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中考34题分析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北京中考34题分析及思考
张文兆 2013.4.12
原题:小鹏利用换轮组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情根据表中的数据归纳出拉力F 与重力G 的关系:F= G/N 2 3 4 5 6 7 8 F/N
0.9
1.3
1.7
2.1
2.5
2.9
3.3
分析:若按纯数学的分析方法,由表格可以看出,重力G 每增加1N ,拉力F 增加0.4N ,所以拉力和重力的变化量组成一次函数的斜率4.0F
k =∆∆=G
,设其解析式为y=kx+b,代入两组数据,有:
解出 b = 0.1 , k = 0.4 所以:F=0.4G+0.1N
以上解法也是《试题精选》编者所给的参考答案。
从物理的角度分析:设动滑轮组由n 段绳子负担,物重为G ,动滑轮重G 0,则有: F=
()01
G G n
+,同样代入两组数据,有:
解之得:n= 2.5段, G 0=0.7N ,代入F=
()01
G G n
+也可得出F=0.4G+0.1N 。
但,滑轮组的绳子怎么可能是2.5段呢?
若n=2.5≈3段,则: 将n=3代入0.9=
()021
G n
+,可得出G 0=0.7N ,
代入1.3=
()031
G n
+可得出G 0=0.7N ,可得出G 0=0.9N ,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问题出在哪呢? 其实,以上的F=
()01
G G n
+中已经忽略了摩擦,而本题并未指出忽略摩擦。
所以本题的n 不能进为3。
那么,是否所给的数据太过理想呢?笔者也做了小鹏的实验,所得的数据如下,与小鹏的数据基本符合,说明题目数据是来源于实验,没有问题的。
思考:1、本题只能用数学的一次函数进行解答,用F=
()0G G n
+是讲不通的,一是这里不能忽略摩擦,二是绳子段数出现小数,且不可进为整数,这不符合物理解题的要求。
2、本题纯粹考察的是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与初中物理关系不大,
作为物理题意义不大,作为数学题倒是挺好。
3、物理数据必须来源于实验,符合实际要求。
4、那么,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是否拉力总是与物重成正比呢?
由ɳ=
nF
G
Fnh G =h 得: F=
G n n G ηη1= 可以看出只有
η
n 1
为定值时,F 与G 才能成正比,对于同一滑轮组,n 当然是定值,但提升的物重G 变化时,机械效率ɳ一定是变化的,所以本题的成正比也只是一个特例。
由:F 1=
11
n 1G η F 2=
22
1G n η
)1-G 1(1G n 1-G 122
112211G n n F ηηηη==
∆
显然,只有η1=η2时,才有:
G n G G n G n F ∆=-=
=∆η
ηηη1
)(1)1-G 1(1212211 才有:
k G
=∆∆F
,其中ηn 1=k 而η1=η2肯定只是特例。
以下是另外两组实验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1) 用学校实验室两个小滑轮组成滑轮组(3段绳子)
4.028.0F 11==∆∆G ,4.04
6.1F 22==∆∆G ,38.063.2F 33==∆∆G ,4.082
.3F 55==∆∆G 基本成比例;
(2) 用学校实验室一个小滑轮和一个自制木轮组成换轮组(3段绳子)
43.02.19
.0F 11==∆∆G ,
49.04.12
F 22==∆∆
G ,48.06.1
9
.2F 33==∆∆G ,
48.08.14F 44==∆∆G ,495.010.1
5
F 55==∆∆
G 很难成比例。
可见,与所用滑轮的特点和测量的误差等有很大关系。
即,拉力的变化量与重力的变化量不一定能组成一次函数的斜率。
由于实验条件和对滑轮组研究的欠缺,错误肯定难免,敬请老师们指正。
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共同讨论,就更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