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防疫支部)
一、调研方式:科室撰写相关业务工作情况,支部汇总。
二、调研科室:急传科、慢传科、艾性科。
三、调研情况:
(一)工作现状:我中心防病相关科室,能在中心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急性传染病防制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程度较高,各项方案相对完善;结核病、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防制体系有待完善。
归纳一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满足日常工作,深入性探索不够。
防病工作要真正体现预防的思想,须能做到主动发现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通过认真分析、总结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措施。
如,当前传染病防制工作主要以满足日常管理以及卫生应急的需要为主,随着目前我市传染病防制能力的不断提升,今后传染病防控的工作将逐步转向以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为重点。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是发现病例和治疗病例,需要进一步深入性地研究和探索,如何消除扩大检测(发现病例)、病例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影响因素。
2、防治结合的模式有待完善。
预防和治疗是一个有机体,医防合作好,利于防治工作开展。
但在这一点上,仍需大力改进。
传染病的监测、报告,结核病耐多药监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工作措施落实中,存有明显不足。
如结防、艾防工作质量考评中,受相关定点医院的影响作用较大,而艾滋病防治还需进一步发挥其他部门、组织的积极作用。
3、基层防治队伍、人员能力建设待加强。
基层人员数量、能力待提高是一个长期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全市疾病防治工作多由区县疾控直接负责,但区县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负责多项防病工作,随着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员不足问题明显,一些区县仅能疲于应付。
如,当前急性传染病防制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程度较高,各项方案相对完善,日常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反而造成各区县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部分区县相关工作人员已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其他一些重点传染病防制和各种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当中。
(二)改进措施:
防病工作中要遵循科学防治、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前的防治现状,围绕长期规划目标和短期计划目标,积极落实各项措施。
1、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督导的效果。
首先,是要强化培训和督导,要改变培训程式化或流于形式的情况,培训要有重点和针对性,改进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在督导时要突出指导的职能,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并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好做法以现场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际操作的直观体验辅助于一般培训。
其次,是开展全市范围的区县间互查,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新标准进行细化来进行,增加区县疾控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再次,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以往忽略的一些系统外管理的医疗机构的督导,做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单位全覆盖,清除指导“死角”。
最后,通过规范各项防治措施的原始记录、资料收集,抓工作数据质量,切实有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强化按月、季度进行考评,并将日常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评成绩。
2、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工作效能。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和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通过制订规范化实施或操作方案,建立合适的工作模式,强化考评,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充分发挥疾控、医疗机构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好防病工作。
3、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和开展探索性研究。
要定期加强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要充分利用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发现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点,修正工作计划、改进工作措施,提高工作效果。
如急性传染病防制预警预测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要深入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日常工作为基础,开展探索性研究,既促进工作开展又能提高防治能力,如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开展社区小组快检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