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专题1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宏观览要
内容主旨
商周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
政治制度体系,王权与族权、神权紧密结
合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
基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
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演化趋势是君权和中央
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与地方
权力不断削弱
秦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唐宋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明代废除了丞相制
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
(1)
(2)主要封国:鲁、齐、燕、宋、晋等。
(3)
(4)
4.特点
(1)前期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
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借助分封制的开拓疆土,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雏形的出现,推
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周文化的传播。
(2)后期造成了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
6.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三 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2.目的⎩
⎨⎧
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3
4.内容
与政治关系(君臣)结合。
(用族权来维系王权,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按血缘关系亲疏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地位,家国同构、亲贵合一。
)
6.影响
(1)对当时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为分封制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2)对后世
①积极: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形成,维护祖国统一。
孝顺长辈、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思想或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四礼乐制度
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
“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秦汉政治制度
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秦朝统一
1.背景
(1)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战乱频繁。
(2)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
权的秦王朝。
(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
(4)平定西南:管辖西南夷,开辟
,任命官吏。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架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国家最高权力制度——皇帝制度
(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
“皇
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4)实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
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
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
(2)内容
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
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
(4)意义
①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②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文化、交通措施
1.文化措施
(1)车同轨:所有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
(2)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
(3)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文化心理,焚书坑儒。
2.交通措施:修驰道、直道。
四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
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行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等,解决“王
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州原为监察区)。
3.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4.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察举制形成定制,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名词解释] 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主要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知识拓展]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易错] 嫡长子≠长子
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非正妻所生的儿子不一定比嫡长子年纪小。
[知识拓展] “家国同构”的含义及评价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评价:①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②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巧法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
[思维点拨] 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
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看,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
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
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
[思维点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
(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
[思维探究]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欲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
根源
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西周分封形势图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教你读史] 1.史料一:①从图片中诸侯的身份总结出分封对象多元化的特点;
②根据图中诸侯国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姓诸侯王占据战略要地。
2.史料二从历史评论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
史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存在很大弊端。
3.史料三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宗法制在周代后期逐渐消失,但是宗法观念及宗法结构却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为主;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诸侯占据战略要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3)井田制逐渐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周宗法制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4.综合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
密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
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
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
定国家大事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
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
族统治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
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
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有很
大独立性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分封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
传,特别是宗法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
整个封建社会
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彩浓厚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
亲也。
”
主题2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教你读史] 1.史料一为后人的史学评论。
解读时注意理解“封建制”“官僚制国家”,史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制度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
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史料。
史料信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了皇帝制度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权专制的基本特点。
3.从史料三的图中可看出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行政运行中,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4.史料四为后世史学评论。
史料信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说明西周实行分权的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2.结合史料二、三、四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
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
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
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项。
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
命题角度1分封制的影响
(2020·河北衡水摸底)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B项正确。
A项是秦朝的制度,排除;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命题角度2宗法制的作用
(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顾炎武说:“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欲而给
人之求,为周且豫矣。
”在此他指出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
A.实现贫富均衡B.促进宗族互助
C.稳定社会秩序D.增加社会财富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的实行能够“收族”,而“收族”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使宗族成员皆有所养,而不至于贫富不均滋生矛盾,造成统治秩序不稳,可见顾炎武认为宗法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
实现贫富均衡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A项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宗族互助是表象和手段,而非主要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宗族互助维系社会稳定,互助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排除D项。
命题角度3汉初的王国问题
(2019·河南洛阳一统)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
……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
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存恤楚众”可知,汉初通过分封诸侯王稳定局势,王国的存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
封国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问题而非社会风俗,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存在的合理性而非其弊端,排除D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
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
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项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 D
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分封周的贵族属于“使同姓……移殖焉”,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A项属于第一类分封;B、C两项属于第二类分封。
3.(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
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
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