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上海二十五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提高练习(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固态水银铁海波B.食盐冰糖玻璃
C.冰松香雪花D.萘铜沥青A
解析:A
A.固态水银、铁和海波都是晶体,故符合题意;
B.玻璃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C.松香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纯度极高的碳化硅晶体,该晶体制成的半导体将大大提高电子设备的效率。
下图是该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四点中,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是()
A.a B.b C.c D.d C
解析:C
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并且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到,只有c点附近温度都保持不变,那么c点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选C。
3.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A
解析:A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到低温的冷冻肉会直接凝华形成一些白色的小颗粒附在上面,即我们看到的霜。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
意。
故选A。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
故选B。
5.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D
解析: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热。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是因为干冰先升华吸热使罐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有错误的是()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说明蒸发吸热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B 解析:B
【分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速度与温度、液面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到液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液面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酒精吸热后汽化,说明蒸发吸热,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生活中的很多的现象可以用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收热量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时,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C.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来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C
解析:C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过程;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为液化过程。
A.“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时吸收热量,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时,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的水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来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现用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
B.霍林郭勒市今年夏天最高气温为55℃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2s A
解析:A
【分析】
考查长度、时间、速度、温度、的估测
A.现用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故A符合题意;
B.霍林郭勒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
年平均气温0.9℃,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39.4℃,霍林郭勒市今年夏天最高气温不可能为55℃,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C,水沸点是100︒C,煤油沸点是150︒C,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内盛有以上某种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D
解析:D
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及题意可知,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则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也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气”,打开装有热水的水瓶塞,在瓶口也会出现“白气”,下列关于这两个“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均为空气液化形成的
B.两个“白气”的形成都需要吸热
C.前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前者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
解析:C
AB.“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B错误;
CD.冰箱门的附近的“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热水瓶口出现的“白气”是由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快了水面上方的_______,而开水_______(选填“蒸发会吸热”或“液化会放热”),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选填“蒸发会吸热”或“液化会放热”),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冬天,小明的父亲将车启动行驶在路上,不一会儿汽车挡风玻璃的
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出现一层“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_________(填物态变
化的名称)而成的。
空气流动的速度蒸发会吸热液化会放热内液化
解析:空气流动的速度蒸发会吸热液化会放热内液化
[1][2]“吹气”能加快热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开水蒸发吸热,可使热水的温度降低。
[3]“哈气”时,从嘴中哈出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手就会液化为液态水,液化要放热。
[4][5]冬天时,车内气温比车外高,玻璃上的白雾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而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侧。
12.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2)铅在328℃时呈______态;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制成的;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做测温物质。
液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银
解析:液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银
(1)[1]酒精的熔点为-117℃,故-80℃时酒精呈液态。
(2)[2]铅的熔点为328℃,铅在328℃时可能呈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3][4]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铅的熔点为328℃,酒精沸点为78.5℃、甲苯沸点为111℃,奈的沸点是218℃,都低于铅的熔点,水银沸点为357℃高于铅的熔点,表中几种液体只有水银在328℃还是液态,所以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水银做测温物质。
1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缈的雾
晶莹的露
凝重的霜
轻柔的雪
同样的水分子
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物态可以变化
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试分析文中的有关物理过程:
缥缈的雾凝重的露放热凝华放热
解析:缥缈的雾、凝重的露 放热 凝华 放热
[1][2]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所以雾、露是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热。
[3][4]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
14.夏天,爱吃冰棒的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
在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有______(填序号)。
他发现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的情景应如图______(选填“A ”或“B ”)所示。
②③B
解析:②③ B
[1]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是冰棒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故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是②③。
[2]冰棍冒的“白气”其实不是气体,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极小的小水滴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下降,其情景如图B 所示。
15.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有一支没标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稳定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 ,当玻璃泡放入沸水中,稳定时液柱的长度为50cm ,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每升高1℃,液柱的长度增加_____cm ;当液柱高度稳定在18cm 时,外界温度为_____℃。
420
解析:4 20
[1]当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液柱的长度是10cm ;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是100℃时,液柱的长度是50cm ,两者之间的液柱长度为
l =50cm-10cm=40cm
所以外界温度每升高1℃时,玻璃管内的液柱伸长是
140cm 0.4cm 100
l == [2]当液柱高度稳定在18cm 时,相对于0℃上升了
18cm -10cm=8cm
所以外界温度为
8cm 200.4cm/=℃℃
16.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_____ (填物态
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热;同时看到冰棍冒出“白气”,这是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凝华放液化
解析:凝华放液化
[1][2]“白粉”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该过程放出热量。
[3]“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17.放在衣橱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主要成份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75°C。
打开衣橱发现樟脑丸变小,满衣橱都是樟脑丸的气味。
“樟脑丸变小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A.升华 B.先熔化,再汽化A室温低于樟脑丸熔点未能熔化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解析:A室温低于樟脑丸熔点,未能熔化,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1]“樟脑丸变小了”是因为樟脑丸发生升华,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所以满衣橱都是樟脑丸的气味,故应该选A。
[2]题中已经告知樟脑丸,主要成份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75°C,所以室温下樟脑丸不可能发生熔化,根据题中现象判断其发生升华。
18.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________;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汽化吸收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相同
解析:汽化吸收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相同
(1)[1][2]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沸腾,沸腾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3]液氮吸热汽化,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会出现“烟雾缭绕”的现象;
(3)[4]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纸盒外侧,与(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小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当盐水的温度升到88°C时,每隔1min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497100103103103103
(1)本实验应使用 ______ (水/纸/酒精)温度计;
种类沸点
水银357℃
酒精78℃
(2)1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应记作 ______ ℃;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做出实验中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
(4)从实验中发现盐水沸腾时,需要 ______ 热,但温度 ______ ,盐水的沸点为 ______ ℃;
(5)小明的小组测出盐水沸点后,继续加热,25分钟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有所上升,他们考虑到可能是由于气压上升了,但是观察气压计示数不变,他们推测导致温度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水银91吸保持不变103盐水的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分析】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解析:水银 91 吸保持不变 103 盐水的
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
【分析】
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1)[1]盐水的沸点是103℃,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水银的沸点357℃高于盐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2)[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1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1℃。
(3)[3]根据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4][5][6]由记录的数据可见,盐水的温度升高到103℃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盐水的沸点是103℃,并且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5)[7]25分钟后,盐水中的水蒸发了很多,盐水浓度升高,沸腾时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因此沸点升高可能与盐水的浓度增大有关。
20.小明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时,发现碘锤浸入热水中后,慢慢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这个过程要不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回家后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根据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后______的结果。
吸热升华凝华
解析:吸热升华凝华
[1][2][3]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是固态碘到气态碘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吸热;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成钨蒸气又凝华成固态钨的过程,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三、解答题
21.国家为了“村村通”修了许多水泥路。
刚修好水泥路面,为防止太阳晒,可能会让表面出现裂缝,从物理角度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并说明理由。
(理由至少三点)
解析:见解析
混凝土成型后,由于湿胀干缩、化学减缩、热胀冷缩等原因产生了收缩,受约束的水泥混凝土往往会产生裂缝。
所以应采取措施为:①向刚修好水泥路面洒水,防止水泥路干缩;
②在刚修好水泥路面上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的蒸发;③在刚修好水泥路面上覆盖遮阳物体,降低水泥路面的温度。
22.小明家浴室柜里有一面除雾镜,镜面背后有连接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后,就可以清除附着在镜面上的“白雾”,使镜面保持清晰明亮.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释镜面上“白雾”的形成过程与消除过程.
解析: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23.也许同学们没有看到过冰凌的形成过程,但是通过已学过的八年级物理课,再观察如图所示带有冰凌的两幅图片,也许能较好说明冰凌的形成过程.请你尝试说明冰凌的形成过程.
解析:受室内较高温度和太阳光照的影响,房顶上的雪逐渐熔化成水后向下流动;当这部分水慢慢离开房顶时,由于室外气温较低和风速较大等原因,使本来温度就较低的水又凝固成冰,从而在屋檐下形成上粗下细的冰凌.
【解析】
试题分析:熔化是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
答:受室内较高温度和太阳光照的影响,房顶上的雪逐渐熔化成水后向下流动;当这部分水慢慢离开房顶时,由于室外气温较低和风速较大等原因,使本来温度就较低的水又凝固成冰,从而在屋檐下形成上粗下细的冰凌.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24.如图所示,将盛有水的试管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在1标准气压下,当烧杯里的水沸腾后仍继续加热,试管里的水能到达1000C吗?能沸腾吗?为什么?
解析:能不能因为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试管中的水最后虽然达到沸点但无法吸热,因此无法沸腾
【解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水的沸点不再升高,而小试管中的水是靠从大烧杯中吸热升温,所以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点睛:本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断吸热及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异。
25.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什么?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是什么原因?
解析:(1) 加快沙中水的蒸发 (2) 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对食物可起到保鲜的作用(1) 干燥,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减小了空气的湿度,通风加快了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
(2) 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温度,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26.夏天,有的人喜欢喝凉的饮料,往往会在常温的饮料中加几小块温度低于0℃的冰,请分析说明加冰块使饮料变凉的原因.
解析:见解析所示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在常温的饮料中加几小块温度低于0℃的冰,通过热传递,饮料放热,所以变凉.
当冰块温度低于0℃,所以要吸热升温,则饮料放热降温;
当冰块温度达到0℃时,冰块从饮料吸热热量开始熔化,则饮料仍然放热降温;
冰块全部熔化为水后,若饮料温度仍高于0℃,则水与饮料混合,水吸热升温,饮料放热降温.
故最终饮料的温度得以降低.
【点睛】
注意理解冰块除了升温要吸收热量,在冰块的熔化过程中,由于冰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大量的热,从而会降低饮料的温度.
27.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为什么?
解析:见解析所示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夏天,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冰块吸热首先温度升高达到0℃,然后继续吸热熔化,当全部熔化成0℃的水后,再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致冷效果较好;而冷水加入饮料后,直接吸热升温,吸收的热量较少,致冷效果较差.
28.小明在家里吃晚饭时,看到爸爸拿起一瓶已经在桌上放了两天的啤酒,用起瓶器(俗称瓶起子)打开瓶盖时,听到“砰”的一声,并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股“白气”,还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些啤酒沫。
请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股“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解析:啤酒里的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许多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了“白气”。
【解析】
由于是高压封装的啤酒,即瓶内气体压强远大于瓶外的大气压,当用起瓶器打开瓶盖时,瓶内气体迅速膨胀对外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成空气的机械能,产生气流,使人听到“砰”的一声,同时瓶内气体的温度降低,使瓶内和瓶口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人眼能看见的小水珠,即“白气”出现。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液化及液化现象,解题时需要注意“白气”的成分是人眼能看见的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