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随想录》“真话的大书”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
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三、题解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
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
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
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
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
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
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四、学生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线索)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学生回答:线索是灯光。
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哪几次灯光。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文章出现的这三种灯光,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五、课文分析
一)首先看到第一部分,作者回到故居。
(1)我们知道,作者回到故乡探望,此时已是离家十八年之后了,巴金当初为何离家出走?他这十八年做了什么?
我们看到课文中的注释1中写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里巴金的家叫李公馆,是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
小说《家》也就是以他生活过的这个封建家庭为素材而写的。
据他回忆,这个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在这个百口人的小社会里,最高的家长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官,精明能干,广置田产,李家达到了鼎盛时期。
《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以巴金的祖父为原型而创作的。
我们昨晚看了电影《家》也了解了高老太爷这个人的性格。
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主宰全家人的命运,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权威,他守旧又
顽固,竭力维护固有的封建秩序,让家庭一代一代兴旺发达下去。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巴金的母亲却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巴金在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巴金亲眼目睹家对年轻生命的囚禁和摧残,看到了在家中的黑暗、腐朽和罪恶。
这一切都激起了幼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冲出这个封建家庭的牢笼,离开这个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光明和自由。
对于巴金的离家,我们也可以从《家》中高觉慧不顾祖父阻挠,积极参加社会斗争、支持觉民抗婚行动的行为和他想摆脱家庭牢笼,摔掉旧的思想镣铐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故居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留学法国,创作了一系列小说。
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反封建。
1941年离家十八年之久的巴金重踏故乡就块土地,我们看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感情是怎样的?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故居”
(1)回到第1自然段,作者回到故居时看到的故居的面貌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改变的(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高兴——“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第1自然段),作者是满怀希望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面貌他觉得亲切,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
其他的同学思考一下:灯光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灯光是什么样灯光,为什么“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灯光代表着什么?
教师总结:旧居的灯光封建旧家庭大门内所亮起的灯光,它照亮的是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是这种封建思想。
灯光是“阴暗中一线微光”;一线微光则说明灯光非常的微弱,即将熄灭,代表着衰亡与没落。
灯光代表着作者的旧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着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文章中有几句话描写了作者的感情:“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
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这里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失望与痛苦的呢?
作者原本是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居,但看到故居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旧家庭、旧制度的尚未改变使作者的希望破灭。
于是他用失望和痛苦这两个词来描绘他当时的感情。
这样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种奇异的感情是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之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叹。
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夹的感情。
二)第二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写到:仿佛看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作者由旧居的灯光想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也就是爱尔克的灯光。
再想到了“自己的事情”——姐姐(讲述巴金的姐姐)
1.简单介绍巴金的姐姐的命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并解释其原因。
(1)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李尧彩。
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还是一个刚出阁的新娘,。
她是给人家做填房,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婆的折磨,丈夫也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第三次做新郎了。
(2)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一句话简单而精炼地概括了姐姐这种封建旧式女子的命运——“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
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
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
这些年轻善良的人,他们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
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3).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十八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么样了呢?
我们看到小说《家》中,鸣凤、瑞珏、梅表姐最终过还是逃不过像姐姐这样的旧式女子的命运而一一寂寞地死去。
还有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父母逝世后,大哥就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的重担。
巴金的《家》刚在报上连载的第二天,他就听到大哥服毒自杀的噩耗,悲痛之余,巴金毅然决定调整小说的构思,让大哥成为《家》中高觉新的原型。
读过《家》,我们知道觉新作为长房子孙,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和百依百顺的性格,面对家庭把他与深爱的梅表姐分开,面对妻子
瑞珏为了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长辈逼迫城外分娩等等事情,他都只是屈服、照办。
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他不敢反抗,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4)这就像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提到的:“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看一下哪些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
2.请同学朗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的灯光。
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请同学看注释②)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
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
姐姐愿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作者此时的情感是十分愤怒的。
三)第三层次分析(第二课时再讲)
四)第四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浪费生命罪恶。
我们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继续寻找作者写的第三种灯光。
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
1.请同学们全部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义。
作者说:“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到一线光,一个亮,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他说:“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光,它永远给我指示我该走的路。
”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2.作者的感情是喜悦——“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第14自然段),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尘土”、“马达”、“车轮”、“菜子花”驱散了“我”的离愁,写出了作者又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3.十八年前,作者就是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深深失望,带着对新生活的热望和憧憬离开家的。
当这次故乡之行,旧家族的噩梦再次击碎他的幻想时,作者忽又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振奋,他说“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
的世界中去”,“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
”这灯光就像是一种指引,贯穿着巴金一生对光明、公平、正义、良知的呼唤和对黑暗、不公、虚伪的鞭挞,正是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巴金,使他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格中都同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他在《激流三部曲》中,通过封建家庭里青年一代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控诉着那些年轻生命的被摧残;在《爱情三部曲》中,他表现着有为知识青年的理想和反抗;在《寒夜》中,他哀悼着善良人们命运的渺小和无力,试图通过这些悲剧性的描写,唤起人们对黑暗不公的憎恨和记忆,和对于光明的渴望。
也正是因为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作品才能在当时不仅仅唤起广大读者的悲哀、痛苦和同情,而且更能使他们惊醒和感奋起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时代和环境,选择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早期的作品如此,晚年的《随想录》更是以深刻的反思精神撼人心灵,赢得了世人对巴金的尊敬。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抱病完成的作品,是对十年文革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人们誉为“讲真话的大书”,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不只一条线索,明线是灯光,暗线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板书
高兴
回到故居阴暗的灯光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
失望
痛苦
回忆姐姐爱尔克的灯光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愤怒
离开故居心灵的灯喜悦生活信念、追求理想
第二课时:
写作特色: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
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 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
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 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
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
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我们写作文中也是可以做到的。
像前面慕老师给大家讲的一篇作文《距离》。
作者以“距离”为题,由距离展开自己对开始一个月的预科生活的思考,由距离将整个文章提携起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构思。
第二、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
我们曾经学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象征反动势力,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想到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
本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象征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在一个句子中,而象征则要在全篇文章中才能表现出来。
这种写作手法含蓄,而形象。
第三、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
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
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抒情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感情变化,议论则主要体现在对“长宜子孙”的议论。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尤其在写叙事文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把文章写成记流水帐,似一潭白开水,没有自己的感情。
一定要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样子文章才会有一种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到了灯光,讲到了三种灯光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文中还有一个词出现了多次: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四个字的意思是使子孙长久地过上舒适的生活。
我们看到长宜子孙的第一次出现在哪?第一自然段中“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长宜子孙那四个字真的一点颜色也不曾改变吗?它的寓意是什么?寓意是这种封建思想未曾改变。
毒害着一代又一代人。
重点看第三层次
(1)作者对长宜子孙的批判。
长辈们怎样做,子孙们怎样做,长宜子孙的害处在文章中表现在哪里。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长辈们: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子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保留房屋和字画;子孙们只有两字“分和卖”;害处: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
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
捱着日子。
(姐姐以及其他人)。
作者的态度:一个字“恨”。
提出道理(让学生齐读)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2)长宜子孙的害外:第十自然段以及姐姐的例子。
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
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
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
(3)作者在第十自然段中说“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分别是哪两条路。
教师总结:,生活道路一条是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永远被束缚在那个封建家庭里,另一条则是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
巴金自己像《家》中的觉慧一样毅然选择了后面一条生活道路。
五、课堂讨论
从巴金写《爱尔克的灯光》至今已有60多年了,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长宜子孙”的思想并没有变。
上一辈人凭着自己有利的社会地位、辛苦积攒的财富、丰富的生活经验,苦心为子孙后代安排好生活的道路。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希望能充分展开讨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采用分组辩论)。