作出预测,但借助量化研究方法验证现有理论演绎而来的假设只是使得现有理论更为精致化了,却很少产生新的理论⑵。

扎根理论的出现正是对当时已经渗透到大多数社会研究中的极端实证主义的一种回应⑹。

Glaser和Strauss写作《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为提出扎根理论提供依据,指出扎根理论是通过与研究项目中收集的数据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二是介绍扎根理论的逻辑和操作方法,并激发其他理论家提出并发表他们自己的生发理论的研究方法;三是使质性研究合法化,使其摆脱无法被验证的刻板印象⑺。

他们及后续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扎根理论的操作方法和策略,例如不断比较的方法
第2期张婵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57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s)、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编码(coding)和撰写备忘录(m e mo-writing)等,这些方法和策略在后来众多质化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为扎根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可靠的质性研究方法论提供了可能性。

二、扎根理论的程序和原则
Glaser和Strauss在提出扎根理论的原始版本后因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镶,而该理论在后续的发展中也呈现出了至少3种版本:Glaser和Strauss的原始版本(original version,1967)A Strauss和Juliet M.Corbin的程序化版本(proceduralised version,1990)以及Charmaz的构建型扎根理论(The constructivist's approach to grounded theory,2006)[8'9)o但无论哪个版本的扎根理论,其内在的基本逻辑是一致的:从搜集到的质性数据中提取概念并将其发展成为类属,经过不断的比较分析后不断提取出核心类属和几个重要类属,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理论。

总之,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它始终强调从数据中发现理论,而不是从现有理论中选取事实,并据此形成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程序和固定的原则
(一)扎根理论的程序
1.收集丰富的数据
数据收集是扎根理论的基石。

依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主题,扎根理论的数据收集方式通常包含三种,即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搜索⑺⑹0扎根理论的数据来源丰富,包括:各类历史档案、官方和个人的信件、报纸新闻、地图、图画、传记、日记、访谈、回忆录、手稿、录音、报告、手册、田野观察记录,等等l2'8J,]=简而言之,“一切皆为数据(All is data)”⑻,研究者可以选择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几种数据。

数据搜集的初始阶段要本着开放性的心态,除了明确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外,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理论或观点,具体的研究问题也会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逐步凸显⑵。

刚刚进入田野后,研究者往往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数据,难以判断其重要与否,研究者需要追随理论敏感性(theoretical sensitivity)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关注多方面的信息,例如行动者的行动过程、语言表达、行动发生时的背景或情境、行动的意义(包括行动者所建构的意义以及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意义解读)、行动的意图或原因等[2J1]o 扎根理论的数据搜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数据搜集的方向也会随着研究者逐渐聚焦某一研究方向而发生变化。

数据收集停止的标志是达到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不会从新得到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类属及该类属新的属性了”⑴。

2.数据编码(coding)及发展概念类属(categories)
给数据编码并发展概念类属是扎根理论数据分析阶段的核心程序。

Charmaz将扎根理论产生的代码(codes)比作分析的“骨骼(skeleton)",研究者将根据它们的指引来确定下一步数据搜集的基本方向,并在循环往复的数据搜集、数据编码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对这些编码进行检验、修订,重新整合、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概念类属并用相应的关系将它们连接起来,以构成一套完整的“骨架”,即一套能够解释研究对象的理论框架⑴)。

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化研究,编码的实质都是分析,其目的在于展现研究者如何区分、组合以及反映数据,编码的过程相当于将承载意义单位的标签依次分配给被研究的数据(⑵。

可是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与量化的内容分析的编码方式仍有区别,二者的差异可具体表现在研究设计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中。

从研究设计层面来讲,内容分析在确定研究问题/假设之初就依托于前人的相关研究及现有理论来构建整体的研究框架,在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类属并将各个分析单位归入到特定的类属之下,以确立相关变量并对其进行归类。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内容分析首先构建的是类属体系,之后再进行编码,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将原本的文本资料转换成标准化的数字的过程,研究者在进行编码时所依据的则是一份提前设计
58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好的编码表(coding sheet)或编码本(coding book)1131o
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恰恰与之相反。

由于扎根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建构理论,因而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现有的理论不可能为其直接提供编码方案上的指导。

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是先将收集到的资料打散后重新概念化,再以概念化的类属为基础重组资料。

概念化的类属就是扎根理论的编码,它们是在不断阅读、整理、搜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历经多次反思、修订后才确定下来的。

如今被广为接受的扎根理论编码方式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⑷。

三级编码技术对建构理论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1)一级编码(又称“开放式编码”或“初始编码”)
一级编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从而对研究现象类属化⑴)。

初始阶段的编码要求紧贴数据,既要对任何从数据中反映出来的概念或行动保持开放性,又要保证其总结岀的概念类属能够准确反映数据本身的内容,为此研究者针对一级编码过程提出了两项操作性策略:第一,逐行编码(Coding line by line)③。

逐行编码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原始数据的仔细审视,能够紧贴数据,避免漏掉任何重要的概念类属,并及时意识到数据间所存在的缝隙(gap)o Charmaz曾在一项关于慢性病患者如何丢失并重获个人价值的研究中,将访谈内容整理成逐字稿,对其进行逐行检视,并提取出了诸如“持久的恢复”“记住第一个恢复意识的瞬间”“估测手术花了几个小时”“发现肿瘤意外扩散”“解释麻醉的效果”等编码o这些编码到最后都有可能成为用来建构理论的概念类属。

第二,选取本土概念(In Vivo Concept)[11\研究者通常会选用一些研究对象所独有的词语或者直接采用受访者的用语作为一种原生代码(in vivo codes,或称之为“本土概念”),因为原生代码本身或许就是被研究群体所共享的符号或术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在编码时保留研究对象所传达的观点和行动的意义⑵。

Corbin在进行一项有关越战老兵的研究时,通过梳理、分析他们的访谈文字稿直接选取了一些术语形成类属,例如在谈论有关越战老兵的自我定位问题时,研究者直接使用了他们接受访谈时的原话一一诸如“爱国的”“中产阶级”“虔诚的”“敬畏上帝的”“反对越南人”等概念⑴)。

值得注意的是,初始编码往往是临时的、比较性的和扎根于数据的⑵,在进行逐行编码时我们所赋予数据的概念类属可能只是一种尝试性的类属,随着对资料理解和对数据编码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或许会对原有的尝试性类属进行一定的调整和缩减,使之更为契合(fit)原始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也有可能会发现新的编码,如果这种新的编码很重要且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撑,则需要在下一轮数据收集中着重收集相关数据,直到不再出现新的类属,即达到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

(2)~级编码(又称“轴心式编码”)
如果说一级编码阶段的任务是将原始数据打散并赋予概念,那么二级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找出类属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将数据重新贯通⑴)o类属间有多种相关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⑴)O 通过考察各类属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者会逐步修改和完善初始编码过程中形成的尝试性类属,并将修改后的类属固定下来。

在二级编码过程中,围绕着类属间的关系,类属的等级序列也逐渐浮现,研究者需要分辨出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建立起它们间的主从关系,并通过考察主次类属的属性及相关关系建立初步的理论假设。

仍以Corbin关于越战老兵的研究为例,在访谈中Corbin注意到生还的越战老兵们基本经历了参战前、参战中及参战后三个时期,而其在心理和对战争的观念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从战前对战争充满浪漫主义幻想到战争中的恐惧、厌恶、麻木,再到回国后面对磅礴的反战浪潮而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接受。

对战争的观念和心理上的变化会影响战士在战争中及战后的生存情况,因而战士们通常会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生理上、精神上、道德上的调试,最终经过梳理,Corbin总结了“改变自我”、“改变战争印象”、“战争文化”、“生存策略”和“返回家乡”五个主要类属⑴)。

第2期张婵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59
(3)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编码”)
通过二级编码,研究者此时已基本明确了主次类属、主次类属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建立起了有关理论的假设。

下一步就是将这个假设在三级编码时进行检验,并找寻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如果此时概念类属已经达到饱和,那么就可提取出“核心类属”(core category)了。

核心类属又被称为中心类属(central category),它代表了研究者最终确定的研究主题,其目的在于用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发挥“提纲掣领”的作用,并将分析集中到与核心类属相关的编码上面I⑷,形成抽象的理论性解释。

选取核心类属时,应参考以下标准:在所有类属中占据核心地位、频繁地出现在数据中、与其他类属相关联、与其他数据具有逻辑一致性、足够抽象且具有最大的解释力、更容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等[10-n)o
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十分灵活,它允许研究者可以随时返回数据重新编码,并尝试新的研究方向。

同时,它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数据的聚焦方式,使研究者脱离具体事件的描述而上升至理论建构的可能性上。

3.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及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
理论抽样是一种建立在概念类属基础之上的资料收集方法。

理论抽样作为一种策略可以使研究者的焦点集中在生成的类属上,它通过目的性极强的资料收集最大化地完善类属及其属性,并展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⑴。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抽样是扎根理论所特有的抽样方式,与传统量化研究的抽样遵循着不同的逻辑。

传统的量化抽样在真正进行抽样前就已经明确抽样人群和变量,其目的在于通过数据搜集形成对目标人口的统计学推论⑼。

但理论抽样不考虑人群,不会提前确定变量,也不强调最终结果在统计层面的普遍性,它强调的是概念类属,这些类属来自对数据的分析,而新产生的类属又推动了新一轮的数据收集。

理论抽样通过其自身的力量驱动而向前推进,这使得其对数据的回应(responsive to data)具有开放性并富有弹性⑴)。

通常来讲,理论抽样开始于第一次数据分析之后,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并建立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二者齐头并进的基础之上。

在经历一轮数据搜集后,研究者遵循着自己的分析路径,不断对核心类属、主要类属、次要类属及其属性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构建理论仍需要增加或补充特定数据,此时就需要进行理论抽样。

这时,研究人员会有目的地去寻找特定的研究对象,来增加特定类属的数据集;同时,也可以向研究对象询问一些目标问题,并将新得到的数据与之前得到的数据进行比对,并验证假设⑴)。

例如,Corbin在研究越战老兵时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一位战地医生,在描述越南战争的体验时,Corbin注意到他用了“不太糟糕”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依据以往研究者的访谈和阅读老兵回忆录的经验来看,他们在形容战争体验时通常会用“非常糟糕”等词汇,这引发了研究者的猜测:战争感受的差异是否取决于他们参与战争的身份?带着这样的假设.Corbin进行了理论抽样,她将采访对象分为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两类进行访谈并收集了他们的战争体验⑴)o
理论饱和是理论抽样可以停止的标志,通常表现为搜集到的新数据不能够再产生新的类属及该类属的新属性了⑴。

理论饱和可以被看做是研究者的最终目标,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完全的饱和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只要研究者认为一种类属为理解某一现象提供了足够深度和宽度的信息,且与其他类属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澄清,那么研究者就可以说达到理论饱和了⑴)。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一些研究者常常会提前认为已达到理论饱和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包括:一是在对数据进行初始编码时不够精确,使数据到理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跨度;二是分析数据时不够细致,使数据之间存在缝隙和漏洞。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Chamarz建议研究者在宣称达到理论饱和时,可以自省以下问题:我在数据内部和类属之间进行了怎样的比较?我怎样理解这些比较?它们给了我怎样的线索?
60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我的比较是怎样解释理论类属的?如果有其他方向的话,它们会把我带向哪里?如果有新的概念关系的 话,我可能看到什么样的概念关系⑵?
4.撰写备忘录(memo-writing )
撰写备忘录同样贯穿了扎根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

扎根理论鼓励研究者尽早开始备忘录的书写,因 为备忘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使研究者积极对数据及资料进行思考和比对,梳理从数据中提 取的类属及类属的属性,并阐发个人的思路和想法,调整后续数据搜集的方向⑴。

写备忘录是为了抓住那 些稍纵即逝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和他人分享,因而备忘录通常是临时性的、可修改的,且自然成文。

备忘录的书写被看做是通往正式理论的中间环节,其实质是记录下研究者对数据分析的过程,包括对 各种尝试性类属概念的不断比对、临时引发的思考、稍纵即逝的灵感、下一步研究的目标等。

大量循序渐 进、推理严密的备忘录到最终的理论陈述阶段将被整理出来,体现了各个层面持续不断的比较分析过程, 对数据进行重组,并搭建了从零散数据通往理论建构的桥梁(见图1 )U7)O
(二)扎根理论的原则
1. 时刻保持理论敏感性(theoretical sensitivity )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时刻保持理论敏感性是为了能抓住那
些一闪即逝的想法,并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觉那些渐趋浮现的
理论。

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它融于研究者个
人的经历或者偏好;二是它融于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洞察力,
这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⑴。

时刻保持理论敏感性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为研究者提
供帮助。

研究开始阶段,理论敏感性会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使
研究者直觉在某领域中或许存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资料搜集
和分析阶段,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
可以在分析松散的资料时注意找到那些可以比较集中地表达资 料内容的概念⑴);而在理论生成阶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捕捉到生成理论的关键概念及线索,寻找到核心 类属及其他类属之间的关联。

2. 使用不断比较的方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
扎根理论依赖于不断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从数据中浮现的每个发现和解释与现有代码和类属进 行比较,几乎贯穿于研究的始终,每个阶段间的比较具有连贯性,直至分析结束⑴。

Glaser 和Strauss 指出 不断比较的方法分为四个层面:比较事件的类属、整合概念类属及其属性、界定理论以及书写理论(⑷。

比较事件的类属层面。

研究者需通过事件间的比较,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细致的编码,尽可能多得产 生概念类属,并将数据归到这些概念类属下面,然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与其同一类属编码的相同和不同的 对照组中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类属的性质(properties )⑴。

整合概念类属及其属性层面。

随着编码的继续,不断比较的对象从事件转向了事件类属的属性。

Corbin 认为研究者是通过事物不同的维度来审查数据、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界定的⑴),事物不同的维度就 是它的属性。

不断比较的方法使得类属的属性开始变得整合,因而各种类属也得以不断整合,这为研究者 发现类属之间的相关关系打下了基础。

界定理论层面。

不断比较的方法在这一层面发挥两项作用:一是厘清理论的边界,二是不断减少类 属。

此时研究者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已经逐渐明晰将要产生的理论的初始轮廓,对类属及其属性的修改 越来越少,开始梳理阐发理论的逻辑顺序;在明确理论边界的基础上,研究者要尽可能地缩减、抽象主要类 属⑴,不断将其构想返回原始数据中去验证,如果发现这些理论可以基本解释大部分(或者所有)的原始数
不断回到资料中检验备忘录
图1
扎根理论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