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请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个选项,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
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C.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3.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
4.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5.《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6.郑观应指出:“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则拙者要巧,粗者可精。
”这表明郑观应认为,与列强进行“商战”,应该()
A.扩大手工业生产B.推动经济市场化
C.提高工业生产技术D.建立君主立宪制
7.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D.列宁装受青睐
8.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
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清政府的政策
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 D.科技的发展
9.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
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杂志 B.电报电话 C.电影电视 D.火车飞机
10. 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 火车
B. 飞机
C. 骑马
D. 轮船
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
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
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
材料反映出( )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
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
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
12.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
13.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 .解放战争的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4.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其关系是( )
A .主辅关系
B .先工业化后改造
C .同时并举
D .先改造后工业化
1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在于( )
A .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6.“1953-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图”(下)是1959年某部门绘制的,从中可推 断出中国( )
A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B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C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D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17.下列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
18.
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A. 厦门
B. 上海
C.广州
D.汕头
19.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是()
A.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同步发展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0.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
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1.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
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种思潮指的是①英法空想社会主义②德国古典哲学③英法启蒙思想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
是紧密联系的。
”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
B.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
导
C.法国工人对民主制失望
D.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
锐
24.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A.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5.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变、柏林的封锁和希腊的连续不断的内战——使西方列强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御联盟体系。
……不过,很明显,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便不可能得到保护。
这表明西欧()
A.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
C.参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接受马歇尔计划
二、非选择题(26题 16 分,27题 18分,28题 16 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
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广州港对外贸易过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8分)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27.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
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
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摘自《历史学习》材料二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
胁。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8分)(3)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4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
1-——5 B D C D B 6——10 C D A A A
11——15 C C D C C 16——20 C D A B B
21——25 C C D C A
二.材料解析题50%(26题 16 分,27题 18分,28题 16 分,共50分)26 (1)特点:历史悠久,长兴不衰;创新贸易制度、法规;贸易范围逐步扩大;受政策影响大。
(4分)
原因:朝贡贸易弊端;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鸦片走私;封建自然经济结构与对外贸易冲突。
(4分,任意4点)
(2)历史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分)
发展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4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特点:沿海通商口岸。
(2分)
原因:沿海城市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
自然经济最早瓦解(4分)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
(2分)原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外资入侵加剧,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实业救国”的推动。
(10分)
28.(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4分)
(2)积极意义: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6分)
消极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或是写出具体事例)(2分)
(3)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