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

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陈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

陈主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

”隋主不悦,以示朝臣。

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

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

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

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

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

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

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也。

以有道伐无道,二也。

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

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隋主劳而遣之。

时江南妖异特众,临平湖草久塞,忽然自开。

帝乃自卖于佛寺为奴以厌之。

又于建康造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

隋下诏曰:“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险,劫夺闾阎,资产俱竭,
驱逼内外,劳役弗已。

穷奢极侈,俾昼作夜。

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

自古昏乱,罕或能比。

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

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斯一举,永清吴越。

”又送玺书暴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

甲子,隋以出师,有事于太庙。

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皆为行军元帅。

凡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

东接沧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

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

乙亥,至定城,陈师誓众。

十二月,隋军临江。

高颎谓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曰:“今兹大举,江东必可克乎?”道衡曰:“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B.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C.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D.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后指王朝更迭,新皇
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顿首,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拜;或为表尊敬的书简表奏用语。

在文中指前者。

C.浮图,又称“浮屠”。

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佛塔。

在文中指的是佛塔。

D.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宗庙。

后皇后和功臣的神位批准后也可被供奉在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后主在给隋文帝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

B.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表明不能因为一水之隔而不去拯救江南百姓,”于是加快了灭陈的步伐。

C.林平湖一直被生长的水草堵塞,却突然疏通了,于是陈后主自卖自身到佛寺当奴隶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意。

D.隋文帝杨坚因为即将出师讨伐陈朝,在太庙中进行祭告。

乙亥,隋军进抵定城,陈列军队举行誓师仪式。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
(2)恣溪壑之险,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

5.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会陈高宗狙,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

陈主答之益
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

”隋主不悦,以示朝臣。

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

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

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

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

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

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

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

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也。

以有道伐无道,二也。

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

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隋主劳而遣之。

贺若弼将轻骑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明等甲士凡八千,勒陈以待之。

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北兵之入,必无所犯。

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陈主不从,下榻驰去,曰:“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

”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宪苦谏,不从。

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

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B.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文中隋主此时并未打胜仗,只是调回军队。

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拜。

在文中即为此义。

C.宇宙,指天下。

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占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
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

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后主在给隋文帝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

B.高颎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烧其房屋,使陈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

C.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下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行事,公开替天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

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10.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戊寅,隋主送玺书暴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

甲子,隋出师,左仆射高熲谓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曰:“今兹大举,江东必可克乎?”道衡曰:“克之。

尝闻郭璞有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

’今此数将周。

主上恭俭勤劳,叔宝荒淫骄侈。

国之安危在所寄任,彼以江总为相,唯事诗酒,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萧摩诃、任蛮奴为大将,皆一夫之用耳。

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

席卷之势,事在不疑。

”杨素引舟师下三峡,军至流头滩,将军戚昕以青龙百余艘守狼尾滩,地势险峭,隋人患之。

素曰:“胜负大计,在此一举。

若昼日下船,彼见我虚实,滩流迅激,制不由人,则吾失其便,不如以夜掩之。

”素帅黄龙数千艘,衔枚而下,遣大将军刘仁恩帅甲骑自北岸
趣白沙,迟明而至,击之,悉俘其众,劳而遣之。

护军将军樊毅言于仆射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须锐兵五千,并出金翅①二百,缘江上下,以为防备。

”宪及骠骑将军萧摩诃皆以为然,乃与文武群臣共议,请如毅策。

施文庆恐无兵从己废其述职乃赍启入白帝曰此是堂事边城将帅足以当之若出人船必恐惊扰及隋军临江,宪等殷勤奏请,至于再三。

文庆曰:“元会将逼,今若出兵,事便废阙。

”帝曰:“今且出兵,若北边无事,因以水军从郊,何为不可!”又曰:“如此,则声闻邻境,便谓国弱。

”后又以货动江总,总为之游说。

帝重违其意,而迫群官之请,乃令付外详议。

总又抑宪等,由是议久不决。

开皇九年春,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江南父老素闻擒虎威信,来谒军门者昼夜不绝。

时建康甲士尚十余万人,陈主不达军事,唯昼夜啼泣,台内处分,一以委施文庆。

文庆既知诸将疾己,恐其有功,乃奏曰:“此辈怏怏,素不伏官,迫此事机,那可专信!”由是诸将凡有启请,率皆不行。

擒虎军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司皆遁,陈主下榻驰去,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自投于井,宪苦谏不从。

既而军人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于是陈国皆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注]①金翅:一种船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文庆恐无兵扶己/废其述职/乃赍窟入白/帝曰/此是常事/边城将帅足以当之/若出人船/必恐惊扰/
B.施文庆恐无兵从己/废其述职/乃赍启入/白帝曰/此是常事/边城将帅足以当之/若出/人船必恐惊扰/
C.旋文庆恐无兵从己/废其述职/乃赍启入/白帝曰/此是常事/边城将帅足以当之/若出人船/必恐惊扰/
D.施文庆恐无兵从己/废其述职/乃赍启入白/帝曰/此是常事/边城将帅足以当之/若出/人船必恐惊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外,即江南,从站在中原的角度来看,江南在长江之外,故称,类似于“江表”。

B.衔枚,“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

C.开皇,是隋朝第一位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名称,表明天地间又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D.建康,是南京的古称,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在此定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狼尾滩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隋军因而担忧,作为主帅的杨素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有利时机,科学部署,一举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B.隋军压境,袁宪等人主张积极防御,施文庆出于私利,贿赂江总,让其在陈后主前献言,后主迫于群臣奏请,下令交付大臣商议决定。

C.隋朝将领韩擒虎率领五百人从横江趁夜渡江攻克采石,江南的父老乡亲向来听闻韩的威望和信誉很高,到军中来拜谒他的人早晚不息。

D.陈后主在隋军进攻建康之时表现得极为狼狈,他下了坐榻向外奔逃,率领十多个宫人出了景阳殿,不顾仆射袁宪的苦苦规劝跳入井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大将军刘仁恩帅甲骑自北岸趣白沙,迟明而至,击之,悉俘其众,劳而遣之。

(2)此辈怏怏,素不伏官,迫此事机,那可专信!
15.薛道衡说“席卷之势,事在不疑”,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A句意: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成熟较早。

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

“江南水田早熟”,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微”修饰“征”,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2.B“在文中指前者”错误。

根据原文“书称姓名顿首”,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用语,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3.C“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意”错误,“乃自卖于佛寺为奴以厌之”意为自卖自身到佛寺当奴隶,以求压制怪异之事。

4.①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
②仰仗着沟壑天险,劫掠百姓,使他们倾家荡产,驱使逼迫百姓无休
止地当差服役。

5.①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

②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南百姓。

③接纳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

参考译文:
起初,隋文帝杨坚自从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以来,与陈朝睦邻友好关系很深厚,每次抓获陈朝的探子,都送给他们衣服、马匹,以礼遣返回陈朝,然而陈高宗陈顼还是不断地对隋朝进行侵扰掠夺。

因此太建末年,隋朝派军队进攻陈朝。

恰逢陈宣帝陈顼驾崩,隋文帝杨坚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书信中还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

于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回信就更加傲慢,信尾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

”隋文帝杨坚看后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

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当死”,两次叩拜,请求治罪。

隋文帝向高颎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回答说:“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成熟较早。

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

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兵。

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攻。

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

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都不使用地窖。

我军秘密派人趁
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修好,再派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

”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

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颎说:“我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江南百姓呢!”隋文帝命令大力建造战船。

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惧而改正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隋文帝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

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况,皇甫绩回答道:“以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

以有道讨伐无道,这是第二。

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军师出有名,这是第三。

陛下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薄之力。

”隋文帝对他劝慰一番,然后打发他赴任。

当时江南一带妖异怪事特别多,临平湖长期被水草堵塞,此时忽然自己疏通。

陈后主陈叔宝自卖自身到佛寺当奴隶,以求压制怪异之事。

又在建康兴建大皇寺,建造七级佛塔,还未竣工,佛塔中间起火,把大皇寺焚毁了。

隋文帝杨坚下诏说:“陈叔宝占据巴掌大的地域,仰仗着沟壑天险,劫掠百姓,使他们倾家荡产,驱使逼迫百姓无休止地当差服役。

而自己却穷奢极欲,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斩杀直言进谏的人士,诛灭并未犯罪的家庭。

自古以来昏庸腐化的君主,也很少能与他相比。

普天
之下,无人不是我的臣民,每次听到或是阅读有关江南百姓苦难的奏章,心中都感到悲痛。

因此,我要出师讨伐,以正国法,顺应时机,诛杀暴君,在此一举,永清吴越。

”又将盖有玉玺的文书送给陈后主陈叔宝,历数了陈叔宝的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份,遍布晓谕江南地区。

甲子(二十八日),隋文帝杨坚因为即将出师讨伐陈朝,在太庙中进行祭告。

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都为行军元帅。

总共有九十位总管,五十一万八千名士兵,都受晋王杨广统一指挥。

隋朝大军东接大海,西抵巴、蜀,旌旗舟船,绵延数千里。

陈长城公祯明二年(588年)十一月丁卯(初二日),隋文帝杨坚亲自为出征将士饯行。

乙亥(初十日),隋军进抵定城,陈列军队举行誓师仪式。

十二月,隋军抵达长江北岸。

高颎对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说:“现在我军大举进兵,江南一定可以攻克吗?”薛道衡说:“能够攻克。


6、A句意:不久隋军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呼喊声。

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等拉出来,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

文言虚词“乃”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
动词“窥”的宾语为“井”,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动词“呼之”的结果是“不应”,不能断开;“欲下石”主语是“军人”,其前断开,排除D。

7.B“在文中即为此义”错误。

根据原文“书称姓名顿首”,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用语,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8.D张冠李戴,“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错误,根据“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可知,夏侯公韵没有建议,只是用行动阻止。

与陈后主发生争执的是夏侯公韵,不包括袁宪。

9.(1)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

(2)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

10.①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

②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南百姓。

③接纳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

参考译文:
恰逢陈高宗驾崩,隋文帝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书信中还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

于是陈后主回信更加傲慢,信尾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

”隋文帝看后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

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当死”,两次叩拜,请求治罪。

隋文帝向高颎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回答说:“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成熟较早。

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

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兵。

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为常,以
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攻。

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

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都不使用地窖。

我军秘密派人趁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修好,再派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

”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

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颎说:“我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江南百姓呢!”隋文帝命令大力建造战船。

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惧而改正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隋文帝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

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况,皇甫绩回答道:“以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

以有道讨伐无道,这是第二。

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军师出有名,这是第三。

陛下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薄之力。

”隋文帝对他劝慰一番,然后打发他赴任。

贺若弼率领轻装骑兵登上山头,远远望见陈军各部队,立即驰马下山,与所管辖的七位总管杨牙、员明等人率领八千名披甲战士,列阵迎敌。

陈后主惊慌失措,打算藏匿起来,袁宪严肃地说:“隋军进入皇宫,一定不会欺辱陛下。

事已至此,陛下想去什么地方呢?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

”陈后主不
肯听从,下了座榻向外奔去,说:“刀刃下面,不能去冒险,我自有办法。

”让十多名宫人跟随着逃出后堂景阳殿,准备自己跳入井中,袁宪苦苦劝阻,陈后主不听。

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身体遮挡井口,陈后主与他争执,过了许久,陈后主才得以跳入井中。

不久隋军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呼喊声。

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等拉出来,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

11、A句意:施文庆担心这样做就会没有精兵跟随自己赴任,陈后主会因此撤销自己的任命,二人拿着奏章向陈后主汇报。

陈后主说:“隋军侵扰这是平常事,边境城池的将帅足以抵御隋军。

如果派出军队战船,必定会在国内造成惊慌。


“乃赍启入白”中,“白”的意思是“禀告”,其主语是“施文庆等人”,而后文“帝曰”后的话是陈主说的话,若将“白”归入下文,则后面的话就成了“施文庆等人”说的,故应在“白”后断开,排除BC;
“若出人船”中“出”为动词,其宾语为“人船”,故应在“船”后断开,排除D。

12.D“是南京的古称,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在此定都”错,西晋定都洛阳。

13.B“施文庆出于私利,贿赂江总”错,原文表述是“文庆曰:‘元会将逼,今若出兵,事便废阙。

’”“又曰:‘如此,则声闻邻境,便谓国弱。

’”可见,施文庆并不是出于私力。

14.(1)(杨素)派遣大将军刘仁恩率领披甲的骑兵从北岸直逼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