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 活着的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 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 了。
整体感知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国事危急需添兵, 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诗人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 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 为著名。
整体感知 这首诗共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课文解读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凶恶、蛮横)的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整体感知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
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 声叹气。
整体感知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释: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
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整体感知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
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 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 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 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整体感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跑,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整体感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 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 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 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 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公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 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 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 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整体感知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整体感知
译文: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
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 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 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 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注释: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 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字词积累 读字音
三重茅(chóng) 林梢 (shāo) 布衾 (qīn) 突兀 (wù)
挂罥(juàn) 长(cháng) 塘坳(ào ) 倚杖(yǐ) 何由彻(chè) 大庇(bì) 见此屋(xiàn)
整体感知
故事梗概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盗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千万间
整体感知
课文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
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 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 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愿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哀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卖炭翁》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 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 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 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 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 (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 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 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 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 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 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这三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 位和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 少陵。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 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 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 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 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 人被尊称为“诗圣”.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 《春 望》“三吏”:《新 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
新课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 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新课讲解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 祈求广厦 )
夜捉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 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 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课文解读
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
吏呼一何怒
“一 何” 加重感情色彩,有力 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 虎的蛮横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 酝酿出了悲痛气氛。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湿屋 ——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俱欢颜
问题探究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 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字词积累 读字音
鬓 bìn
辗 niǎn
骑 jì 将 jiāng
敕 chì 系 jì
辙 zhé 叱 chì
整体感知
课文翻译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 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整体感知
译文:
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 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 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 和嘴里吃的食物。
整体感知
原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 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 中歇。
注释:
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整体感知
译文:
(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 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 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 (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 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整体感知
原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 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妇啼一何苦
课文解读
老妇苦在何处?
• 第一层:(前6句)
• 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 第二层:(中间四句)
• 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 第三层:(最后四句)
• 老妇被逼主动服役
问题解读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问题解读
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 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 景。(藏问于答)
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问题解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
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夜久”
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 作 背 景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 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 呢。
字词积累 读字音
壕 háo
戍 shù 妪 yù
邺 yè 逾 yú 咽 yè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新课讲解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 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新课讲解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 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新课讲解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转”——“沉” 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课文解读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时间: 深夜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老妇、老翁、捕吏 事件开端:吏夜捉人
课文解读
征兵无度,社会黑暗
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
捉人 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 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 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