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地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地图
——军师胡
定位,主要阐述如何把你的与众不同定义到顾客的心智中。

为了进入心智,信息需要简单;为了让心智接收,信息需要基于常识。

在简单和常识的基础上,成为某个“第一”,是被心智储存的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心智又是如何储存这些信息的呢?心智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我们常常用“格子”、“梯子”等比喻来说明品牌在心智中的储存位置。

对于需要定位的品牌,我们能否量化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好比超市的储物柜一样,一一对应起来呢?
我现在正在用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字。

这个品类及其周边品类和品牌在我心智中的储存情况如下:
个人电脑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戴尔、HP、苹果)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式、笔记本、平板电脑三个品类,其向上的母品类同为个人电脑,三个品类之间是平行关系,但在心智、市场和时间上,是从左到右先后出现的。

而且三个品类的间距(箭头长度),台式到笔记本要大于笔记本到平板。

这表示,台式和笔记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要大于笔记本与平板之间的差异性。

每个品类,都是一个储物柜,不过里面只能放下有限的几个品牌(括号里面),而且每个品牌之间,也有差异。

要给品牌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第一个问题是:我的竞争对手是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步可以画出上面的心智地图来进行分析。

当心智地图清晰之后,第二步则是,我应该把我的品牌归入哪一类?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我的对手到底是谁。

这种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向。

第一,归入已有品类,但区别于该品类其他品牌;第二,开创新品类,区别于之前的品类。

比如和其正凉茶,它选择了归入凉茶品类,而老翁凉草茶,选择了叫一个凉草茶的品类名试图开创新品类。

至于是否选对了,这里先不谈。

选择归入原品类与同品类其他品牌竞争,在《与众不同》当中有很多的阐述。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说说在心智当中开创新品类。

如果我要区别于其他品类,那么我在“心智地图”上的精确位置,方向和距离,如何标出来?我们将讨论上下左右4个方向,以及近远2种距离。

1、向右。

向右常常是创造一种新品类,相比对手品类的进入时间要晚,但处于同一水平线(非子母品类)。

例:七喜。

七喜曾经开创过“非可乐”品类。

这种划分,把两乐放在了一个品类,而“非可乐”的饮料放了其对手品类的右边。

但是,由于它是通过对立开创的新品类,两个品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顾客如果想到“非可乐”,自然就已经冒出“可乐”这个品类概念了,因此这种情况我们说它俩之间的品类间距近。

例:王老吉。

王老吉开创了罐装凉茶品类。

其对手品类是汽水。

但是这种对手的性质,与上面七喜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顾客并不会想到凉茶自然就想到汽水,甚至汽水都不一定把凉茶当成对手。

这种情况我们说它俩之间的品类间距远。

这就好比发动了侧翼战,但是离对手的主力部队很远,对手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威胁。

向右开创新品类,不代表选择的竞争对手就是之前的原品类。

例:七喜。

七喜的“非可乐”品类,当它提出这个品类概念时,自动把两乐归为一个品类,“非可乐”的其他汽水归为另一个品类。

由于当时七喜并不强,它不是打进攻战,而是打侧翼战,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向“两乐”开战,而是让自己成为“两乐”之外的第一选择。

因此它实际的竞争对手是“非可乐”品类内部。

但当它已经占据“非可乐”的领导地位,条件成熟时,它就可以选择打进攻战了。

例:五谷道场。

五谷道场提出的“非油炸”品类,与“非可乐”有本质区别。

区别在于,它把所有现有方便面,全部归入“油炸”品类,而“非油炸”品类只有自己一家。

并且这种品类的提法,无疑是挑起进攻战。

因此,将遭到其他对手的强烈反扑,而自己这方没有援军。

2、向左。

向左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同过渡的品类。

例:笔者曾在一线城市看到中小学家教这个行业,从大学生家教这个品类1,已发展到了教师一对一辅导这个品类2。

于是,笔者在二线城市操作时,推出了一个介于1和2之间的品类“准教师”,目的是过渡到品类2。

向左的第二种情况,融合。

举例分析:啤儿茶爽、牵手果蔬汁、银鹭花生牛奶、平板笔记本二合一。

啤儿茶爽是啤酒加茶的融合产品。

啤酒与茶的品类间距远。

该融合不成功。

果蔬汁是果汁加蔬菜汁的融合。

但蔬菜汁这个概念,目前心智中并没有这个品类。

该融合不成功。

花生牛奶不是融合产品。

该品类顾客一定会与之同牛奶类比,而绝不会去与花生类比。

平板笔记本二合一是融合产品。

但它与汽车加飞机不同。

两者品类间距近。

它继承了两个品类的属性,而且提供了便利性。

不过,当目前平板电脑还很热销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该融合品类暂时不会很走俏。

等到各大公司集中来推该品类时,在顾客这的阻力,要远远小于汽车加飞机这种融合。

3、向上。

向上不是融合,因为它使用的是顾客已有的认知。

如销售改为营销,国美电器去掉电器二字。

向上,一般跟商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迁有关,而且往往是大佬们的游戏。

至于是否该向上,以及向上的时机,比较复杂,这里不探讨。

但原品类间距,同样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

4、向下。

向下是游击队们最喜欢的一个方向了。

如战略定位咨询,细分成专注于食品行业的、电商的、女性市场的、小企业的、珠三角地区的。

而这些划分,都是显而易见的。

向上与向下的品类位移,应当以当前心智主流为基准线,上下移动一层不超过两层,这样心智较好接受。

向下的细分品类,往往是被上层品类所包含的关系。

如战略定位咨询,本身包含了电商行业的战略定位咨询。

这里面需要注意品类与品牌的关系。

例:XX毛肚火锅与XX鹅肠火锅。

这两者是火锅品类下的两个细分品类,并且两者并无明显的优劣与排斥关系。

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那么就得向上一层,放在同属火锅品类里面,看谁的品牌优势更大。

我们再来探讨3条新创品类法则,进一步阐述。

1、名字法则。

在心智中,同样的品类名,会被认为是属于一个品类,不同的品类名,会有机会被认为是新品类。

例,王老吉凉茶,加多宝凉茶,和其正凉茶,因为品类名都叫凉茶,在心智中被
认为属同一品类。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它们同属可乐品类,只是彼此占据的位置不同。

例:老翁凉草茶,品类名:凉草茶。

由于品类名不同于凉茶,心智在第一时间会认为凉草茶属于不同品类。

那么参照前文所述,它属于向右、品类间距近。

接下来心智必然比较其区别到底在哪里,凉草茶有何比凉茶更优的地方?遗憾的是,商家并未做出任何回答。

这样,心智自己的答案是:哦,就是一样的,搞个噱头而已。

这样,在心智中开创新品类宣告失败。

那么,开创新品类,失败与成功,商家有何好处?如果开创新品类成功,此时凉草茶在心智格子中已经被储存,其层级与凉茶层级并列。

心智在做出选择时,会问是选择凉茶还是选择凉草茶;而如果不成功的话,心智直接选择凉茶,但老翁却在凉茶的心智梯子上排不上号。

对于老翁来说,这是天壤之别。

2、数量法则。

要被心智界定为“类”,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之一:1、我方同类数量为2以上;2;对方同类数量为2以上。

例如:可口和百事,心智中认为它们是为一个品类。

品类名可乐,相同,而且两者数量都为1,属同“类”。

但七喜的“非可乐”定位,却把可口和百事归为可乐“类”,数量为2,而“非可乐”数量不少,但第一受益者是七喜。

再谈之前的老翁凉草茶。

有不同品类名,对方凉茶品类数量为2以上,本方凉草茶品类数量为1,但由于未能解释其区别,心智不认为属于不同品类。

此时设想,如果有另外几个牌子加入竞争,XX凉草茶,心智则会有新的认识。

这几个都叫凉草茶,说明其可能真的有区别。

如果再配合传播到底凉茶与凉草茶有何区别,则新品类可算成立。

3、立场法则。

要么强调新品类,要么强调老品类里品牌的不同。

不能既创新品类,又去沾老品类的光。

如果这边又想站一站,那边又想靠一靠,心智将不知把它归为哪一类,在心智中引起混乱。

如强调自己是第三,与前两名属于同一阵营,又强调自己与前两个不同想开创新品类,那么就会造成认知混乱。

开创新品类,不是个容易的活。

最好选择那种市场中有,心智中无的品类。

如果企业实力够强,可以选择与原品类近距离侧翼战,但你得事先准备好抵抗原品类的群殴,以及后来者的紧逼。

如果实力不够,最好选择远距离侧翼战。

如果实力很弱,那还是打游击吧。

再论老翁凉草茶
前面已经阐述老翁凉草茶试图在凉茶品类右侧近距离开创新品类,但阐述自身不清晰,并且没有其他竞争队友的加入,目前为止开创新品类不成功。

如果老翁选择向下开创新品类,也许情况是否会稍微好一点。

老翁实际上是加了薄荷味的凉茶,口感其实个人感觉比一般凉茶更好,而且薄荷味与凉的认知是一致的。

那么,把老翁凉草茶,改为老翁(品牌)XX(如薄荷)凉茶(母品类),既可以继承凉茶的认知,同时宣传XX的独特性,情况应该会比现在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