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含答案)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他深感自己cái shūxuéqiǎn(),因此学习特别用功。
2.大雨过后这里变得wàn lài jùjì(),天空变得如此的美丽。
3.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常会fēng cān lùsù(),十分辛苦。
二、解释诗句中的加点字。
1.树头新绿未成阴.
阴:( )
2.醉里吴音相媚好
...
相媚好:( )
3.白发谁家翁媪
..
翁媪:( )
4.最喜小儿亡赖
..
亡赖:( )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
“, ”两句诗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艳丽。
2.《清平乐·村居》是代所写,“清平乐”是,“乐”这里读。
3.《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翁媪三个儿子不同形象的诗句是
“, 。
, 。
”
四、课内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
,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1.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宿新市徐公店》是由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
新市: 。
3.“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两个动词分别是和,意思是,将儿童的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试着将《宿新市徐公店》的另一首诗写出来吧!
1.古诗词三首
一、1.才疏学浅 2.万籁俱寂 3.风餐露宿
二、1.阴:树荫。
2.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3.翁媪:老翁、老妇。
4.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三、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宋辛弃疾词牌名yuè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1.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菜花无处寻 2.两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3.急走追快速奔跑追逐天真活泼,好奇好胜
4.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略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
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
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刮风下雨()能粘住许多飞虫。
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
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对孔雀说听了蚕的介绍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颜六色——________ 谨小慎微——________
兴致勃勃——________ 光秃秃——________
(5)想一想,为什么蜘蛛觉得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蚕。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答案】(1)蚕和蜘蛛
(2)即使;也;虽然;但是
(3),:“,。
”
(4)五光十色;一丝不苟;兴高采烈;光溜溜
(5)因为蚕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蚕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②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5)、(6)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蚕和蜘蛛;
(2)即使;也;虽然;但是;
(3),:“,。
”
(4)五光十色、一丝不苟、兴高采烈、光溜溜;
(5)因为蚕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蚕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6)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阅读理解。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
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
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警惕,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放松警惕。
(1)解释词语。
纳闷: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优势——________ 坎坷——________
(3)为什么第三个旅行者什么都没带却安然无恙?
(4)请在文中找出表明两个人失误的共同原因。
(5)请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1)疑惑不解。
;形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2)缺陷;平坦
(3)当大雨来时他躲着走,当路不好时他小心地走,所以他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安然无恙。
(4)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5)面对自己的优势,我们可能会掉以轻心,失去戒备,因此更容易出现失误。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3)、(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纳闷:疑惑不解。
安然无恙:形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2)缺陷、平坦
(3)当大雨来时他躲着走,当路不好时他小心地走,所以他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安然无恙。
(4)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5)面对自己的优势,我们可能会掉以轻心,失去戒备,因此更容易出现失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课外阅读
父爱的速度
①那一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用功苦读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②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巷战,并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泄似的冲上去乱打,打到别人都跑走了,我站在一个被打昏过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动腿,被路过的一个老师当场捉住,扭送到校长室去。
而校长,只瞥了一眼我那劣迹斑斑的违规记录,便摆摆手说,你回家去吧,以后,也不必再来了。
③我就这样神思恍惚地收拾了书包,被老师遣送回家。
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我才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
我茫茫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
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在家先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
④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取出来,换成酒和茶叶,而后趁了夜色,带我去校长家。
这也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吧,他明显有些紧张。
在一次车祸里被撞瘸的右腿,走起路来愈加艰难。
[A]在昏暗的楼道里,往上爬的时候,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看他虚胖的背影,在栏杆上一一划过。
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这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
⑤终于敲开校长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是一头大汗。
校长开门看到神情谦卑的父亲,先是一愣,随即瞥见低头缩在后面的我,这才明白过来。
勉强让我们进去后,校长并没有因为父亲在,便多么的客气,他只是几句话,便将我重新回校的希望捻灭了。
但父亲却一直微笑着听,点头附和着校长的每一句话,又几近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校长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
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
⑥但我还是跟父亲捱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
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
而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
[B]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如一只矫健的小兽,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藤蔓,统统地撞开去。
而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也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
⑦将校长甩得无影无踪之后,父亲终于停住了脚步,扶着我的胳膊,弯腰大口大口地喘气。
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
而我,却是在他的这句话里,转过身去,无声地哭了。
⑧果真像父亲说的,几天后,我便接到了回校读书的通知。
⑨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
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
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着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
⑩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
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
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劣迹斑斑:________
②坐一坐:________
(2)本文故事情节详略得当。
请具体说说父亲带“我”去向校长求情这一情节作者为什么写得特别详细。
(3)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请你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我选()处。
赏析:________
【答案】(1)形容做了许多违反校纪校规的恶劣事情。
;指去校长家说情、送礼。
(2)因为有了父亲帮“我”说情,“我”才得以返回学校读书;能够表现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是儿子以后再也不违纪、刻苦上进的动力源泉。
(3)“我”因打架被学校勒令退学,他没有责怪“我”,而是主动替“我”想办法,说明父亲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为了“我”能复学,他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地找校长送礼、说情,说明他是一个饱含爱子之心的父亲;将礼品放在校长家,带着“我”迅速跑离,说明他明白事理、机敏能干。
(4)父亲快速奔跑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上进,顺利地通过高考。
(5)A句: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带“我”去送礼、说情时战战兢兢、做贼一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崇高的父爱,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
B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再现了父亲带“我”“逃离”校长家时的狼狈情景,突出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3)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故答案为:(1)①形容做了许多违反校纪校规的恶劣事情。
②指去校长家说情、送礼。
(2)因为有了父亲帮“我”说情,“我”才得以返回学校读书;能够表现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
子深切的关爱;是儿子以后再也不违纪、刻苦上进的动力源泉。
(3)“我”因打架被学校勒令退学,他没有责怪“我”,而是主动替“我”想办法,说明父亲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为了“我”能复学,他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地找校长送礼、说情,说明他是一个饱含爱子之心的父亲;将礼品放在校长家,带着“我”迅速跑离,说明他明白事理、机敏能干。
(4)父亲快速奔跑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上进,顺利地通过高考。
(5)A句: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带“我”去送礼、说情时战战兢兢、做贼一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崇高的父爱,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
B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再现了父亲带“我”“逃离”校长家时的狼狈情景,突出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详写略写的理解。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
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
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
妈妈笑笑,没吭声。
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
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文中第三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
(5)第五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答案】(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品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
(4)她为我的想法感到欣慰
(5)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的厉害。
(6)为了让妹妹和“我”吃多一点馒头,“撒了谎”是因为“二丫娘在场,她想维护我的自尊心。
” 【解析】【分析】(1)此题为概括故事内容。
要通篇阅读,把握主要情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概括: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这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题: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味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分析人物形象方法,首先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基础。
抓住人物形态特点,感知其貌其情。
抓住人物言语内容,领悟其心。
抓住人物行为特点,品析其神。
(4)、(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赏析语句“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从内容上去考虑不难理解,越是抑制自己的食欲,食欲越是增强: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厉害。
故答案为:(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味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
(4)她为我的想法感到欣慰;
(5)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的厉害。
(6)为了让妹妹和“我”吃多一点馒头,“撒了谎”是因为“二丫娘在场,她想维护我的自尊心。
”【点评】(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5)、(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
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
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
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
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
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处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
”
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转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
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很久以来。
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本文记叙的主人公是:()
A.弟弟
B.同学
C.“我”
D.爸爸
(2)表明弟弟伤得不轻的文字有两处:
(3)爸爸的爱和其他人的爱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认真读,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话来证明这点。
(4)在这个故事中,弟弟的感情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可以用一个又一个的词语概括。
诉苦——________ 半信半疑——________
(5)想一想为什么“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答案】(1)D
(2)①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②脚扎了绷带。
(3)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4)伤心;感动
(5)“依然”“好像”这两个词表现出父亲想掩盖对孩子的爱,但“不经意”这一下意识的动作于无意间更见其真实与深刻,尽管只一“瞟”,却足以让孩子们落泪。
【解析】【分析】(1)、(2)、(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5)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词语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D;
(2)①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②脚扎了绷带。
(3)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4)伤心、感动
(5)“依然”“好像”这两个词表现出父亲想掩盖对孩子的爱,但“不经意”这一下意识的动作于无意间更见其真实与深刻,尽管只一“瞟”,却足以让孩子们落泪。
【点评】(1)、(2)、(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能力。
6.课外阅读
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