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古代陶瓷绘画艺术的体验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古代陶瓷绘画艺术的体验和认识
“绘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表现形式几乎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的。
现代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明:远古时期的原始岩画和石器时代的各种造型艺术,如彩陶及其绘画、陶塑和石雕等,均有一定的成就。
伴随着国家文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美”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丰富,表现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从先秦时期的青铜艺术、商周的玉石雕刻、战国的彩漆木雕到寓有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帛画、漆画、陶塑等,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几乎无法统计完全的众多画种。
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绘画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的
越真实,被认为技术越高超。
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则开始转向表现画
家主观自我的方向了。
当画家的一幅绘画作品出现的时候,鉴赏家或许已经说不清作品究竟画的是什么,是
要表现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有表现,当然,作品已经打上
了画家的特殊烙印,人们能说出这幅作品是谁画的――
这就是说,每个画家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
不同的画家风格不同,当然有不同的价值,至少是美学方面的
价值。
我不是画家,只是一个古代陶瓷鉴赏爱好者。
陶瓷不仅是“火与泥”的造型艺术,也是不折不扣的绘画艺术。
陶瓷的绘画艺术是以陶瓷表面为支撑面,赋予色彩、图形或场景来表现的。
十多年前,胡雁溪先生编著的《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一书给笔者很大的艺术启发,胡先生在《前言》中
论述了明代民窑青花瓷画对明清以来中国画的影响,
他说:“就连八大的鱼鸟禽兽造型中眼珠子朝天或奇姿
怪态等最具个人风格的画法也能从明代民窑青花瓷画中找到蓝本”:“甚至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没骨牡丹、早期的山水作品《小雁塔》也能在明代民窑青花瓷画中溯及其源”。
遗憾的是,多年过去了,中国画家或鉴赏家将陶瓷
绘画艺术与传统的纸、帛、绢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还是很不够的。
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一件清末陶瓷画面完整的《百予图》瓷罐不足一千元,而如果是一相同尺幅的绘画水平相当的清末纸、帛、绢绘画则至少要数万元。
这当然与绘画艺术研究忽视了陶瓷领域有关,同时也
说明陶瓷绘画艺术的教育和宣传的不足,(见图一) 目前,仅就笔者所看到的各种资料,在讲到绘画的
种类时,往往很少提及陶瓷绘画。
其实,陶瓷绘画从古到今,已经出现了图案画、写意画、刻划画、白描画、工笔画、粉彩画、珐琅彩画、文人画、刻瓷画、水彩画、水墨画、没骨画以及电脑绘画等。
按作品描绘对象和题材内容的不同,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军事画、肖像画、人体画,无所不各。
早期的马家窑文化陶上的原始绘画技巧虽然幼稚,但先民就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他们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元青花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图纹罐和“鬼谷子下山”图纹罐所表现的绘画艺术感染力丝毫不比其他绘画形式逊色;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王步的青花绘画作品,则几乎成为时代的绝唱。
多年来,在陶瓷绘画艺术的鉴赏方面,鉴赏家较多地是侧重于陶瓷的图案、纹饰、场景、人物、故事、情节等具象艺术表现的研究。
陶瓷绘画作为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与其他绘画品种是相通的。
近年来在欧美、日韩、台湾等地刮起了“涂鸦文化”的旋风。
“涂鸦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实际上这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在中国古代的三彩陶瓷器和建窑、吉州窑以及西坝窑的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建窑、吉州窑和西坝窑瓷器上的所谓银兔毫、蓝兔毫、白兔毫、玳瑁斑、
油滴斑、鹧鸪斑、油滴斑、虎皮斑、蟒皮斑酱红色斑、酱黄色斑、不规则花斑等纹饰,不就是古代陶瓷工匠“涂鸦”工艺的结果吗?
这种“涂鸦工艺”达到的艺术高度可不是今天的画家和陶瓷家所能企及的。
人是自然界中的动物,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自然界
中的,而自然界从来就是多色彩的,人们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
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对此,唐宋时期的陶瓷工匠早已认识,并在其陶瓷制作中体现了出来。
古陶瓷学界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说,以
四川邛窑为代表的“三彩”陶瓷器有瓷胎,也有陶胎,但
大多是瓷胎,用铜、铁、锰、钴等色料在釉上和釉下绘画或点染,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
成品色彩鲜艳,黄、
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
其特点是:多色料的交错和间错施用,烧制成型后,多色料流窜交融,形成独特的斑驳淋漓的彩色釉面,既有原色、也有复色、还有兼色,斑块、点线交错,色彩艳丽晕散,真是多彩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见图二)
在四川三彩瓷器的发展过程中,至晚唐或五代,四川特别是乐山西坝窑的工匠,借鉴邛窑三彩和乳浊釉工艺,创烧出在黑色釉或酱色釉的基础上、带技巧性地施以含某一种或几种金属元素
(如铁、铜、钴、锰、金等)的化合物或混合物质作为着色剂呈色的“天目”瓷器。
这种“天目”瓷器,就是工匠在以“涂鸦”式的施釉基础上,通过窑炉焙烧使之产生窑变从而使器物釉面在烧成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多彩图案或纹饰的“大汤氅”。
(见图三)
自古以来爱瓷者无不喜爱窑变釉瓷器。
所谓窑变釉瓷器是指器物在烧成过程中釉面出现意想不到的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多彩瓷器。
西坝窑瓷器中的“大汤氅”,色彩丰富多变,斑驳陆离,形态万千,美不胜收:或如大海怒涛,或如火树银花,或如瀑布流水,或如孔雀开屏,或如雄狮猛兽,或如云龙翻腾,或如阳光四射,或如宇宙苍穹等等,观止赏之,让人赞叹不已(见图四)。
其中,形如雄狮猛兽野人的纹饰只在西坝窑碗盘上有所发现,是巧夺天工、自然生成还是工匠独创的“涂鸦”技艺,似乎还不能过早做出结论。
(见图五)
这里,仅将笔者从宋代西坝窑瓷器上所剪裁出来的画面奉献给美术工作者,希望在引发对古代陶瓷“涂鸦”与“窑变”艺术兴趣的同时,能唤起对其进行美学研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