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件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 一个题目。”(《那里去》
优质课件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 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 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 虑。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 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 然而然的。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优质课件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 荷香 )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缕缕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优质课件
赏析第五段
1、自由朗读。 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 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jū
提问: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
本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优质课件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 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 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 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 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 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 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 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 “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 了抒情的基调。
优质课件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
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 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 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 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 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 一些颜色;
荷 花
优质课件
朱自清
优质课件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次年入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江、浙一带 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 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等。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优质课件
提问:
课文除了作者的行踪, 还有其它的线索吗?
优质课件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踱 宁 小 静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优质课件
优质课件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 的顺序来写:
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
优质课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余下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优质课件
课文第五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 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 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优质课件
相关图片
清华园中的荷塘
优质课件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优质课件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优质课件
听课文朗诵,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xiè
煤屑

幽僻 袅娜
wěnɡ
蓊郁 霎时 参差
沾裳
duó
踱着
mí mò
弥望 脉脉
媛女
niǎo nuó shà hān
chàn zhà
颤动 乍看
敛裾
酣眠
cēn cī chánɡ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 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 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 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 “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 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 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 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 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 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 全文的。
优质课件
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重点对课文四、五、 六段进行讨论分析。
优质课件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 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 怎样的美感特征?
优质课件
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 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 出了荷叶的风姿;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香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 沁人心脾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 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 《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优质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优质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