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页,共39页。
▪ 4.两者关系发展趋势
➢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 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 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 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 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
第十二页,共39页。
▪ 2.农村居民仍是农村社区的主体。
➢ 无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介入有多深多广,农村 居民仍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第十三页,共39页。
▪ 3.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 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 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
➢ 具有质朴的民风 ➢ 宗法伦理 ➢ 封闭性 ➢ 乡土性 ➢ 保守性 ➢ 平均主义 ➢ 经验主义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四、当代中国乡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转 型及认同危机
▪ (一)人民公社 下的农村共同体
➢ 1958年中国农 村建立人民公社 始末 :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 1.总体特点
➢ (1)生产队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核算单位,也 具有基层社区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 (三)改革后农村社区转型特点
➢ 1. 农村社区结构系统逐渐趋于开放化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终生不离故土 半开放状态:商品经济、离土不离乡 开放状态:市场经济、离土又离乡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 2. 农村社区的对外流动性日益增强
➢ 传统农村社区主要以农园九页,共39页。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
从地理空间来看,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地域通 常以村落为中心,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所辐 射到的地理空间范围。
从社会关系来看,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 社会联系纽带的。
第二十页,共39页。
▪ 从社区文化来看,村落文化的形成是农民几 千年生活方式及经验的历史累积:
两者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思考滕尼斯后学界共识1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 (1)社会组织及社会关系 ➢ 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一度还变成半军事化的 组织,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①缺乏经济独立性、社会独立性。 ②不能自由迁徙和流动。 ③阶级和阶层则主要是一种政治划分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 (2)政治上:人民公社及其生产队组织是一种“政经不分”、 “政社不分”的组织。
➢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 务工经商。
第二十九页,共39页。
▪ 3.农村社区劳动人口群体逐渐多元化
➢ 农村人口具有了兼业性的特点,农村社区的异 质性将愈来愈突出。
第三十页,共39页。
▪ 4. 农村社区组织乏力
➢ (1)农村本身不多的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开发 和利用
➢ (2)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缺 乏合适的组织依托
➢ ①党和国家得以借助严密的组织体系将权力延伸到农 村基层,并可能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度的干预。
➢ ②人民公社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及行政隶属关系建立 起来的,公社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尤其是经济的联 系。——“蜂窝结构”( Honey-comb)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思考
▪ 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化过程中,农 村社区改变了什么?
➢ ①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载体,经营和维护集体财产
➢ ②通过“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 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 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 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 2.农村经济的“合作化”
➢ 如果说集体化是建立在产权的集中化或集体化及归并 以及集中经营的基础上的话,“合作”则是强调在尊 重农民个人的产权基础上的自愿联合。
安全
第十页,共39页。
▪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 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 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 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第十一页,共39页。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 1.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共同 体。
➢ 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 农民参与各种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 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 (二)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
➢ 1.从主要是家族血缘或地缘认同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转变为以集体产权或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和经济共同体
➢ 2.从一种自然或自发形成的社区共同体转变为由国家权力深 度干预和控制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
➢ 从根本上说,集体意识和社区认同不过是集体所有的产物, 是基于对于集体经济的依赖以及对权力的服从而已,并不 是独立和自由选择的结果。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六、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重建
▪ (一)第一种思路
➢ “政治建设”之路,即试图通过对基层社区组织与管理 的改造,以重建乡村社区和社会的有序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二页,共39页。
➢ 1.回归型,遇到难点,留恋过去的管理办法和手段, 主张强化基层干部权威,强化威慑手段,施行强硬手 段管、治。
第八页,共39页。
▪ (三)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趋向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共同体的安全或确定性而选 择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共同体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那些享受自由的人们仍怀念过去的共同体,甚至尝 试重建共同体的生活。但是,这种共同体一旦解体, 将无法重建。
第九页,共39页。
▪ 安全与自由的张力
自 由
➢ 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第十五页,共39页。
▪ 5. 农村社区承载了多重功能,是国家政 权体系向乡村的合理延伸。
➢ 经济功能: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 政治功能: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维护村民合
法权益,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 文化功能:发展社区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维护社区的稳定。
第五页,共39页。
思考
▪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是什么主导了城乡关系的演变? ▪ 城乡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第六页,共39页。
▪ (二) F ·滕尼斯后学界共识
➢ 1.社区要素: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 交往、认同意识
➢ 2.社区或共同体也存在于现代城市和现代社会 之中
➢ 3.随着社会发展及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理 性的成长,人们的传统忠诚与归属感日益消退, 传统封闭的社区或共同体也陷入分化和解体之 中
No 社会的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
要求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他人及共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 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共同体的安全或确定性而选择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共同体 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Image
第三十九页,共39页。
第一页,共39页。
一、社区或共同体的内涵
▪ (一)F ·滕尼斯(1855-1936)
➢ 1.社区或共同体: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联 合体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之间则是基于共同的历史、 传统、信仰、风俗及信任而形成的一种亲密无间、 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的人际关系。
代表:传统的农村村庄
第二页,共39页。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思考题
▪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如何理解当前农村 社区出现的危机?如何重建农村社区?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谢谢!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内容总结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
➢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 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 往往把家庭视作接受任务的单位。
第十四页,共39页。
▪ 4. 血亲、姻亲、邻里关系仍是农村社区 的联系纽带。
➢ 虽然政治组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介入,但 血亲、姻亲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关系,仍是农 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
▪ 2.社会:通过选择意志而形成并根本上被其 决定的联合体
➢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的关系基于个人的独立 性以及个人理性及契约和法律
➢ 代表:新兴的商业化城市
第三页,共39页。
▪ 3.共同体与社会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社区或共同体:一种个人缺乏独立性和理性选 择而靠传统形成的封闭的群体
➢ 社会:具有独立性和理性选择的个人依靠契约 而形成的开放的群体。
➢ 社会功能:发展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 生态功能:保护生态
第十六页,共39页。
三、村落
(一)村落的内涵及类型
➢ 村落是一种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社会,居民生 产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通常是以血缘、地缘 为纽带联接而成的社会地域。
第十七页,共39页。
中国农村村落类型、分布及特点
第十八页,共39页。
第七页,共39页。
▪ (三)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存在基础
提供了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安全和保障,或“确定 性”,让人们得以相互依赖,由此共同体获得了人 们的信任与认同。
➢ 共同体成员代价
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要求 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他人及共 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任。
➢ 2.发展型,本着适应、发展、前进的思路,研究新形势 下出现的新问题,主张用民主管理的办法,走民主之路。
第三十三页,共39页。
▪ (二)第二种思路
➢ “经济建设”之路,即通过发展农村社区集体和合作 经济以实现社区的联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人们的 归属感。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 1.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地在原生产大 队、小队或者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二)村落的自然生态
➢ 传统社会中,农民在村落 及周边范围内自给自足, 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地 域。农民只是根据所处村 落的自然环境适应之,通 过简单的农业生产达成人 与自然的交流、交换。
➢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村落 与自然生态协调关系逐渐遭 到破坏,关系不断恶化。
实拍湖南农村山体破坏 老农跪求保护家园
➢ (2)农村基层社区首先是一种生产共同体或经济共同 体,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集体生产和经营。
➢ (3)生产队及农村社区是以集体产权为边界,具有强烈的封 闭性和排他性。
➢ (4)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分配和消费都受国家计划的严 格控制,农民及社队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 2.人民公社及集体的单向性和封闭性
▪ 4.两者关系发展趋势
➢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 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 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 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 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
第十二页,共39页。
▪ 2.农村居民仍是农村社区的主体。
➢ 无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介入有多深多广,农村 居民仍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第十三页,共39页。
▪ 3.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 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 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
➢ 具有质朴的民风 ➢ 宗法伦理 ➢ 封闭性 ➢ 乡土性 ➢ 保守性 ➢ 平均主义 ➢ 经验主义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四、当代中国乡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转 型及认同危机
▪ (一)人民公社 下的农村共同体
➢ 1958年中国农 村建立人民公社 始末 :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 1.总体特点
➢ (1)生产队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核算单位,也 具有基层社区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 (三)改革后农村社区转型特点
➢ 1. 农村社区结构系统逐渐趋于开放化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终生不离故土 半开放状态:商品经济、离土不离乡 开放状态:市场经济、离土又离乡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 2. 农村社区的对外流动性日益增强
➢ 传统农村社区主要以农园九页,共39页。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
从地理空间来看,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地域通 常以村落为中心,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所辐 射到的地理空间范围。
从社会关系来看,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 社会联系纽带的。
第二十页,共39页。
▪ 从社区文化来看,村落文化的形成是农民几 千年生活方式及经验的历史累积:
两者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思考滕尼斯后学界共识1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 (1)社会组织及社会关系 ➢ 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一度还变成半军事化的 组织,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①缺乏经济独立性、社会独立性。 ②不能自由迁徙和流动。 ③阶级和阶层则主要是一种政治划分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 (2)政治上:人民公社及其生产队组织是一种“政经不分”、 “政社不分”的组织。
➢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 务工经商。
第二十九页,共39页。
▪ 3.农村社区劳动人口群体逐渐多元化
➢ 农村人口具有了兼业性的特点,农村社区的异 质性将愈来愈突出。
第三十页,共39页。
▪ 4. 农村社区组织乏力
➢ (1)农村本身不多的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开发 和利用
➢ (2)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缺 乏合适的组织依托
➢ ①党和国家得以借助严密的组织体系将权力延伸到农 村基层,并可能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度的干预。
➢ ②人民公社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及行政隶属关系建立 起来的,公社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尤其是经济的联 系。——“蜂窝结构”( Honey-comb)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思考
▪ 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化过程中,农 村社区改变了什么?
➢ ①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载体,经营和维护集体财产
➢ ②通过“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 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 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 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 2.农村经济的“合作化”
➢ 如果说集体化是建立在产权的集中化或集体化及归并 以及集中经营的基础上的话,“合作”则是强调在尊 重农民个人的产权基础上的自愿联合。
安全
第十页,共39页。
▪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 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 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 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第十一页,共39页。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 1.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共同 体。
➢ 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 农民参与各种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 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 (二)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
➢ 1.从主要是家族血缘或地缘认同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转变为以集体产权或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和经济共同体
➢ 2.从一种自然或自发形成的社区共同体转变为由国家权力深 度干预和控制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
➢ 从根本上说,集体意识和社区认同不过是集体所有的产物, 是基于对于集体经济的依赖以及对权力的服从而已,并不 是独立和自由选择的结果。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六、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重建
▪ (一)第一种思路
➢ “政治建设”之路,即试图通过对基层社区组织与管理 的改造,以重建乡村社区和社会的有序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二页,共39页。
➢ 1.回归型,遇到难点,留恋过去的管理办法和手段, 主张强化基层干部权威,强化威慑手段,施行强硬手 段管、治。
第八页,共39页。
▪ (三)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趋向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共同体的安全或确定性而选 择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共同体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那些享受自由的人们仍怀念过去的共同体,甚至尝 试重建共同体的生活。但是,这种共同体一旦解体, 将无法重建。
第九页,共39页。
▪ 安全与自由的张力
自 由
➢ 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第十五页,共39页。
▪ 5. 农村社区承载了多重功能,是国家政 权体系向乡村的合理延伸。
➢ 经济功能: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 政治功能: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维护村民合
法权益,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 文化功能:发展社区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维护社区的稳定。
第五页,共39页。
思考
▪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是什么主导了城乡关系的演变? ▪ 城乡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第六页,共39页。
▪ (二) F ·滕尼斯后学界共识
➢ 1.社区要素: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 交往、认同意识
➢ 2.社区或共同体也存在于现代城市和现代社会 之中
➢ 3.随着社会发展及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理 性的成长,人们的传统忠诚与归属感日益消退, 传统封闭的社区或共同体也陷入分化和解体之 中
No 社会的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
要求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他人及共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 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共同体的安全或确定性而选择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共同体 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Image
第三十九页,共39页。
第一页,共39页。
一、社区或共同体的内涵
▪ (一)F ·滕尼斯(1855-1936)
➢ 1.社区或共同体: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联 合体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之间则是基于共同的历史、 传统、信仰、风俗及信任而形成的一种亲密无间、 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的人际关系。
代表:传统的农村村庄
第二页,共39页。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思考题
▪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如何理解当前农村 社区出现的危机?如何重建农村社区?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谢谢!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内容总结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
➢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 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 往往把家庭视作接受任务的单位。
第十四页,共39页。
▪ 4. 血亲、姻亲、邻里关系仍是农村社区 的联系纽带。
➢ 虽然政治组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介入,但 血亲、姻亲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关系,仍是农 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
▪ 2.社会:通过选择意志而形成并根本上被其 决定的联合体
➢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的关系基于个人的独立 性以及个人理性及契约和法律
➢ 代表:新兴的商业化城市
第三页,共39页。
▪ 3.共同体与社会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社区或共同体:一种个人缺乏独立性和理性选 择而靠传统形成的封闭的群体
➢ 社会:具有独立性和理性选择的个人依靠契约 而形成的开放的群体。
➢ 社会功能:发展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 生态功能:保护生态
第十六页,共39页。
三、村落
(一)村落的内涵及类型
➢ 村落是一种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社会,居民生 产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通常是以血缘、地缘 为纽带联接而成的社会地域。
第十七页,共39页。
中国农村村落类型、分布及特点
第十八页,共39页。
第七页,共39页。
▪ (三)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存在基础
提供了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安全和保障,或“确定 性”,让人们得以相互依赖,由此共同体获得了人 们的信任与认同。
➢ 共同体成员代价
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要求 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他人及共 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任。
➢ 2.发展型,本着适应、发展、前进的思路,研究新形势 下出现的新问题,主张用民主管理的办法,走民主之路。
第三十三页,共39页。
▪ (二)第二种思路
➢ “经济建设”之路,即通过发展农村社区集体和合作 经济以实现社区的联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人们的 归属感。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 1.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地在原生产大 队、小队或者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二)村落的自然生态
➢ 传统社会中,农民在村落 及周边范围内自给自足, 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地 域。农民只是根据所处村 落的自然环境适应之,通 过简单的农业生产达成人 与自然的交流、交换。
➢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村落 与自然生态协调关系逐渐遭 到破坏,关系不断恶化。
实拍湖南农村山体破坏 老农跪求保护家园
➢ (2)农村基层社区首先是一种生产共同体或经济共同 体,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集体生产和经营。
➢ (3)生产队及农村社区是以集体产权为边界,具有强烈的封 闭性和排他性。
➢ (4)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分配和消费都受国家计划的严 格控制,农民及社队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 2.人民公社及集体的单向性和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