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大顶铁矿成矿地质特征探析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广东大顶铁矿成矿地质特征探析
[摘要]广东大顶铁矿是广东省比较著名的大型铁矿床之一。
目前对于大顶铁矿的研究一般集中在铁矿床成因问题上,本文将以大顶铁矿为研究对象,对大顶铁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深层探析。
[关键字]铁矿床地质特征大顶铁矿矽卡岩
1 大顶铁矿概述
广东连平大顶铁矿位于华南褶皱系东南部的闽南、粤东铁矿带内。
大顶铁矿是广东省境内一座大型铁矿,属于含锌、锡的磁铁矿床。
大顶铁矿经勘测发现储量巨大,且质量较高,相对其它矿藏埋藏较浅,为露天开采提供了可能。
但是大顶山矿区地形复杂,处于深山包围之中,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地势为北东高立,西南低洼,中部为地势较缓的开阔地带。
大顶山矿区出露地层为上相互连续沉淀的各种岩石铁质层,这些岩石包括中-细粒碎屑岩和粘土岩夹透镜状碳酸盐,以及火山岩和鲕粒铁质层,煤层,其总厚度高达1600米。
按照形成年份可分成三段:大顶段,蕉园段,大往段。
海进期的沉淀物形成了大顶段,其底部为石英岩,中部为中温角岩,最上部为锡钨多金属及本区铁矿体的主要含矿层,主要岩性为石英粉砂质泥板岩。
蕉园段属于海进序列的一套产物,浅灰色条带状硅质泥岩,黄色的铁矿和普遍角岩填充了蕉园段底部,因为复杂情况造就的矽卡岩在底部散落分布;蕉园段中部为灰黑色粉沙泥岩,煤层穿插其中;最上部填满凝灰质泥岩。
海退前的沉淀物形成了大往段,其底部成为主要是粗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页岩。
2 矿区构造特征
大顶矿区地质略图如图1所示:
矿区构造以褶皱为主,由于主要受石背穹窿构造控制,所以使褶皱呈现出了东西向延伸,延伸部分主要有:蕉园沟背斜、泥竹塘-仙人食乳背斜。
蕉园沟背斜是矿区较大的次一级褶皱构造。
主轴方向指向北东转北东东,西东倾没。
轴部出露大顶段二层(T3dd2)灰白色石英砂岩,背斜两翼对成,出露岩层为大顶段三层(T3dd3),岩层倾角15°到25°。
泥竹塘-仙人食乳背斜是大顶山矿区主要控制构造,主轴心向北西西(泥竹塘),转北东东(矿山头),由于背岩实体浸入对该段进行挤压,从而形成了陡峭
狭窄的小向斜,使得泥竹塘段南部陡峭,北部平缓,矿山头端北部陡峭南部平缓。
在蕉园沟背斜和泥竹塘-仙人食乳背斜之间偶尔还会有更次一级的小型背斜构造,是由火山岩入侵引起的同步褶皱,这些背斜一般规模较小,不太明显,倾角也比较小,最高不超过15°。
大顶山矿区出现的断层均不再进行发育,矿区仅有两条成矿后的断层F1,F2。
其中第一条断层F1位于大顶山矿区东南采场之外,走向为NE60°,倾向为NW,倾角为42 °到46°,某些局部倾角较大可达到70°,但是该断层本身规模不大,属于小型断层,再加上位于采场之外,对矿区边坡基本没大的影响。
第二条断层F2位置较为特殊,属于正断层,地处东南邦采场以内,走向约为NE20°,倾向为NW,倾角为45°,同样与第一条断层一样,该断层规模较小,但与边坡呈高度角相交。
3 矿体及其形态、规模
大顶矿矿床位于花岗岩外接触地带,跻身于三叠统大顶群第三层(T3d3)的含矿层中。
矿物储存形状呈扁豆层状,分别编为1,2,3,4号矿藏。
在这四号矿中,1号矿为主要矿物储存体。
矿藏位于含矿层T3d3-2闪石-阳起石岩中,其外部形态与岩层基本吻合,但是由于内部矿藏分布不均,贫、富矿藏和低于工业标准的夹层、夹石形成了多层条带状岩层,逐步向北西和更深处延伸。
同时部分矿体直接露出地表,呈长轴北西的橄榄形状,可直接进行露天开采。
1号矿体具有很多细小分支,呈现出多层装分布,多层条带岩层总体指向北西316°,延长420米,拥有70-150米的出露宽,呈向北东倾斜趋势,倾角为10°到55°,平均倾角28°,倾斜延伸60-230米,矿体储层平均厚度37米。
2号矿体跻身T3d3-1层中部,夹杂在石榴石矽卡岩和薄层透辉石之间,主体部分主要分布在铁帽顶背斜的南西翼。
2号矿体位于1号矿体东南-西南边缘。
2号矿体总体北西向延长680米,宽约70-283米,平均厚度约8.58米。
矿体的走向与地层形状相同,走向北西-南东,倾向西南,倾角平缓,最大不超过9°。
2号矿体形态较1号矿体简单,矿体呈现出层状、透镜状,连续性比较稳定。
矿体从2号线向西北埋藏于地下,最深190米,平均深度93米。
3号和4号矿体位于主矿体1号西南侧,位于接触带,露出地表,呈现出扁豆状,延长短小,基本无工业价值。
4 边坡岩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矿区地质图如图2所示:
工程地质岩组是解决很多地质工程问题必须拥有的第一手资料,它对于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地质填图、岩体稳定分析、岩体质量评价不可或缺。
以地层和岩石构造为基础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将岩性特征、结构特点、成层环境作为重要依据。
根据以上对工程地质岩组的介绍和学习,本文根据大顶山采矿边坡具体实际条件,根据图2中所示的矿区地质分布,将其划分为以下工程地质岩组:
4.1 矽卡岩岩组
矽卡岩岩组主要位于采场北邦,矽卡岩岩组包含众多矿石,磷铁矿、方解石、化透辉石、矽卡岩、斜硅镁石、阳起石及石英、蛇纹石等都属于矽卡岩岩组。
矽卡岩岩组具有变晶结构,偶尔可看到纤维状集合体,强度较高、岩性较脆。
4.2 闪长岩岩组
闪长岩岩组多为黄褐、黄或褐黑色,呈脉络纹状、斑块状或者浸染状,零散分布在边坡体内,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小。
闪长岩岩组矿石成分主要有角闪石、斜长石及少量黄铁矿,由于地表较浅部分遭受较强程度的风化,所以虽然矿体从外表看较完整,但其实本身结构松散,强度很低。
4.3 泥岩夹粉砂岩岩组
泥岩夹粉砂岩岩组粉砂岩,内部夹杂泥质灰岩和薄层细砂岩。
该岩组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泥质泥浆。
该层同样呈现层状构造,条理分明,厚度一般在5cm-15cm,但是偶尔也会有较厚者,如超过40cm的岩层。
大顶矿区此岩组主要位于采场东邦。
4.4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岩组
该岩组主要位于采场东邦,东南邦。
灰、浅灰色粉砂岩为粉砂岩夹砂质泥岩岩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细砂岩,粉砂岩。
其抗风化能力很强,质地较硬,不易损坏。
4.5 花岗岩岩组
花岗岩岩组主要赋于北邦边坡,该处岩组局部强风化,在裂缝发育,结构相比其他岩组更加松散,但是更深部位的强度则非常大。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顶矿区的详细研究分析,将其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入了解矿区地质概述,矿体及其形态、规模,构造特征,边坡岩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仔细严谨的对地质特征进行了一次单独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乔兰.大顶铁矿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和破坏模式研究[J].矿山科技,2003,12:13-16.
[2]郑昌能.广东连平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甘肃冶金,2009,1:51-53.
[3]邓景.广东连平大顶富铁矿床成因探讨[J].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